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不景氣與大陸市場、人才的興起,高失業率由藍領階級蔓延至白領階級,台灣島上白領人才的飯碗岌岌可危。
《遠見》雜誌於2001年12月26日至28日針對全國上市、上櫃八百七十六家公司,進行「兩岸人才競賽」獨家調查發現,近兩成公司由於倒閉歇業或人事凍結,因此「目前不需要白領人才」,而且近四成公司今年將在大陸召募白領員工(見表二—1、表二—2)。
台灣白領失業潮再現,在大陸台幹的工作又恐為當地人取代,所幸2002年仍有近七成受訪的上市、櫃企業(如果沒有關閉或凍結人事的話)在台召募白領人才,只要具有研發、管理或行銷的專業能力,就不怕失業(見表二—1、表四—1)。
第二波白領失業潮
十多年前,台灣從製造業轉型至服務業(營建業、金融業),由於高等教育擴充迅速,曾引發一波白領失業潮;如今,在全球不景氣下,台灣由高科技製造代工轉型為研發和行銷導向,在調查中令人駭然地發現,有三成企業今年不在台灣召募白領人才,使得台灣白領第一次明顯出現結構性失業。
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其他」一項的受訪企業高達19.5%(見表一),主因是公司結束營業,或人事凍結導致目前不需要用人;31.6%受訪者表示今年全年將不會在台灣召募白領員工(見表二—1)。
無論是企業目前不需要用人,或今年全年不召募白領員工,都足以令所有白領階級警惕。在所有白領職務中,做行政工作的人最容易被取代,也是最可能失業的一群。目前需要行政職白領員工的企業只有0.5%(見表一),2002年會在台灣召募白領員工的企業中,也只有3.8%的行政職缺(見表三—1)。
相反地,台灣的研發、行銷、業務等人才最不容易失業。2002年會在台灣召募白領員工的企業中,研發、行銷、業務人才的需求分別有58.9%、38%、21.9%(見表三—1)。
研發與行銷人才最被需求
研發人才需求尤以資訊電子業最為迫切。受訪的資訊電子業中,目前對研發人才的需求高達76.5%(見表八)。
台灣資訊電子業正由製造代工向研發轉型。過去台灣以製造代工在國際高科技社群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隨著大陸市場興起,龐大的勞力和低廉的成本贏得代工優勢,台灣必須向上提升,加速資訊電子業升級,因此「研發成為資訊電子業的命脈,」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張瑞明強調。
金融服務業則以行銷和銷售業務為導向。十多年來,台灣金融業愈來愈自由開放,金控公司也相繼成立,銀行、證券、保險業、投信、投顧等陸續整合,以後將有更多新金融商品問世,企業對於行銷和銷售這些新金融商品的人才實有迫切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金融業對行銷人才的需求達54.1%,對銷售和業務人才的需求為35.1%(見表九)。
既懂科技、又懂法律的科技法律人才需求,則是一種新趨勢。張瑞明分析,現在許多商業合約、談判、智慧財產權保護、專利權申請、甚至勞資爭議處理等,都成為重要課題。一般而言,行政人員的建置均高過法律人員許多,然而這次調查發現,目前資訊電子業對法律人才的需求竟是行政人才的兩倍以上,分別為5.3%與2.6%(見表八),可見行政人員已經到位,法律人才尚不充足。
台灣的科技產業以研發和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勢必面臨更多國際事務和訴訟。台灣的科技產業若要發展,國際專利權訴訟將會與日俱增。「欠缺法律概念和法律人才,對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很不利,」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劉尚志指出科法人才的重要性。
兩岸人才大競賽
近四成(38.2%)台灣企業在大陸直接召募大陸當地白領員工,兩岸人才在大陸的競爭愈來愈激烈,所幸台灣在研發、管理和行銷上都仍較大陸具競爭優勢,以後將演變為台灣研發對決大陸製造的態勢。
2002年,有38.2%的受訪企業將在大陸召募白領員工,增加最多的職務是管理(約32.6%)和製造與品管(約31.7%)(見表二—2、表三—2)。
受訪者希望在大陸增加的是中階管理人才。以奧美廣告和明基電通為例,許多大陸一線經理都將用大陸人取代台幹,以大陸人治大陸人,台幹在大陸的優勢漸漸消失,恐有淪為台勞之虞,大陸台幹的管理技能必須更上一層樓。
由於大陸曾經歷十年文革與長期計畫經濟,因此自由市場經濟所需的管理人才十分短缺。現在大陸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日漸開放的市場,不得不提早進用思想較開明、先進的年輕人,大陸管理人才大多很年輕,不像台灣幾乎接近五十歲才能當處長。「大陸很多年輕人三十歲就是處長、總監了,」張瑞明觀察。
