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是標準上班族,不菸不酒,勤於運動,有「傲人」的驗血報告單。每天五時下班後在台北街頭慢跑至七時,然後舒適地沐浴、享受晚餐,二十年如一日。前一陣子忽然住院手術,說是肺癌,沒多久就走了。前些日子回朴子老家,正逢大陸沙塵暴來襲,草木蒙塵。我眼痛難耐,朋友咳嗽不止,不禁恍然大悟「海口風」正是我當年經常呼吸道感染的罪魁禍首。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讓健康動起來」(Move for Health)的口號,做為今年的主題。全國各縣、市衛生單位也相繼推出運動、減肥的招數。只是,如何在安全的環境中有效地運動,毋寧是最重要的。
動植物生存三元素「陽光、空氣、水」,連幼稚園小朋友都能對答如流。天威難測,日照與否不能掌控,乾旱、水災無法拒絕,空氣總該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吧﹖偏偏正因為它無所不在自由流通,所以產生無遠弗屆的空氣污染。遠來的沙塵暴也要叫我們生病,衛生、環保、教育單位當然有義務舉發本土的污染,加強教育民眾認知空污傷害的嚴重性,以及如何自保。
走路、慢跑這些年因其便利而被提倡,而打拳與各類韻律、舞蹈一向被人喜愛。於是山徑中、公園裡,處處可見汗流浹背的「行者」與舞者。旁觀者有時卻不免難過。撇開噪音擾人、畫地為王、擅自搭建違章不談,「動得不對」是最大隱憂。譬如有些山友,落腳沈重、氣喘如牛,下坡超快猛衝,不穿護膝、護踝,只著拖鞋甚至高跟鞋,都讓人為之捏一把冷汗。而舞動、打拳有的只是依樣畫葫蘆,有的則是太過使力,以致關節痛、肌肉拉傷者時常有之。
其實運動是肌肉與骨骼的協調,舉手投足,務求正確扎實,呼吸順暢,血脈暢通,新陳代謝旺盛,心肺功能要不好也難。運動是跟身體對話,感受肌肉的緊張與放鬆,體會骨骼受肌肉牽引而動作,享受律動與平衡、力與美的喜悅,也由衷感謝心臟的善盡職守。與其勉強跟著音樂手忙腳亂,不如隨著自己的速度,靜靜地、有效穩定地動。
馬路如虎口、校園如戰場是愛動族另外的痛。行人路權不彰已經積非成是,學校亦因擁擠不堪而發生不少意外。錯開每節下課時間,或許是使好動孩子能享有較大活動空間的理想方式。
歐美的月亮不比台灣圓,但是空氣、水質比較好,運動空間規劃較完善,師資較佳,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響應WHO的口號,不過硬體、軟體必得同時準備好,才能真正動得健康。(本文作者為牙醫師)(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