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心靈,是奢侈品?

吳若權
user

吳若權

2002-04-01

瀏覽數 17,650+

心靈,是奢侈品?
 

本文出自 2002 / 4月號雜誌 第190期遠見雜誌

靈修,成為現代人又愛又怕的字眼。

震驚華人世界的針孔偷拍光碟,除了暴露辦公室兩性問題的爾虞我詐之外,最令大家好奇的另一個焦點,就是——靈修。牽連此案的幾位主角都和辦公室的靈修課程有關,但事後也證明他們的確很需要更進一步的靈修。不過,令大多數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靈修要花那麼多錢啊?

眾所皆知:一般民眾報名參加靈修課程,十分昂貴;企業家加入靈修行列,付出的代價也十分驚人。

心靈,果真是奢侈品嗎?

在價值觀愈來愈多元化的時代,很多自我迷失在不同的論調裡。雖然,富裕的社會中仍存在貧富的差距,但物質生活滿足到一定程度的人們,猛然回頭仍發現尋找心靈的位置是當務之急。

媒體報導,愈來愈多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暫時拋卻繁華的人生,回歸山林,安頓身心。不同的個案,背景互異。但報章雜誌上標題呈現的方式,卻大同小異。

有的企業家放棄年薪幾百萬元的工作、或把事業交給承傳子弟,離開位高權重的辦公室,到山野呼吸新鮮空氣。有的企業家則捐出手中持有的股票給宗教團體,行善做公益。本身無欲無求,的確羨煞人也。

但更令人稱羨的,可能是他們曾經擁有的一切。正因為他們曾經擁有那麼多的財富、那麼高的權力,一旦宣稱放棄,才會如此擲地有聲,讓他們追求心靈的行為,變得難能可貴。

有趣的是,很少聽見窮困的人們急欲尋找心靈的寄託。也許,窮困的本身就是鍛鍊心靈的最佳方式吧。窮困與心靈,是最親近的鄰居。於是,有錢有權的人,必須把自己打扮成窮困的樣子,才能和心靈住進同一棟公寓。

這些以追求心靈姿態出現在媒體的企業主管,很少坦白承認他們真正覺悟的原因。揭開這些神秘的面紗,將看見上天在真實的人生裡做了多麼公平的安排。其中有的是在層峰鬥爭敗下陣來,無處可去的副董事長;賣掉股票之後,坐擁幾億元家產、三代不愁吃穿但得了輕微憂鬱症的總經理;長年埋首事業,忽然發現妻子病變的企業主管;發展外遇多年、瀕臨婚變邊緣的老闆;新婚不久生出畸形嬰兒的年輕上班族……

靈修,人生何處不可以?辦公室,也是一個絕佳的道場

說穿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表面上,企業家突然宣布捨棄了龐大的財富,投入心靈的修為,令人大吃一驚;而事實上,更令人吃驚的,可能是背後不為人知的那個原因。有的是自己作孽,多行不義,靠靈修贖罪;有的是收到上天的禮物,以必須接受的磨難,幫助心靈成長。

不論原因是什麼、動機究竟如何,畢竟他們已經開始正視心靈的重要,並且以他們各自認為最適合的方式,展開靈修的功課。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企業家的親身經驗,透過媒體報導之後,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有示範作用,不可不慎。在他們捨「身」取「義」的過程中,有幾項作法值得商榷。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靈修,一定要等到碰見生命瓶頸時才開始準備嗎?

■靈修,一定要放棄錢財、職位之後才可以參與嗎?

■靈修,一定要離開辦公室到山野中才有所成效嗎?

也許,經常被媒體報導靈修的企業家們,本身也不會完全贊同上列的陳述方式,但是他們的言行,卻很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印象。

基本上,我覺得一位企業家若正值盛年,決定放棄工作,全心追求靈修,是一種不負責任、也不道德的表現。雖然這牽涉個人價值的判斷,但仔細想想:一家企業要吸收多少社會資源,才能造就一位成功的專業經理人。

不論他是否因為仕途不得意、或工作忙碌與家人疏離,都應該留在原來的位置上調整自己,而不是確定自己衣食無缺之後,以靈修為由一走了之。很明顯地,這是一種逃避。

要說靈修,人生何處不可以?辦公室,也是一個絕佳的道場。若因為一心追求名利,才導致心靈空虛。何妨以克盡本分、不求名利的方式,留在辦公室貢獻心力。如果,企業家可以到廟宇做義工,為什麼不能幫同仁服務?

我無意批評台灣這些企業經理人放棄工作而全心投入靈修的行為,只想提供另一種靈修的思考,供大家參考。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經營企業應該以顧客滿意為目標,而不只是追求利益為目標。」其實,顧客的定義可以是非常廣義的。包括:員工及其家屬、供應商及其家屬、甚至是社會大眾。用這種心情來經營企業,和宗教家已經沒有太多不同。

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初,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指出,「哲學諮商」已經被成功地運用到現代企業經營及管理。

《如果亞里斯多德經營通用汽車》(If Aristotle Ran General Motors)一書作者墨利斯(Thomas V. Morris)到美國IBM(國際商用機器)、福特汽車授課,以每小時3萬美元的鐘點費,為這些企業主管講授蘇格拉底、黑格爾的思想。

《EMBA》雜誌指出,網路事業發燒最熾烈的階段,有一位哲學家到舊金山開了一家咖啡館,店裡每天高朋滿座,顧客都是網路事業的專業經理人。這位哲學家教他們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後,仍然可以保持心情的平靜。

繼「目標管理」「人性化管理」「顧客滿意管理」「願景管理」之後,「哲學管理」已然成為現代企業經營另一種新的思維。我倒希望它不是一時的管理風潮,而是企業經營理念的一部分,並落實在教育訓練中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它不但可以幫助企業找到經營的重心,也可以協助同仁發現生命的價值,找到工作與生活真正的樂趣。(本文作者為行銷管理顧問暨專欄作家)(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