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學生接連輕生,引發熱烈討論,很多人認為,年輕世代活在物質不匱乏、出國超方便的時代,為何會選擇在青春年華時結束性命?其實,年輕世代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本世紀最大規模的心理危機…
台大正值期中考週,先是週一一名歷史系女學生墜樓身亡,接著又發生法研所男同學在宿舍反鎖輕生,台大三天內兩名學生輕生消息震驚全台,網路上更是討論沸騰。
網路上討論最熱烈的,除了惋惜,更多的是不明白,能上台大,應該是求學順利、能力優秀,為什麼「名校頂大學生」會選擇在青春年華時結束性命?
台大緊急動員,管中閔要求導師兩天內聯絡導生
噩耗頻傳,台大昨天(11/12)下午緊急召開全校院系所主管會議,120位行政主管和11位學生代表參加,校長管中閔要求各系所老師、尤其導師,兩天內與自己的導生聯繫,一方面關懷學生近期的身心狀況,另一方面也留意是否有需要轉介到學生心輔中心的個案,希望亡羊補牢,避免再次發生悲劇。
會議上,台大學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廖士程指出,衛福部網站上分析,15~24歲年輕人近兩年輕生人數明顯攀升,值得社會大眾的重視與關切。除了強調「發展與維持一種治療關係,是降低自殺風險的核心」,鼓勵學校裡的每位師生都發揮守門人的概念,也提出「維特效應」及世界衛生組織給媒體有關自殺報導的「六不」與「六要」建議,除了傳統媒體外,自媒體、校園網路聯絡版、聊天室,各種訊息不論正確與否、交疊發酵,對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帶來不利因素,需要大家自我約束。
物質不匱乏、出國超方便,反而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對於這次的台大學生輕生事件,教授、專家認為是「名校心理枷鎖」,讓學業高成就學生,在面對「社會期待」「父母希望」和「自身理想」「自我價值」上的衝突,最後找不到平衡點,而走上絕路。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引用人文社會年度暢銷書《為什麼我們製造出了玻璃心世代?》指出,「年輕世代的心理健康」將成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健康問題。很多人會把「心理健康」簡化成「快樂 vs.不快樂」,認為年輕世代活在物質不匱乏、出國超方便的時代,跟其他世代相比,簡直是「享樂一族」,甚至認為正因他們沒有吃苦,才會不知道珍惜。
但劉維公正色說明,對年輕世代來說,所有吃好、穿美、出國、享樂,都只是短期快樂,但帶給他們真正快樂最關鍵的是「自我價值」,有人帶著他們做有意義的事,讓他們知道自己努力是為了什麼,不管最後成功或失敗,都是一段自我價值的成長,這件事,才會讓他們認真覺得「活著真好」!
知名社會學者李明璁也指出,年輕世代成長在被鼓勵「作自己」的年代,偶像往往是職人、網紅、電競選手等「個性化的成功人物」,但傳統社會卻還是希望小孩到了一定年紀後,可以走向傳統「賺大錢、大事業的大老闆」成功模式。這種爸媽「希望小孩獨立思考未來,又希望他們符合社會期待」的衝突性,造成年輕世代的「自我渴望」和「社會期待」的緊張,且前所未有的高漲,「正是年輕世代心理危機的起因」。
台灣長期低薪,經濟大權讓跨世代心理衝突更高漲
「2000年後誕生的年輕世代,是『備受保護』,甚至是『過度保護』的世代,大人出於善意,但小孩卻因此變得得仰賴父母、仰賴結構,」劉維公分析,家長們因為經歷過台灣從貧窮到富裕的過程,希望小孩可以一路順遂,所以提供他們好的物質生活、鋪平未來道路,走成爸媽心目中理想的成功模樣,「但父母眼中的『好未來』,和子女眼中的『好未來』,在2000年後網路興起的世界,已經不是等號。」
但這件事,放眼台灣的家長們,卻常常還是以「為你好」,讓小孩活得不知所措。
尤其,隨著近年台灣低薪停滯、房價高漲,小孩往往年近30甚至年過30還得依賴家裡,當經濟實力還是掌握在上一代手中,年輕世代也就更難去反抗這種來自社會的傳統要求。
「台灣的社會,對年輕世代既看重、又不認可」,李明璁說,長輩們對年輕世代說「everybody cares you」,但年輕世代的感受卻是「everybody cares you?」,當社會嘴裡與心裡不一致,年輕世代自然無所適從,心理問題也更難平衡。
「政治、經濟、教育改變得太快,但人心、文化的改變卻是慢的」,李明璁認為,台灣社會需要耐心補課,而這件事,需要所有人意識到「這些問題都不是世代問題,而是時代問題」,這些不是「年輕人的事」,而是「這個時代的事」,才有一起找出解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