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21世紀最Sexy的行業,對一般人來說,專注管理學術研究的教授學者們,非但不在這熱門排行榜裡。研究過程既辛苦又費時,還不一定可以獲得預期的成果,更讓不少人視為畏途!像第三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傑出獎得主,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有一個研究已經做了12次,到現在還沒結果;擔任實踐大學國貿系主任的李慶芳教授,曾經分別獲得第一屆、第四屆、第八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傑出獎及優等獎,他的第一篇論文,也花了長達6年的時間…但他們仍樂在研究,把發掘問題、研究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成一場場腦力激盪與挑戰,不僅積累了台灣管理研究學術能量,也讓枯燥的研究變得更Sexy、更迷人!
接地氣!學術和企業不能斷鏈
「我非常喜歡做研究」,坦言自己不管是念博士、或是在大學教書,目的就只有一個:做研究。對別蓮蒂來說,別人覺得枯燥無趣的學術研究,她卻非常enjoy,「我很享受發現一個問題,然後自己想出一個解決方案,找出答案的過程」,好像在知識的海洋裡探險一樣,總會讓她有意外的發現和驚喜。就像2013年,當她被通知獲得「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傑出獎時,那種接到「天上掉下來的好禮物」--被管理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獎項肯定,以及獲獎的雙重驚喜。在研究的漫漫長路上,除了謝謝共同作者沈永正教授和整個研究團隊的學生、助理的付出和陪伴前行,得獎就像是有人在路上拍拍你的肩膀,鼓勵你繼續往前走。
國際期刊V.S國內指標期刊
對學術研究來說,發表論文的平台十分重要,尤其是學術地位崇高的國際期刊,或是國內具有TSSCI認證的期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若就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來看,國內一流期刊大概相當於國外B級的期刊,這也影響到國內學者投稿選擇。不是學者不認同本土影響力,而是因為學術界要求的是全球的影響力,尤其若用中文發表,文章被全球學者閱讀的機會就變低;這是語言文化的差異,除了英語系國家,舉世皆然。
其實,國內一流期刊的審稿非常嚴謹,標準不輸國外A級期刊,她也不諱言自己就被退稿過好幾次。想要提高期刊的國際能見度,她表示,除非中文論文能全文翻譯成英文,因為若他國人士上網搜尋關鍵字,連結到台灣的期刊論文時,頁面中英夾雜,或是只有摘要是英文,很多人會因為看不懂部份資訊而放棄。其次,我們可以在華文圈發揮影響力,增加期刊論文的能見度和引用率。
走出象牙塔,讓學術和企業對話
對外,台灣期刊的學術地位還不夠;對內,管理學界的研究,企業往往也很難直接套用,「你得把學術的語言,學術研究的成果,轉譯成企業界的用語」,在美國,就有專職人員負責把深奧的學術理論,轉譯成「科普」文。要讓學術圈接地氣,還得走出象牙塔才行。她以自己在政大企家班、EMBA班的個案討論課程為例,同學都是各行各業的主管、CEO,討論時都會聽到不同的觀點,「這對學術的養成與厚度,絕對有幫助」,也讓她在選學術主題時,不至於太過象牙塔,做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題目。
沒有公關效益的CSR,幫台灣紮根未來
「做學術研究最大的快樂就是知道自己一直還在成長、進步」,至今她還記得當年剛回國時,管理界的巨擘司徒達賢老師殷殷的叮嚀:我希望這個研究做下來不是只有你喜歡,也可以想一想對企業界有甚麼幫助?將來讀了你這個研究的人,可以做甚麼?這些話改變了她的態度。
就像聯電贊助學術活動,出發點並不是因為得獎論文對公司有沒有直接幫助;從CSR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也不像傳統讓民眾有感的公益活動,「一點都不Sexy、引人注意」,但它對一個國家的學術研究紮根,影響卻是重大的,因為根不夠紮實,教育將來會出問題。她很敬佩願意參與這樣「沒有公關效益」活動的企業,幫不同領域培養未來的人才,這才是真正的Impact factor!
