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班傑明.史波克(Bejamin Spock)博士出版了一本育兒寶典--嬰兒與育兒(Baby and Child Care),銷售量高局達三千萬本,幾乎所有美國父母皆人手一本。
史波克在書中滿懷希望;我們需要胸懷理想的孩子;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他們撫養成為不以一己之慾為念,而能為他人利益看想的少。
影響全世界通俗文化
那一年,美國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嬰兒潮--三百四十萬嬰兒在同一年內出生。這股嬰兒潮持續了十多年,今天這些戰後出生的一代,占了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類似的成長環境 舒適的中產家庭生活、史波克博士的教養方式、自小以電視為伴--造就出這一大群思考和行為模式類似的人。他們的人數如此眾多,其思想和生活型態不僅左右了整個美國社會,並且影響了全世界的通俗文化趨勢。
史波克博士即慨嘆:「這一代已失去理想。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更為病態的社會中。離婚率提高了一倍、少年自殺率增加了三倍,犯罪和核子毀滅的恐懼籠罩著我們。這是一個沒有精神信仰的時代,人們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問題究竟出在那裡?基本上,美國青年跟世界上其他民主國家的戰後一代一樣,生長在科技突飛猛進、物質條件優渥、國內無戰亂的環境中。
然而,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代的成長期--六0年代至七0年代中期,可能算得上是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國內政治和社會極為動盪不安的一段時期。
--一九六三年,甘迺迪總統遇刺,馬丁路德.金恩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展開大規模的和平抗議;
--一九六五年,美軍加入越戰;
--一九六七年秋,二一萬五千人在五角大廈示威,掀起全國性的反越戰浪潮;
--一九六八年四月,馬丁路德.金恩遇刺,北部各大城市陷入種族暴動;六月,總統候選人羅伯.甘迺迪遇刺;
--一九七三年,美軍不光榮地撤出越南,水門事件爆發;
--一九七四年八月,尼克森總統被迫黯然離職。
抗拒成長的一代
在這段期間,人權、反戰、學生叛逆等各種運動交互推波助瀾,年輕人發展出一種共識的文化--反權威、反傳統、反物質,崇尚自然、道德、平等、自由、性愛和搖滾樂。
他們夢想改造政府、國家和社會,以他們的價值觀,建立一個理想的新世界。
更重要的是,他們厭惡成人的世界,因此抗拒成長。他們的口號是:我們要永保青春!
可惜,他們仍然必須長大,而成人的世界的確並不美好。
在親身經歷了長達近十年的黑人民權運動和學生反抗運動,親眼識遍了政壇的血腥與醜惡後,也難怪美國青年對傳統政客產生敵意,對政府的任何干預政策都心懷疑懼,並且逐漸遠離政治。
今天,戰後出生的一代占美國選舉人口的六0%,卻始終是投票率最低的一群人。這一群新生代的票源是各黨各派所積極爭取的,但是他們的政治口味卻相當難以捉摸。
他們缺乏黨性,有三八%的人宣稱不屬於任何黨派,跨黨投票的情形也頗為普遍。
在經濟政策方面,他們傾向於共和黨的保守主張,贊成減少政府干預;在社會政策方面,他們又偏愛民主黨的自由主張,如主張婦女、窮人擁有平等v利等。
對政客冷嘲熱諷
在外交政策方面,越戰的陰影始終纏繞不去,美國對任何國家提供軍援,都可能引起他們的反感。
他們連續失去了甘迺迪總統、金恩博士和羅伯.甘迺迪,接著又陷入尼克森總統水門醜聞的夢魘;在他們心目中,已沒有政治英雄。
雷根總統的強人形象和振奮人心的演說,曾一度贏得這群人的信任,可惜尼游軍火醜聞案又使他們落入信心危機的谷底;對政客們報以冷嘲熱諷,也是保護自己不再受傷的無奈吧?
