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台灣再次遭逢地震攻擊,所幸此次傷亡並不若921大地震慘重。台灣民眾似乎習以為常,所有地震相關效應一如往常地再上演一次,包括預測地震的說法。
部分媒體震後報導,台南縣歸仁鄉一處農場內的一千多隻鱷魚,地震發生前十多分鐘突然群起「狂吼」,聲音大到震動場內玻璃窗,讓遊客嚇一大跳,不久後就開始天搖地動。農場主人還說,921大地震一個星期前,農場內的鱷魚就群起狂吼,不同種類的鱷魚還有不同反應。
其實,在921大地震後,曾有許多人指證歷歷,地震前出現許多異象,例如大量蚯蚓出洞、冬眠的蛇甦醒、烏龜搬家、天際發出奇光、泥火山噴出泥漿、地下水位變化等等。
這些自然界異象能不能用來預測地震?這得先從「預測」的定義談起。
首先,必須釐清「預測」與「預報」或「警報」的不同,許多人誤以為地震預測像是氣象預報或是颱風警報,可以明確地讓大家知道,明天會不會下雨、颱風今天會不會登陸。
一般來說,地震預測必須符合三個要件,包括正確預測日在前後三天之內、預測規模在正負○‧二之內、預測震央在正負十公里內,目前科學界不可能做到定性預測,五至十年內應該也辦不到。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準而言,距離預報或警報地震都還有一大段距離,更何況「預測」。
所以,如果有人「預測」台灣明天會發生地震,一定很準,因為這種預測毫無意義。台灣東部地區(含近海)每年都發生有感地震至少五、六百次,當然幾乎天天都有地震。
大陸發出臨震預報
許多國家很早就試圖開始預測地震,但多年來,只有大陸成功地預測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大陸自1966年後,在內地布建一系列觀測網,二十四小時進行記錄,並於1975年1月底至2月初,發現大量的異常出現在營口、海城地區,特別是2月1日至2月4日清晨,海城地區的小震活動高達五百餘次,最大的規模高達芮氏四‧七。
在這種異常形勢下,當地政府決定發出臨震預報,並疏散民眾,果然在2月4日下午七時三十六分發生規模七‧三的大地震,減少無數生命或財產的損失。由於大陸成功地預測了海城地震的發生時間及地點,替全球地震預測專家打了一劑強心針。可是隔年的唐山大地震卻又毫無任何預警,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
美國與日本每年投入上億美元研究預測地震,在科學上或許有些成就,但在實際應用上卻沒有幫助。幾年前的日本阪神與美國洛杉磯北嶺地震發生後,就有科學家批評,這些錢就像是丟到水裡一樣。
人類對大地脈動的瞭解,正如探索生命的奧秘一樣,只能掌握一些單獨的跡象,卻又無法將它們組合做出正確的判斷。現在部分地震預測的研究,有點像是「馬後砲」的工作,每次地震後蒐集前因後果,試圖整理出地震的特性,再與過去的地震比較分析。
這就是地震預測最大的盲點,人類已經可以知道大地震前將發生若干徵兆,但問題是如何掌握這些細微的徵兆,然後再清楚地知道,這些徵兆訊號經過地殼傳遞後會發生何種變化。
地震像是大地的情緒,人的情緒雖然可以由一些徵兆推測,但無法完全準確。有的人生氣時可能會吹鬍子瞪眼睛,但一個人眼睛瞪得很大時,並不代表他一定在生氣;而同一件事(大地應力),對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暴跳如雷(地震),有人一笑置之,必須長期觀察不同的人格、個性與生活環境。
但即使如此,科學家仍試圖克服障礙。地球科學界目前研究地震預測的方式約有六種,包括地震學、地形變化、重力變化、地磁場變化、水氡含量、地下水位等觀測方式,但沒有一項能夠單獨成為預測地震的依據。
投入迫切的地震課題
另外,也有人建議用學術研究以外的方式。譬如有些動物可能具有一些天賦的本能,能感覺到地震前的物理異常現象,進而產生某些異常行為。但以動物異常行為做為地震預測的方法,必須先探討哪些動物會有異常行為,以及其臨震時之異常行為為何?而且需要長期的觀察,不能套用少數幾次的經驗。
有些深信幽浮存在的人,也舉出很多例子「證明」大地震前會有幽浮出現。但是,對於這些「地震前的徵兆」,誰也拿不出確實的證據。
由於預測地震仍太遙遠,很多科學家現在已將目標改為「強地震預報」,而放棄中小型地震,這方面仍需要地球物理學界與地震學界的合作。以大陸而言,目前正加強布建全球衛星定位觀測網(GPS),進行長時間的環境觀測。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台灣是否需要做地震預測?由於成效難以估計,其實是不宜將台灣有限的資源投入預測工作。
與美、日或大陸相比,台灣的科研資源更有限,對於研究地震預測不能有過高的期待。我們有更迫切的地震課題需要投入,例如,建築物的防震研究;或是發展「地震即時警報系統」在強震發生後二十至三十秒內,迅速啟動應變措施;這些研究將比預測來得更切實際,因為我們不能消滅地震,只有設法不被地震消滅。
當面臨大自然的力量時,人類總會發現自己的脆弱。踏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可以創造連接全世界的網際網路,可以破解人類基因密碼序列,可以預測颱風的路徑,但我們就是無法準確掌握地震。「大地之怒」蘊藏了太多神秘變數,我們瞭解的遠不如未知的,這是人類科技背後的遺憾,也是應該自我體認之處。
想要預知地震紀事?期盼大躍進式的科技進步是不可能的,還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做來得更踏實。(本文作者為資深科學記者)(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