Aha!「麻雀」教授的價值共創論
「冠軍只是一個空杯子,重要的是那背後的意義」,能夠在10年中得到3次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李慶芳教授不只功力紮實,更把哲學思維融入治學的態度,參解出「明哲法、覺醒行」的教學核心價值。在這只烙印榮耀的「空杯子」裡,除了他滿滿的感謝與感恩,以及伴隨著榮耀而來的責任外,還有很多人的力量挹注其中,「表面上是我和蔡敦浩老師拿到這個獎,但背後其實是很多人一起成就這件事」。
從量化到質化,改變學術研究的本質
這三篇得獎論文能夠引起期刊主編和論文獎評委們的注意,是在於論文跳脫一般重視實證的量化研究,採用敘事的方式,從中醞釀出嚴謹的管理理論,讓學者們看到學術研究更多創新的可能性。「你可以想像90%的人做量化研究,但只有10% 甚至更少做質化」,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反倒讓李慶芳和幾位做質化研究的學者,慢慢出線。尤其管科會理事長劉維琪、論文獎籌委會主委許士軍這些學術界前輩,也很鼓勵這樣的研究,讓質化研究在學術圈起到一定的改變作用。
從一個低調的、默默無聞的年輕學者,到獲得TSSCI期刊肯定,又得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李慶芳不僅成為同儕們肯定的對象,工作彷彿也開了外掛,順利從助理教授升等到教授;事隔幾年後,當年審查他教授資格的一位老師,還聊起當時他從資料中發現李慶芳得過3次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給了他很正面的評價。
從「原創」到「價值共創」,開啟共享模式
第八屆獲獎的論文《知易行難:以施行理論觀點探索數位學習導入失敗》,「原創」並不是他,而是碩班生許致嘉的畢業論文。當時指導老師朱彩馨老師找他擔任口試委員,「她覺得這篇很有潛力,看看能不能一起共同研究發表」,經過3年持續的研究探討,最後這篇集三人之力完成的論文不僅刊登在期刊上,還得了獎,共享榮耀。從一篇碩士論文到獲獎,給李慶芳帶來的體悟是,現在很多老師比較在乎自己,只專注在自己的研究,但透過「價值共創」,或許可以找到師生共創的成功模式,同時破解師生學術倫理的問題。
用「價值共創」理論,破解學術倫理
這幾年,學術倫理的問題不時出現,也導致師生之間處在一個緊張的關係。他以自己指導學生案例的體會,說明幾種狀況:
1.如果老師願意認真指導學生的碩士論文,一起共創,在品質的保證下,後續必然會有不錯的發表機會。
2.因為投入會有學術倫理的問題,成果究竟是誰的?當大家在爭所有權,造成有些老師不願投入。
3.老師很投入,覺得自己有責任義務去指導學生,但研究成果並不會太好。因為老師的心態若是抱持著「論文是你的」心態,擔心自己認真指導,卻又不能拿學生的論文做後續的學術發表或研究,就不願意投入。
價值共創主張這篇論文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們一起的。在這樣的共識下,雙方才能嚴謹的互動、研究,這也是價值共創最根本的精神。
教室,就是改變世界的起點
「質性老師的思維跟一般人不一樣。質性研究,會希望看到本質或背後的東西。」但不管量化或質化,對於學術研究,他給自己四個字:自問自答。當然問題要問的深,回答要精彩,或是Ah!沒有人聽過!他把歸納、推演、邏輯、推論融入教學中,結合帶個案的技巧,在課堂上「訪問」學生,激發出他們的想法。
他也分享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的一段話,讓他十分動容:「一隻小麻雀躺在沙漠中,舉起雙腳,要為天塌下來盡一份心力。」雖然力量微薄,但他也想加入麻雀的行列,做好一個學者、老師的本分,讓教室與研究室,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