這些在六0年代宣稱要改造社會的造反派,如今不僅不參與政治,甚至不再熱衷於社會道德責任。
六0年代,甘迺迪總統、金恩博士和羅伯.甘迺迪所灌輸給美國青年的理想主義和道德意識,似乎已隨著這三位偶像一一被刺,而歸於灰飛煙滅。
「平等」曾經是他們所尊崇的道德,但是在經濟危機、高失業率、通貨膨脹等現實的壓迫下,他們不得不承認「競爭」才是天則。
他們曾經自父母那兒享受到五0和六0年代的富足,以為一切唾手可得;等到必須靠自己來賺取這些物質享受時,才發現美夢幻滅。
七0年代,美國的經濟景氣本就難與六0年代柑比,加上戰後出生的一代人數過多,以至於大部份的新生代都在家庭收入減少、房價高漲、大學文憑貶值的現實環境中掙扎。
規避人生責任
曾經藐視物質與功名的新生代,發現即使捨棄理想、努力追求名利,而仍不可得時,其失落感與挫折感足不可言喻的。但更嚴重的是,這些人在六0年代所歌頌的「自由」,如今竟也成了苦悶的來源。
由於一意追求個人自由,這些戰後出生的青年多半設法規避人生應盡的責任;一方面也是由於經濟困難,晚婚、晚生育和高離婚率遂成為普遍現象。
十年前,這一代的生育率只有他們父母那一代的一半,離婚率倒高出了一倍。
對他們的父母而言,快樂是辛勤工作和照顧家人所得到的報償;對他們而言,快樂本身就是追求的終極目標。遺憾的是,沒有付出就沒有快樂,他們所獲得的往往只是空虛和孤寂。無怪乎過去二十年中,心理醫生增加了一倍。
所幸,經歷過六0年代的痴狂和絢爛、七0年代的掙扎和摸索,今天,跨入中年的美國戰後新生代,終於趨向成熟。
不愛生育的這一代開始製造人口。平均每一名婦女只生一.八個孩子,但是「回歸家庭」已形成趨勢。
由於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婦女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已婚婦女仍在工作;因此在許多家庭中,父親必須分擔家務和養育孩子。
在養育孩子的艱辛和快樂中,以自我為中心的戰後一代,才發現世界上還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與事。或許這是他們獲得新生的轉捩點。一個新的夢想正在成形--他們要為下一代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
當然轉變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今天三十至四十歲的人,仍有六九%承認自己對政治不夠關心,但是他們已逐漸表現出社會良心。
昔日叛逆,今日謹慎
這些做了父母的昔日叛逆青年,如今悄悄地出現在學校督導會、社區委員會,或其地公益活動中。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母親對抗酒醉駕駛組織(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MADD)」。一九八0年,三十四歲的萊特能女士,因女兒被醉酒駕車的肇事者撞死,而創立了MADD。
此一組織專門遊說各州加強制定禁止酒醉駕車的法令,並已成功地說服三十八州提高了飲酒的合法年齡。
美國的戰後一代將當年所歌頌的抽象道德觀,逐漸蛻變為持定的目標與實際的行動。他們自稱是沒有幻想的理想主義者,講求的是劍及履及;他們多數仍然不信任政府,因此偏好參與以群眾為訴求對象的基層活動。
他們的理想也許沒有變,但是行動卻謹慎得多,因為他們有了事業、家庭和資產,已經輸不起了。
這一代在成長的過程中迷失過,還將美國的傳統價值整個翻轉過來;他們的夢想有的失落,也有的成真,對美國社會的影響複雜而深遠。
他們為婦女與里一人爭取到真正的平等與尊重;為個人爭取到自由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生活方式的權利;為大眾引進了自然、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並且開創了環保運動的先河。
然而六0年代的動亂和濫用自由,也為今天的美國製造了暴力、吸毒、性氾濫、家庭破裂等深重而難以矯治的病態。
這一代是喜歡擁有多重選擇的一代。他們現在真正需要做的抉擇是,積極地面對新的挑戰,實現新的夢想:為美國的下一代開創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清潔的生存空間。
不再叛逆
一九八六年,時代雜誌曾以當時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為封面,稱揚他們是美國歷史上最富社會良心、道德,並且可能是最有前途的一代。
二十年後,他們是否不負社會和自己的期望呢?
