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和魔鬼交換靈魂-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郭大微
user

郭大微

2002-06-01

瀏覽數 34,700+

和魔鬼交換靈魂-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本文出自 2002 / 6月號雜誌 第192期遠見雜誌

據說,他的母親在夢中得到神的指示,要讓這個兒子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小提琴家。傳說中,他和魔鬼打交道,用自己的靈魂換得高超的演奏技巧,有人聽了他拉琴,用「惡魔的幻影」來形容他。他年輕時放蕩荒誕的生活,使他死後的三十六年,遺體才被獲准下葬在家鄉。

所有對帕格尼尼過度渲染的傳說、神秘的流言,都導因於他那令人難以置信的琴藝。

小帕格尼尼最初由父親教導拉琴。父親酗酒、好賭,當他突然發現兒子的天份之後,帕格尼尼便成為「斂財」工具。他極為嚴厲,只要帕格尼尼拉不好就會被關。因此,帕格尼尼自小體弱多病,心中帶著巨大的陰影,更導致他後來和父親斷絕關係。

不向譁眾取寵妥協,開發新創舉

時代需求加上天份,帕格尼尼創造出的技術,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十九世紀初的那個年代,小提琴演奏大多譁眾取寵。帕格尼尼也希望多賺些錢而不能免俗。然而在這過程中,他同時開發了演奏技巧上非常偉大的創舉。

帕格尼尼的作品旋律簡潔,成就主要是在於技巧性,快速當然是其中之一,但更難的是在於左右手的控制力。

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左手按住琴弦的位置經常要上上下下大跳,很容易失控;而右手四條弦必須轉換靈活,否則會有雜音。演奏家左右手快速配合的緊湊度,常會讓欣賞的人眼花撩亂。

這次俄國小提琴大師維多‧皮凱森(Victor Pikayzen)要一氣呵成演出的「二十四首隨想曲」,是帕格尼尼作品第一號。它的技術成就崇高,是每一個小提琴家一生必須挑戰的曲目。

「隨想曲」的風格自由、隨性,曲式作法不拘格式,可以有彈性速度、個人色彩。就音樂深度而言,這「二十四首隨想曲」似乎只有炫技而無其他;但就技術層面,我個人卻覺得這是部偉大作品,因為它涵蓋所有小提琴的技巧,尤其啟發了許多後世作曲家,如拉赫曼尼諾夫、舒曼、李斯特等等。

走在時代前端的人總是孤獨。帕格尼尼完成這部作品,手稿送到各出版商和演奏家手上時,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吹牛專家,實在是因為技巧太難。演奏家不但要拉得快、還要拉得乾淨,手指必須撐大。然而,帕格尼尼自己卻做到了。在當時講求譁眾取寵、迎合觀眾口味的年代,帕格尼尼的創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差異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帕格尼尼本身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家。一般而言,作曲家與演奏家寫出的作品有所不同。

作曲家通常較強調結構性的美,因此較為注重架構、格式、醞釀和起承轉合;演奏家則強調表現樂器的美感,偏好凸顯樂器發聲美妙的起伏、音符的跳動,所以對如何把樂器做最完美的發揮著墨較多。作曲家寫的曲子因著重結構性美感,如果演奏的控制力不好,可能會覺得空洞無聊,所以這類作品,要有相當的歷練和領悟力之後,才能發揮極致。

好的演奏家就像好的演員,要拿到什麼腳本都能演。但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慢慢會出現個人風格,就應尋找自己最能發揮的題材深入。因此,每個藝術家都會逐漸形成個別不同的口味和挑戰。

這次即將在台北演出的俄國小提琴家皮凱森,是我個人極為崇敬的大師。皮凱森從巴洛克到古典、二十世紀作品都多所涉獵。

通常年紀大的音樂家,對音樂內涵的表現會愈來愈深刻,但技術容易退化。我曾聽七十歲的皮凱森親口說過,他這一輩子還沒有一天練琴不超過十小時。他上次來台灣演奏是1996年,那時他六十多歲,站在台上一首接一首拉完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中場沒有休息,就算年輕人可能都沒有這種體力。我相信若不是對藝術有足夠的堅持和扎實的技術,一位年屆七十的「老人」是很難完成的。

皮凱森雖非完美無比,但在謝霖、曼紐因、艾薩克‧史坦老成凋零的今天,他卻是二十世紀碩果僅存的大師。(以上內容由小提琴家蘇顯達口述,台北愛樂電台郭大微整理)

CD推薦

■Ilya Kaler演奏版本:Naxos 8 550717

■Salvatore Accardo演奏版本:BMG 74321-28306-2

■Itzhak Perman演奏版本:EMI 567237 2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