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台灣TFT-LCD(電晶體薄膜液晶顯示器)產業邁向下一世代發展的關鍵年。受到大尺寸TFT-LCD面板需求大幅增加的刺激,再加上韓國三星電子(玻璃基板尺寸1100×1250mm)與LG Philips(1000×1200mm)的兩座第五代TFT-LCD面板廠將於2002年下半年邁入量產的衝擊;今年台灣的TFT-LCD產業最熱門的話題是——國內TFT-LCD面板廠何時投入五代廠的興建?
五代廠的建廠時機儼然成為台灣TFT-LCD產業是否能在下一個液晶景氣循環(Crystal Cycle)中立足的關鍵。
光是一座五代廠的面板產能就可以抵四座四代廠。「台灣憑什麼用四代廠與韓國五代廠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吳翔強調。
友達、華映、瀚宇彩晶、奇美與廣輝不約而同都規劃在2002年興建五代廠;每座五代廠動輒投資新台幣300億元以上,合計五家TFT-LCD業者將相繼投資超過2000億元,投資金額之大,與涉及周邊產業之廣,更牽動著台灣與韓國TFT-LCD業者的板塊推移,正式宣告大尺寸資訊用TFT-LCD市場邁入台灣、韓國兩強捉對廝殺的局面。
但是一窩蜂搶建五代廠的動作,是否能為台灣TFT-LCD產業打通任督二脈,還是成為下一波面板供過於求的元兇?
五代廠是不歸路
興建五代廠是台灣TFT-LCD業者的宿命。TFT-LCD與半導體產業都有著一旦投資下去,就是步上「不歸路」的產業投資宿命。一般TFT-LCD廠商必須在拚技術創新與拚量產的兩條路中抉擇。
台灣TFT-LCD廠商選擇拚量產優勢的競爭模式,必須不斷地尋求擴充產能、降低成本,以維持公司的獲利;一旦停止擴產的計畫,無疑是宣告退出競爭市場。
然而,五代廠的龐大TFT-LCD面板切割片數與面板尺寸的生產彈性,成為台灣業者迎頭趕上韓國TFT-LCD雙雄三星與LG Philips的救命仙丹。
台灣在以2000億元打造TFT-LCD產業與十六條的生產線後,TFT-LCD產業度過2001年前三季的面板流血殺價競爭的寒冬,整個TFT-LCD產業虧損接近230億元。2001年第四季,TFT-LCD面板價格逐步回溫,面板價格從2001年第三季末的190美元低點,一路狂飆到2月的230~245美元;國內TFT-LCD廠將可在今年轉虧為盈,TFT-LCD產業的景氣榮景可望延續到2003年上半年。
不過,每座五代廠高達300億元的投資金額,對於去年虧損數十億元的台灣TFT-LCD業者而言,興建五代廠是沈重的負擔,「第一座廠可以靠著市場的現金增資來募集資金,但是第二、三、四座呢?」TFT設備商憂心地指出。
真正影響台灣TFT-LCD產業發展的主因,應是韓國的兩座五代廠。韓國三星電子與LG Philips的五代廠將於2002年下半年相繼邁入量產階段,韓國兩座五代廠的龐大面板切割片數與量產優勢,為台灣的TFT-LCD產業發展引爆一顆深水炸彈,迫使台灣廠商提前在今年集資興建五代廠。「頭都洗下去,不繼續洗頭行嗎?」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IEK)副研究員劉慶全強調。
台灣TFT-LCD業者被迫以五代廠做為力抗韓國的利器。台灣的TFT-LCD產業鎖定筆記型電腦與液晶監視器為主力市場,面板尺寸大都集中於12~15吋之間。資訊用的TFT-LCD市場特性是量大、毛利低,台灣必須憑藉著有效的成本控制,才能發揮量產優勢。「台灣業者都在觀望韓國兩座廠的運轉狀況,再決定投入的時機,」倍利證券研究員李佳欣說。
韓國TFT-LCD業者冀望藉由五代廠的產能優勢,建立起台灣廠商無法跨越的鴻溝。
以三星電子所建置月產能六萬片的1100×1250mm第五代生產線計算,每片玻璃基板可以切割十五塊的15吋面板,預估每月貢獻九十萬片15吋面板產量。光是三星的一座廠就遠比台灣任何一家TFT-LCD廠商的月產量更高,促使國內業者必須在近期決定挺進到五代廠,才能縮短與韓國的差距。
