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服務業強勁爆發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2-05-01

瀏覽數 19,200+

科技服務業強勁爆發
 

本文出自 2002 / 5月號雜誌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如何打造千億資訊王國

1980年代,國內的資訊業初具規模,半導體業萌芽不久,通訊業則只靠著與國外大廠如AT&T合資的公司撐場面。

當時美國電信業巨人AT&T派負責智慧財產權的主管林鴻六來台考察市場。林鴻六是嘉義人,取得台大化學碩士後赴美留學、工作,他回憶,「當時在國內講智慧財產權,人家根本不理你,也收不到權利金。」

林鴻六還記得,當時國內某大半導體製造公司的領導人甚至在立法院公開說,「這(智慧財產權)是外國人剝削中國人的手段。」

時至今日,前述這家半導體公司和另外數家同業,目前都是國內專利權數目名列前茅的公司,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專利數也不亞於許多業界大廠。甚至IC(積體電路)設計業的威盛公司,還可以與業界龍頭英特爾公司互告。「這是台灣最大的成就,」林鴻六說。

國內企業逐漸重視智慧財產權,使得1998年從AT&T子公司朗訊科技退休的林鴻六,回到台灣成立了亞太智財科技服務公司,提供智慧財產權的鑑價、檢索、侵權分析等智財服務。

正視科技服務業的重要

隨著全球產業的製造能力和效率大幅躍進,經濟進展的動力和重心已逐漸從製造轉向服務。以製造能力在全球經濟體系裡奠定一席之地的台灣,在製造業逐漸外移的同時,也必須正視服務業的重要,尤其是知識含量較高的服務業,智財服務業只是其中之一。

「工業不等於製造,而是製造加上技術服務業,過去後者是配角,來服侍製造業的成長,但現在要獨立成主角,服務國內和國外的廠商,」經濟部工業局知識服務組組長周能傳說。

目前製造業雖然仍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占就業者的比重都較二十年前大幅下滑。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從1981年的35.58%降至去年的25.31%,服務業的比重則從47.23%提高為67.20%。以就業人口來看,製造業的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從1981年的32.40%降至去年的27.57%;而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則從38.77%提高為56.47%。(見頁196表一)

在已開發國家中,由於生產力大幅提升,使得製造業產出大增之際,雇用的勞工人數卻大幅減少。經濟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在英國《經濟學人》上撰文指出,2020年時,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產出至少會是目前的兩倍,而製造業雇用的勞工人數則將降為全體就業人口的10%~12%。

根據杜拉克的資料,從1960年到1999年,美國製造業占GDP的比重、製造業雇用勞工占全體就業者的比重都減少一半,降至約15%左右,但在同期,製造業的產出卻增加了一至兩倍。

製造業和服務業一消一長之間,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是知識或技術含量較高的服務業。「要把台灣提升到下一個境界,靠的是智慧型的服務業,」林鴻六說。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所長王健全指出,結合知識服務業,一方面可以在服務業的支援下,促使新興產業發展、強化製造業的競爭力,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一方面也使台灣在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充分搭配下,有別於後進新興國家純粹製造業的競爭,而繼續維持國家的競爭優勢。

不過,目前對於這類附加價值較高的服務業,定義仍相當分歧。

在國內,工業局針對服務業制訂了一個「服務業範疇關聯示意圖」(見頁196表二),未來政府要著力發展的是「知識型技術服務業」。工業局初步規劃,所謂知識型技術服務業包括研發服務業(例如技術分析、檢測等)、設計服務業(如工業設計、商業設計等)、技術交易服務業(如智財管理業)、電子化服務業、自動化服務業等。

其中,國內發展已有十餘年歷史的工業設計業,以及最近才萌芽的智慧財產服務業(技術交易服務),是台灣相當有機會發展的兩項知識或智慧含量極高的科技服務業。(見頁197、200)

去年5月經濟部舉行工業發展會議,為知識服務業設定了發展目標,希望到2011年時,知識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39%提高到48%。

以國外的例子來看,根據王健全的研究,五大「知識服務業」包括工商服務業、金融服務業、醫療保健業、通訊服務業、教育服務業等,在1997年我國知識服務業的產值為916.6億美元,而全球知識服務業的產值達7.41兆美元。

重點在提高附加價值

無論名稱是「知識服務業」或「科技服務業」,無論包含的項目有哪些,發展科技服務業的重點在於提高附加價值,不只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也可以提高服務業本身的附加價值,企業已經從日常的運作中體悟到這一點。

例如,半導體通路商敦吉科技公司,除了經銷半導體產品之外,也提供產品測試和系統整合的服務。早在約十五年前,敦吉科技就為代理的某個控制IC寫軟體,讓這顆IC變成標準產品來銷售,這在當時是創舉。「那次的成功讓我們發現技術服務可以協助業務成長,也奠定技術處的地位,」敦吉技術處執行副總經理陳慶宗說。

目前敦吉除了寫軟體做系統整合之外,也代客戶進行產品的測試,包括人體工學、安全規格、電磁等的測試,取得國內外的認證;敦吉甚至與日商合資成立電磁波測試公司。陳慶宗指出,測試業務的營業額不高,不到總營收的10%,但是利潤高,安規部門的毛利近40%,代理的毛利則僅約7%。

敦吉不僅提供測試服務,公司裡六、七名軟體人員也自行設計測試用軟體,取得專利。敦吉甚至發展出電磁波實驗室的設計和施工服務,例如國內民營製造業最大企業鴻海精密就是敦吉的客戶。

一般製造業的研發是為了生產、銷售產品,通路業的敦吉也有研發,只不過,敦吉的研發是為了「創造業務的附加價值,」陳慶宗說。

台灣經濟從OEM(原廠委託製造代工)發展到ODM(設計代工),在製造業的肥沃土壤裡,培育出科技服務業的根苗,也許這些服務業可以繼續發展壯大,一方面扎根在台灣的土地上;一方面開枝散葉在全球經濟舞台,成為台灣經濟在製造業之外的另一支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