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許博文 大專人力結構不合企業需求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2-02-01

瀏覽數 19,700+

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許博文 大專人力結構不合企業需求
 

本文出自 2002 / 2月號雜誌 第188期遠見雜誌

1980年代後半至90年代,資訊電子業興起,一開始也還是代工/製造業,不過,跟傳統製造業不一樣的是,資訊電子業必須聘僱技術背景很強的人才。於是,業界從早期的職業學校、技術學院轉移到大學來找這些人才。

但是,國內能夠提供的高級人才事實上非常有限。原來國立大學不過寥寥十幾家,不是每家都有資訊電子科系。最近幾年教育部的政策就是讓許多技術學院甚至工專都轉型成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但這是近年才發生的,人才培育不及,所以主要高階人才還是仰賴原來那十幾家大學,算起來一年能提供的人才僅兩千人左右。

台灣由傳統勞力密集製造業,轉換成需要高級技術人力的高科技代工業,現在還面臨大陸的競爭。大陸資訊電子業本來落後台灣二十年,可是在過去三、五年之間就追上我們十年發展,因為台商和世界其他各國的產業進去協助他們。

大陸人力充沛,大學也不計其數。他們這幾年更投入發展重點大學,本來兩、三家,後來增到一百多家,就是希望以最短時間提供訓練最高級的技術人才,也希望跨入高科技領域,他們跨入的第一步就是高級代工業。因此,台灣現在必須要轉型,否則接下來十年之內連高級代工業也要被大陸搶走,畢竟他們有用不完的人力。

所以,現在台灣開始朝向自己研發設計之路發展。

台灣看得出來正在轉型。我們要進步到像威盛、聯發、矽統那樣或者像美國戴爾電腦(Dell)或芬蘭諾基亞(Nokia)那樣領先的公司,他們成功,不是製造,而是在設計產品。

台灣在設計部分還領先大陸十年沒有問題。但他們追趕的速度很快,我們沒有繼續努力的話,也許五年後人家就趕上,這個時候就是危機。矽谷擁有一大堆研發人才,美國廠商可以把工廠搬到台灣、韓國、中南美洲,但是矽谷還是維持龐大的發展,因為只要有新的技術和產品,就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不是落後的問題,而是競爭的問題。台灣現在在追美國,大陸當然要追我們,追上就互相競爭。台灣不怕大陸來競爭,問題是我們發展腳步站得穩不穩。

知識經濟要的是腦袋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知識經濟時代來臨,要的就是腦袋裡的東西。台灣轉型,除了技術上的高級研發人力以外,台灣還需要兩種人才:一種是真正的財務專家,另外一個是懂得企劃的人。企劃人才要有技術背景,所以將來資訊、工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恐怕都需要。管理依賴強大的知識背景,所以學校必須推動第二專長的能力儲備。

尤其工科背景的人,要修社會人文以及管理學院的課程。

另外自己要選擇一個專精的領域。大學僅是基礎訓練,畢業後才需要鑽研學問。

人才不足,政府也要面對這個現實,協助大學提供需要的人才。現在畢業的人力結構和企業的需求不成比例,政府應檢視大學學門結構,避免高級人力畢業即失業。大學任務很重,再艱深冷門的學門還是要有,而非停廢,但是可以減招學生,釋放一些名額給企業最需要的學門。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學校沒有辦法解決。大學招生結構要調整,而非一味增加人數,如此才能減少白領失業,並且避免大學教育品質下降。(張玉文採訪,徐嘉卉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