台灣最快在2003年下半年前將有第一座五代廠開始進入試量產的階段。觀察現今國內TFT-LCD業者積極投入製程設備廠詢價的動作,以引進製程設備約六個月計算,再加上建廠需一年,「最快在2003年第二季後,台灣會有第一座五代廠,」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專案經理鄭德珪指出,台灣TFT-LCD廠商較傾向於採用韓國三星的1100×1250mm玻璃基板規格,預計在2004~2005年台灣將擁有五座的五代廠。
五代廠需自行建立技術
台灣在發展TFT-LCD五代廠的同時,可望帶動台灣的上游材料產業發展。日本雖然稱霸三.五代以下的製程技術,但在台灣跨入五代廠時,跨越三.五代及四代以上時,已脫離日系廠商所能夠供應的能力範圍;日系廠目前尚無投入五代設備開發,迫使台灣業者必須與日系廠或是其他國外業者更緊密的配合,才能掌握建廠與量產的時機點。對於動輒300~400億元的TFT廠而言,「任何一項運作不順,都是一項致命的資金閒置,」鄭德珪說。
雖說日系廠商較少投入五代廠的研發,但也是台灣發展TFT-LCD上游材料產業的契機。由於目前台灣、日本、韓國都沒有實際營運五代廠的經驗,台灣TFT-LCD面板廠可能傾向於自行開發彩色濾光片等技術,或是加強與台灣上游材料廠商的合作關係,建立起聯合開發機制,同步進入五代廠的量產時代,拉抬國內的TFT-LCD上游產業的技術層次。
五代廠驚人的面板量能對於TFT-LCD的供需生態影響深鉅。五代廠就像是劍的兩刃,一面可以禦「韓」,發揮量產優勢;另一面卻是供過於求的元兇。而潛伏的供需失衡、產能消化的危機,卻是台灣TFT-LCD廠商攜手邁進到五代廠,同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五代廠預埋供過於求的地雷
由於,一座五代廠的產能可以抵上四座四代廠,光是韓國的兩座五代廠就可以提供相等於八座四代廠的產量,如再加上未來台灣規劃中的五座五代廠,屆時所釋放出的產能將遠超過市場的需求,陷入另一波供過於求的漩渦。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預估,2002年全球液晶顯示器與筆記型電腦所需的面板合計三百三十八萬平方公尺,但目前全球前十大面板廠(以良率70%,產能利用率95%計算)一年總產能約有四百二十八萬平方公尺,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況。
此外,韓國的兩座五代廠投入量產後,兩座廠的總年產量(以良率70%,產能利用率95%計算)將高達九十六萬平方公尺,五代廠與現有生產線的產能貢獻度合計超過五百二十四萬平方公尺,遠高於2003年的三百九十三萬平方公尺市場需求,供需失衡的缺口持續擴大,「除非液晶電視(LCD-TV)市場興起,」鄭德珪說。
TFT-LCD業者冀望液晶電視及大尺寸液晶顯示器的需求能夠消化五代廠的巨大產能;但事實上,這種供需推估有點危險。
雖然有TFT設備商指出,五代廠應鎖定20吋以上的液晶電視市場;但是目前液晶電視的價格,每一吋售價超過新台幣1萬元,居高不下的售價降低消費的需求,直接限制到液晶電視的推廣。
大尺寸液晶顯示器的市場需求,應可舒緩供需缺口。鄭德珪預估,液晶顯示器的面板尺寸持續放大的話,逐步從15吋向上提升到17吋以上,這個供需失衡的缺口不會很明顯;如果液晶電視能夠快速降到每1吋1萬日圓(約新台幣2600元),才能刺激液晶電視市場需求,有利TFT-LCD的供需平衡。
TFT-LCD廠商如不即時做好產能的規劃與調節,一味地投入五代廠的擴產計畫,2001年TFT-LCD面板供過於求的慘況恐將再度上演。
但台灣TFT-LCD廠商就在「不投入五代廠就出局」的狀況下,毅然投入五代廠的建廠行列,雖然可能遭遇緊接而來的供需失衡,但台灣TFT-LCD業者的大舉加碼投資五代廠,卻也建構起繼半導體之後的另一項稱霸全球的明星產業,台灣終於與日、韓在TFT-LCD產業三國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