布萊恩.魏斯當年只是加州大學的畢業生,竟誇口:我相信我會是一個傑出的美國總統。
今天,魏斯在換過無數的工作後,成為自由專欄作家;仍然未婚,住在租來的公寓裡,一心只希望能成家,安定下來。他說:「中年給我的感覺是怪怪的。想想看,連一幢房子都還沒有的人,怎能算是成人呢?」
從獨善其身到兼善社會
當年高喊「我們永遠、永遠不要長大!」的嬉皮領袖傑利.魯賓,今年三十二歲,是年薪近四萬美元的華爾街證券分析家。如今他信奉的是:「金錢就是力量。」
艾志奇.克理夫曾是黑豹革命組織分子,遭到警方通緝後,逃到國外,自我放逐於古巴、阿爾及利亞、北韓和法國等地,於一九七五年回到美國,接受法律制裁。
克理夫如今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及共和黨員,四處巡迥演說,宣揚美國的民主制度。「我並不眷戀那段無政府主義的日子,」他說:「但我實在懷念那時的純真無邪。」
二二十四歲的喬依絲.美納德在十九歲時,就因為寫了一篇文章登在紐約時報上,而闖出名號。她在耶魯大學只讀了一年,就進入紐約時報工作,但是很快地又退隱,結婚、生子。她說:「我現在只想好好把孩子帶大,讓他們能好好過日子。」
但是,最近她發現政府要在她住的鎮上掩埋核子廢料,於是她投入了反核廢料行動。她說:「我終於明白人不能獨善其身,逃避不是辦法。在做一個母親的同時,我必須做一個好公民。」
維農.福特在大學時代是一個黑人民權運動的好戰分子,今天卻是一個成功的房地產投資商人;穿看入時,住有華屋,出有大車。但是他並未忘記大學時代的誓言:以自己的良好教育幫助其他的黑人同胞。
造福黑人同胞
他買下破舊不堪的老房子,整修一新,再以合理的價格賣給黑人。他說:「黑人中產階級的困擾是沒有一個好社區肯容納他們。」福特為他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環境。
六0年代的激進分子麗絲.史蒂芬,如今與丈夫、孩子住在一幢舒適的大房子裡。
她經常帶著年幼的兒子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她說得好:「做了母親,我更加相信我們能使明天更好。我必須樂觀,不然怎麼活下去?」
他們跟父母不一樣
二次大戰後,美國人在十多年間密集生產了大批的嬰兒。這批隨著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使美國的尿布工業在一九五七年成長了五0%;使學校數目增加三分之二。
但是成長後,激烈的工作競爭,即使他們的收人比父母年輕時少了一七%。究竟這些今天四十歲的人,還有些什麼是與父母不一樣呢?
--女人平均身高一六三公分,體重六三.五公斤,比母親高了一.八公分,輕了一.八公斤。男人平均身高一七六.八公分,體重七八.六公斤,比父親高了二.五公分.體重一樣,可是身材勻稱多了。
--出外工作的母親大幅增加。一九五0年代,七0%的母親都待在家裡,今天不出外工作的母親只有一五%。
--今天美國人吃得比他們的父母健康。與一九七六年相較,每人每年少吃許多牛肉,多吃十五磅雞肉,一磅魚,二十二加侖低脂牛奶。
--會活得比父母長。一九四六年時,女人的預期壽命是六九.四歲,男人是六六.七歲;今天女人的預期壽命是七八.五歲,男人是七二.五歲。
--生活得比父母艱苦。他們的薪水有四四%必須用在房屋分期付款,而一九五九年時,他們的父母只須花一六%。由於購屋的負擔太重,因此他們每年花在家具和裝飾上的費用比父母少了一八%,置裝費少了三二%,慈善捐款也少了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