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揮霍曝灑,刷亮遍地翠綠秧苗,一大片稻海隨風輕撫翻動。一間效率簡潔的廠房赫然聳立在阡陌縱橫的田畝間,很多人不知道,隱身這的是國內最大的偏光板廠商──「力特光電」。
偏光板是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的上游關鍵零組件,一片面板需對應二片偏光板,其作用在增加TFT-LCD的視角,約占成本比重8%。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統計,2001年偏光板的國內自給率為38%,力特的市占率高達五成。
1998年成立的力特,隔年營收新台幣2.5億元,去年營收23.4億元,成長曲線大幅躍進,是少數成立三年就能獲利的公司。由於今年國內TFT面板產量預計將達兩千八百萬片,較去年成長一倍,偏光板的需求量也急遽攀升。今年首季營收12.9億元,比財測還多出一成五。預估整年營收可達61億元,稅後盈餘為6億元,稅後EPS(每股盈餘)挑戰3.75元。
力特是國內唯一全製程量產偏光板廠商,在台灣是一樁獨門生意。
「由於日商將偏光板的技術視為不傳之祕,其產業為寡占形態,」光電協會分析師鄭德珪指出。2000年日本前三大偏光板廠商日東電工、三立及住友化工合占市場超過九成。由於上游的主要材料及技術都掌握在日商手中,且日商對於技術的輸出相當保守,所以整個產業結構像金字塔,越上游,競爭廠商就越少,利潤也越高。正因如此,力特成長的力道相當強勁。
縱使對這塊大餅垂涎三尺,但高技術門檻,令各家廠商望而卻步。
「這是一門藝術,必須用心雕琢,」力特總經理賴大王說。偏光板像貼在顯示器上的塑膠片,是讓眼睛看的產品。顏色稍不均勻、出現亮點,眼睛可是絕對挑剔。
力特靠三立技術打天下
「偏光板有品牌效應,力特自三立技轉的過程非常順利,」賴大王說。三立是家族企業,對海外投資的態度相當保守。力特以台灣LCD產業潛力無窮為餌,積極溝通,在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工研院化工所協助下,如願取得技轉並達成策略聯盟。目前三立擁有力特3%股權。
有賴三立經驗傳承,力特縮短學習曲線,奮力抓住商機。
偏光板的製程設備是客製化,不是標準化。賴大王指出,整條生產線長達一百公尺,有無數個滾輪,薄膜一旦出現一丁點損傷,花一整年你都不會知道是哪裡出現問題,這必須靠日本的經驗解決。「日本人對技術的錙銖必較,是造就力特高良率的原因,」賴大王對力特90%以上的良率相當自豪。
雖是做偏光板,掌握商機倒是不偏不倚。力特自1999年起的營業額,伴隨台灣的TFT面板產值等量攀升,若將兩條線畫上,會呈現平行姿態。賴大王表示,這就是掌握商機的證據。「商機很重要,因為抓住台灣TFT面板市場起飛的時間點,力特才有如此可觀的獲利表現,」鄭德珪說。
除力特外,台灣僅三家廠商進入偏光板製造,且目前都止於低附加價值的後製程階段。元大研究員吳宛芳指出,協臻與日東的產量規模雖持續增加,但仍比不上力特年產能一千三百六十萬平方公尺;而激態科技則已名存實亡。
黃崇仁慧眼識賴大王
台灣最早跨入這個領域的是全球第二大膠帶製造商亞洲化學。1990年,當時擔任亞化產品開發處處長的賴大王,眼見國內LCD市場潛力無窮,偏光板就是他推的案子。
一席十分鐘的談話,力捷集團董事長黃崇仁慧眼識英雄。「就十分鐘,黃董一投就是新台幣三億多元,而且沒派一個人過來,完全讓我放手去做,」賴大王感激之情溢於言表。1998年亞化重心移轉,賴大王拿著投資案找黃崇仁談,未料一拍即合。2000年亞化出脫力特持股,力捷持股24%成為最大的股東。「我的親朋好友也占了7%,不拚一點不行,」憶起這段知遇之恩,賴大王不禁自嘲。
扎實的服務抓住客戶的信賴。仿造GE(美商奇異公司)的產品服務概念,力特與客戶之間進行多層次的交流溝通。不僅上層經營團隊進行交流,雙方的技術人員、品管人員也要互相溝通,藉由每個環節縝密的溝通,產品才能如實達成客戶的期待。
不只好也要快。「除了奇美(位於台南),客戶一通電話,絕對一個鐘頭內趕到,」賴大王表示相較日東設址台中,距離客戶較遠,力特以快速的到廠服務保持領先。
串起完整LCD產業鏈
台灣LCD產業持續攀升。2001年全球LCD產業首度出現負成長,台灣卻依舊維持15.4%的成長率。工研院經資中心甚至預估今年LCD產值將有47.6%的成長幅度。
訂單如雪片飛來,問題也跟著來。「今年有30%的貨交不出來,」自稱急得頭髮都變白的賴大王說。由於偏光板有賴TAC(三醋酸纖維素)廣視角膜支撐與保護,是不可或缺的原料,而目前全球僅日本富士軟片(Fuji Film)有量產能力。賴大王憂心地指出,富士擴產的量跟不上實際需求的量,影響力特的產量,「未來台灣可能有五條五代線,產能的擴增是很可怕的,但願這不是白忙一場。」
由於更上游的原料掌控在日商手中,此舉儼然扼住台灣LCD產業鏈的咽喉。「希望政府能規劃引進更上游的產業,如此整個LCD的產業架構將更完整,」賴大王期待那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