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和今年初,鴻海兩度對同業提出專利侵權的官司,提出訴訟地點包括國內外,對象也兼及國內外廠商。
1980年代,美國電信巨人AT&T公司智慧財產權處長林鴻六來台灣考察市場,當時他也曾拜訪鴻海。「那時鴻海才剛開始做連接器,沒有法務人員,現在鴻海在全球有三百多人做IP(智慧財產權),看出智財的重要性,可說是台灣最成功的例子,」目前擔任亞太智財科技服務公司總經理及執行長的林鴻六回憶。
隨著全球經濟典範轉移到知識經濟,知識和智慧成為競爭的利器,以及創造價值的來源,與智慧財產的鑑價、取得、交換有關的各項服務,也成為潛力無窮的新興行業。「IP可以形成一個大的行業,這是一個金礦、鑽石礦,」林鴻六說。
元勤科技公司智權部協理楊仲榮也認為,「以後全球的買賣交易,無形的東西可能比有形的東西重要,交易的標的是技術、know-how、專利,而不是貨物。」
楊仲榮引述市調公司IDC的統計指出,全球技術和專利的交易金額達1100億美元。
智財權利金是一大收入
企業除了可以把專利當做進攻及防禦的商戰武器之外,權利金也是一筆額外收入。美國《科技評論》期刊去年所做的「技術強度(Technological Strength)」專利排行榜中,高居通訊產業第一名的是當年從AT&T分割出來的朗訊科技公司。從朗訊的智慧財產權處長一職退休的林鴻六指出,朗訊有三、四百名負責智慧財產權的人員,每年收取的權利金達3、4億美元。
中國大陸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不足雖受外界詬病,但大陸的智慧產權交易所、技術交易所卻已運作多年,進行技術、專利等的交易。例如,與國內的元勤科技有合作關係的上海知識產權交易所已運作多年,楊仲榮表示,去年上海知識產權交易所全年的交易額達200億元人民幣,預估今年將達500億元人民幣。
至於台灣,隨著產業水準提升,也愈來愈重視智慧財產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統計,在1985年以前,我國每年核准的專利案件不到一萬件,到2000年全年核准的專利已達四萬兩百四十一件,較前一年大幅增加約45%。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發行的《科技評論》期刊,每年都會評估知名企業專利的質與量,製作「技術強度(Technological Strength)」專利排行榜。在這項調查中,去年台灣有四家公司上榜,半導體產業有三家,分別是台積電(排名第四,前年排名第七)、聯電(排名第六,前年排名第九)、世界先進(排名第十一,與前年同);資訊電腦業則只有鴻海上榜,排名第六。
從《科技評論》的排行榜來看,台灣產業中堅的半導體和資訊業從事研發的成果最顯著,尤其是晶圓代工達到世界級的水準。
智慧財產權受重視,相關服務業也水漲船高。「台灣的環境還在,電腦、IC(積體電路)產業還在,利用這個環境,利用剩餘資源,讓新的產業繁榮,」林鴻六說。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分類,智財服務業可分為幾個項目,包括:智財資訊管理(專利檢索、侵權分析等)、技術經紀(鑑價、協商談判等)、技術事業化服務(技術商品化輔導)、技術交易(專利商標等的申請及交易服務)。
鑑技術的價成為新興行業
在技術交易的部分,經濟部工業局已委託工研院建置了「台灣技術交易市場資訊網」,提供技術、專利等相關資訊,未來則希望能成為技術交易的平台,讓買賣雙方能夠透過這個網站進行交易。
進行交易之前,專利和技術的鑑價是重要前提。無形標的訂價不容易,鑑價成為一個新興行業。過去多半是賣方漫天喊價,買方就地還錢。現在鑑價的重要日漸凸顯,但是還沒有一個普遍統一的標準。
兩年前成立的元勤科技公司,目前正在開發一套鑑價軟體PTPS,嘗試把鑑價的過程標準化。PTPS系統的核心公式本來是用於選擇權的理論(option theory),是元勤科技的主管在上EMBA課程時,發現這個理論與專利鑑價相似,於是做了一些參數的修正,用在專利上。
目前元勤鑑價的對象主要是生物科技,客戶多半是創投公司或生技公司。元勤負責生技的團隊約有四個人,另外有兩、三名顧問。
亞太智財科技服務公司的願景規模更大,除了鑑價之外,希望未來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林鴻六解釋,智財服務必須與創投、創育中心(incubator)策略聯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才能成為大規模的服務業。
智財服務是一個很新的行業,投入的人還不夠多,因此業界目前最重要的是培養能夠兼跨法律和產業(資訊、生技等)的人才。
雖然國內許多大學都已開設科技法律研究所,但回溯國內的法律教育,有一些由來已久的問題無法解決。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律師劉承愚解釋,「國內考試領導教學,法學院的學生為了準備考律師執照,其他都無暇顧及,對產業界不夠瞭解,使得科技律師供不應求。」
元勤科技從初成立時的三個人,到目前已有二、三十人。楊仲榮感嘆,「夠專業的人才太少,現在多半是在職訓練,就怕見樹不見林,理論基礎不夠。」
大約兩年前,元勤科技因為幾位創辦人看到智財服務的趨勢而成立。楊仲榮回憶,「當初有點不知天高地厚,這個行業很年輕,沒有前例可循,客戶的需求是否強到可以形成市場,我們並不確定,只是覺得台灣必然不可避免。」
勢不可免的是,在知識經濟裡,必須發揮知識和智慧的價值,做為進可攻、退可守的競爭利器。在這個過程中,智財服務業將扮演重要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