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今年4月的「聖週五」(耶穌受難日),全球單日GDP比預期下跌了20%,是受創最嚴重的一天。
在那之後,雖然疫情並未完全遠離,整體經濟卻開始逐漸好轉,分析家預測,今年第三季的全球GDP,將比第二季高上7%。
全球經濟完全恢復正常了嗎?《經濟學人》指出,還早的很,而且,由於疫情不明朗,消費者和企業對經濟的不確定指數逼近歷史新高,連帶影響之下,全球企業都紛紛取消或延後投資。
高盛銀行估計,部分國家並未解封,對全球整體經濟的影響,大約是減少7~8%的GDP。不過,不同產業和國家受影響的狀況差異頗大。
圖/各國經濟被疫情拖垮。
以貨品和服務業來說,全球商品恢復快速,根據摩根大通的估算,全球零售業已回溫到疫情前的水準,連帶帶動全球貿易的恢復。
相較之下,需要大量人與人直接接觸的服務產業就不同了,餐廳用餐的消費者,比疫前仍低了30~40%,機票訂位更只有先前一半的水準。
至於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比較,根據OECD在9月剛剛出爐的報告,七大工業國之中表現最好和最差的國家,GDP落差高達6.7%,遠高於過去幾次經濟衰退時期。
在大型經濟體當中,只有中國仍維持成長,對照之下,受到疫情和脫歐等因素的多重影響,英國受創程度,直追18世紀的「大霜凍」。
《經濟學人》認為,決定個別國家經濟表現有三大因素:產業結構、信心和紓困方案。在產業結構上,希臘、義大利等仰賴服務業的國家,經濟要恢復肯定要慢於體質更好、擁有強大製造業的德國。
圖/全球經濟仍陷苦戰。
雖然部分國家仍有封鎖措施,但大多國家在實施社會隔離時,都能降低對經濟的衝擊。因此,OECD等機構預期,未來全球經濟可望再一步復甦。
至於全球經濟何時可以完全恢復?答案很可能比多數人預期的要遠得多,即使疫苗立刻開始供應也是一樣。這是因為不確定性讓企業不敢投資,自然會影響復甦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