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創近期賣廠給立訊,下一步怎麼走?今天(8/19)揭曉!緯創決定淡出大陸、擁抱台灣,今天邁出一小步宣布透過旗下緯創數技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國內AI新創iKala(愛卡拉)。這步棋,怎麼解讀?
緯創近期賣廠給立訊,曾表明未來轉型在雲端,究竟如何轉?下一步怎麼走?今天揭曉答案!
8月19日,緯創宣布透過旗下「緯創數技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國內AI新創iKala,注入1500萬美元(約台幣4.4億元),預計將補充緯創集團雲端整合方案的軟體know-how彈藥,也為台灣新創產業樹立新標竿。(延伸閱讀:緯創賣廠給立訊,卻砸4.4億投資iKala,拆解「台灣+1」的盤算!)
參股價格不算低,是緯創對iKala的價值肯定
從緯創重大訊息發布內容來看,注入1500萬美元,取得21.13%,不確定未發行的技術股數量,猜測iKala估值至少8000萬美元。
相較於台灣另一個受人矚目的AI新創公司Appier,近年也陸續完成多輪注資。在2019年底完成D輪融資8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3.5億元),是台灣AI業界的重要里程碑。
iKala則正進入B輪注資。若拿B輪注資金額來比較,Appier在2015年底融得的B輪資金為2300萬美元(約7.5億台幣),iKala此次取得的1700萬美元資金低於Appier紀錄。
然而,緯創此次注資iKala,業界解讀的重點還在於結盟的策略意涵。
據了解,緯創集團投資iKala的參股價格不算低,也未成為最大股東,而且是在商業模式尚為完全成熟的B輪階段,以緯創集團的巨大實力來說,願意做這樣的決定可說是對iKala價值的肯定。
整體分析,緯創注資台灣新創iKala,背後有以下五大象徵意義:
一、軟硬整合的「雲端」交會:
台灣傳統動能主要還是現有企業,其研發能量遠高於新創企業,可是數位轉換的能量卻多在新創企業,兩者長期以來分離。
直到近年的雲端產業,總算讓電子業、科技業、新創企業出現難得的交流點,本次注資案開啟軟硬整合的新想像。
二、企業創投(Corporate VC, CVC)資金流向新創:
過去CVC投資態度較保守,以獲利出場為主要考量,台灣新創企業不容易得到青睞。
而就企業內部需求來說,因應時代潮流的新產品研發,多數是以內部創新的方式。但現在產業發展潮流,常常與本業差距大,迫使CVC覺得不如直接投資新創更快,本次注資案有其指標意義。
三、台灣+1概念實現:
iKala董事、前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近期以「台灣+1」的概念引導新創發展,意旨從台灣做研發、視野面向「+1」的海外市場,他表示,「iKala在東南亞成績很好,iKala就是先+1,才被投資」。
四、傳承跨國業務能力:
跨國業務能力對有志出海的新創團隊來說,那個「坎」常常高過阿里山。
台灣科技產業長期深耕海外客戶,很多國家也有生產基地,有背景、有人脈,有助於關係擴張,對新創產業絕對是正向發展。
五、共同瞄準東南亞:
本次注資案尚有一個想像空間很大的東南亞布局。
緯創集團近年積極前進東南亞,繼菲律賓、馬來西亞後,去年底也宣告進入越南。iKala目前東南亞市場以泰國的社群電商業務為主,目前看起來短期幫助不大,但方向相同,已然有戲。
不過,緯創集團砸4.4億元投資新創iKala,雖然雙方背景與能力互補,盤點起來有諸多好處。然而,雙方規模、思惟落差大,能不能發揮綜效、如何讓象徵意義成為實質效益,還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