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0年,甘迺迪在電視上與尼克森辯論,同時有收音機轉播。
對那一次的辯論,收音機前的聽眾大多看好尼克森,因為他們沒有看到他疲憊的神態和老油條的舉止,當然更看不到甘迺迪瀟灑的風采和純真的魅力。
選舉的結果,甘迺迪以良好的形象擊敗尼克森的雄辯,贏得選民的歡心,躍登總統寶座。自此以後,總統候選人無不傾全力,希望能掌握電視這個選戰的利器。
新聞界任人擺佈
塑造電視形象的顧問已成為候選人不可或缺的助手。宣傳高手能夠算準時間,把候選人的發言和行動設計得恰到好處,讓電視新聞記者會在晚間新聞中播出。
一九八四年的大選中,雷根總統的宣傳人員每天早上在八點半到十點之間,製造一個新聞,然後一整天都不再行動。電視晚間新聞不能沒有雷根的消息,又別無選擇,只有如其所願,播出這則消息。
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現轉任公視的比爾.摩葉爾指責新聞界:「似乎被迷昏了頭,任人擺佈。
國家廣播公司(NBC)名記者湯姆.布勞克也說:「我們必須經常小心防範有人想操縱電視媒體。」
每個宣傳人員都想將他的老闆塞進晚間新聞,「但是這些消息中,到底有多少真正能反應出候選人的品格和理想?又有多少純粹只是宣傳?這是我們要時時提防的。」布勞克說。
由電視來主宰選民對候選人的認識與好惡,還有另一個危險;電視不能滿足觀眾對訊息的需求。倒並非電視提供給觀眾的訊息嫌少,而是電視提供的訊息往往娛樂重於實質。
電視本質上就是一種娛樂工具;或許並非出於有意,但透過電視所呈現出來的政治,已失去其嚴肅思考的本質,而扭曲成娛樂的取向。
總統候選人在電視上辯論是一件極嚴肅的事,對選舉結果往往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候選人對講詞、表情、儀態無不事先做萬全的準備。
電視記者難諉其責
不幸的是,無論是誰上電視,總難免帶一點娛樂表演的色彩,觀眾也很難把他的話當真。但如果候選人不幸演出失常,輕則釀成風波,重則輸掉選舉。
一九七六年大選前,福特總統在電視辯論中不慎說錯一句話:「東歐國家並非在蘇聯控制下。」被觀眾譏為對國際情勢無知,因而把總統寶座拱手讓給卡特。
在電視辯論中敗下陣來的人,是不是真的就難當大任呢?或者他只不過不是一個好演員?日後想參加競選的人,也許最好先練好演技,不然就趁早打消參選的念頭。
然而電視新聞工作人員也不能就此推掉責任。
愛德華,甘迺迪談到他參加總統提名競選的感覺時,就抱怨說:「選民似乎無法全面清楚地透視候選人,而是透過新聞記者的鏡頭來看;但是在他們的鏡頭下,新聞報導已越來越像「人物」(People)雜誌,或是「今夜綜藝」(Entertainment Tonight)了。」
面對大眾的質疑,新聞記者確實也在檢討。布勞克就坦承:「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簡單的問題上,卻忽略了真正重大的問題。我們還是喜歡報導選舉中的花邊新聞,而沒有追蹤候選人在各種問題上所採取的立場;在這方面,我們對候選人實在太寬大。」
選舉報導走上十字路口
摩葉爾則更為率直,他說:「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夠格的媒體,來提出真正的政治問題?」重大問題當然不可能在分秒必爭的電視節目中深入討論。
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態度也是使選戰新聞無法深入的一個障礙。
例如今年一月,NBC邀請了民主、共和兩黨所有的十二位參與總統提名競選者,在電視上同時接受布勞克的質詢。
前CBS和NBC記者馬文.凱伯認為,在這個訪問中,每位候選人只能在每一個問題上分配到一分鐘的答辯時間,根本無法討論問題。
他指責NBC製作這個節目,並不是為觀眾提供更多資訊,而是想創造一個「NBC第一」的聲望,因為以前從未有人做過。
另一個最近的例子則是CBS名記者丹.拉瑟在一月二十五日晚間,對布希副總統做現場訪問時,不問布希重要的政治問題,卻釘住他在尼游軍售案中的角色問題不放,引起布希反擊,而釀成風波。顯然電視新聞從業人員並無深究問題的誠意。
很明顯地,電視上的選舉報導已走到了十字路口。它究竟應該逐漸改善,往不是如此趣味性、即更具實質內容的方向走呢?或是繼續嘩眾取寵?就看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決心和信心了。
(取材自South China Morning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