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六年國建的計畫中,教育終於浮出檯面,正式和經濟建設掛鉤。傳統上,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於提高全國就業人口的技術水準,增加技術工人的供給。我國也常常以過去國民教育的成功自豪,沒有過去教育的成功也就沒有台灣的經濟發展。但隨環境變遷,過去的成功反而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絆腳石。
未來的經濟是以知識為主的經濟,知識經濟的特色是創新。企業的競爭策略也碰到同樣的挑戰,企業在市場上的差異化是創造競爭優勢最重要的因素。要創造差異化,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目前的教育系統會培養出創新的人才嗎?除了創新的人才外,目前的教育制度在培養高級管理人才上也有諸多缺失。
高階管理人才要求的不只是瞭解技術的細節,更重要的是應具有洞察全局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從宏觀的角度來思考企業的未來,創造力和洞察力的培養要靠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素養,但我國的教育卻過於強調數理科學的重要以及專家的重要。以大學教育為例,學生在大一即選定終身學門,以培養專家為目的,反觀美國名校的新生一半以上是「未定」,以培養通才為志,到了研究所再培養專才,而MBA(企業管理碩士)和法律研究所仍是以通才為教育目標。我國培養的專才到了美國自然容易打敗一堆通才,在專門領域大放異彩,但往上發展的卻少之又少,到高階管理領域,更是鳳毛麟角。固然種族因素阻撓華人在管理階層發展,但移民擔任美國大公司CEO(最高執行長)的也不在少數。專才能夠擔任中層經理,但到高階管理人才,通才反而比較容易成功。
在我國的教育制度下,對創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傷害不在話下,反映到競爭力的是只能做製造。可是世界一流的企業不能只靠製造做為差異化的基礎,一定要會運用品牌,成為技術領先者,或成為價值的整合者。這些在在需要創造力或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美國的教育利用學生做專案(project)來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基礎,和我國以考試培養人才的方式大相逕庭。學生不考試即不念書,到了企業,老闆不交代,沒有鞭策,也不會主動做事,如何能培養高級管理人才?
知識經濟是以人才為主的經濟,但所需要的人才好像不是我們教育制度培養的人才,過去教育的成功將我國國民所得帶到12000美元﹐但要達到20000美元的國民所得,必須要有相對的教育制度。教育再不創新改革,我國長期競爭力會受到嚴重影響。(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