雖然大陸管理人才興起,不過35.5%受訪者認為台灣管理人才仍較具優勢(見表四—1)。因此台幹應該把握自身的管理技能優勢,提供符合大陸市場所需的價值,才能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下,擁有可以繼續發揮的舞台。
目前在大陸另一種亟需的人才是製造代工相關人才,包含製造與品管、採購、後勤與物流。因為台灣製造基地已經轉移到大陸,並擴大在大陸的生產基地。
由調查數字可以驗證,在大陸召募白領員工的台灣企業今年將分別增加31.7%製造與品管、7.8%採購、4.8%後勤與物流的職缺,共44.3%,為台灣所需相關人才共20.8%的兩倍多(見表三—1、表三—2)。
過去,台商在大陸製造的貨品都以外銷為主。由於大陸市場興起,大陸民眾消費能力日益提升,潛力無窮的內需市場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外,隨著大陸逐漸開放,外商對於大陸市場也趨之若鶩,紛紛將製造基地移到大陸,台商服務的對象當然也包括這些外商。然而大陸幅員廣大,還有各省語言文化的差異,因此台商的行銷和客服人員,都必須就地取材。
調查結果也顯示,受訪者今年在大陸增加最多的白領職務第三名是行銷,占29.6%;客服與售後服務為8.7%,幾為今年企業在台召募客服與售後服務人員4.5%的兩倍(見表三—1、表三—2)。
企業在大陸需求人才中,研發人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趨勢。這次調查發現,在大陸召募白領員工的企業中,增加白領職務第四名即為研發,占27%(見表三—2)。
低階、基礎的研發已經轉移到人工便宜的大陸。台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李瑞華指出,大陸傳統上很重視研發人員的社會地位,而台灣人喜歡經理、副總經理等高階頭銜,因此很多人不想從事研發,這是台灣要注意的地方。不過凌陽科技發言人沈文義表示,到目前為止,電子產業高階的研發與設計在美國和台灣,較低階、後段的才在大陸,而且「至少要訓練一年,」沈文義說。
49.1%的受訪者都認為,台灣研發人才和大陸相較之下仍具競爭優勢(見表四—1)。
研發需要創造力,也應符合市場需要,才能產生價值。人力資源顧問黃齡瑱指出,大陸教育著重基礎科學,台灣教育重視應用科學,而且台灣資訊流通量較快、較多,新知接收比大陸多且廣,較能轉換為創意,創造吻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因此台灣仍然較具優勢。
沈文義則以過去的台灣為例,二十年前,台灣的IC(積體電路)設計很多是抄襲的,現在大陸也是,可是這樣只能抄襲簡單的層次。現在台灣已經能定義規格、掌握市場所需,「market sense(市場感)是抄不來的,」沈文義說。
不過長期而言,沈文義點出台灣的隱憂,倘若大陸持續開放,尤其在股票與金融市場方面的改革開放,健全的退出機制一旦成形,將吸引矽谷創業華人前往,由這些高手帶領大陸人才成長,發展將不可限量。
同樣需要創意的行銷,在資訊流通、價值較大陸多元的台灣,還是比大陸有優勢。新加坡人較缺乏彈性;香港和大陸人則顯得咄咄逼人;台灣行銷人才有熱情、有彈性、溝通能力佳、學習能力強,還願意傾聽,都是比他們有競爭力的地方。行銷只有在落差大、衝突高、價值多元的地方才能激盪出創意。「台灣就是這樣一個有旺盛生命力的地方,」萬伯宣偉公關總監盧威丞說。
25.7%的受訪者認為,台灣行銷人才相較於大陸具有競爭優勢(見表四—1)。
從兩岸人力需求狀況,和人才競爭優勢可以看出,過去以勞力密集追求成本下降的經營模式不再適合台灣,已被大陸取代,台灣企業必須提升至研發設計層次,往後台灣發展研發和行銷,大陸負責製造,兩岸分工機制已經出現。「台灣以拚技術取代拚成本,」張瑞明說。
台灣在專業技能這種「硬功夫」上大約僅剩三到五年的優勢,而創意、國際觀與團隊精神等「軟功夫」,則有大約十年的領先。
新白領人才要有軟功夫
對台灣所有白領工作人而言,要有什麼條件才能成為「新白領人才」,安穩度過白領失業潮?從企業需要的人才特質可知,專業技能是企業聘用白領人才最重視的項目,也是台灣和大陸相比,最有競爭優勢的能力,百分比分別為65.7%和46.4%(見表五、表四—2)。不過受訪者普遍認為,台灣在專業技能這種「硬功夫」上,只領先大陸三至五年。
為了長保職場競爭力,新白領人才除了具有硬功夫的專業技能外,更要加強團隊精神與人際關係、語言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創意等「軟功夫」。
台灣要往研發發展,軟功夫的重要性不可忽略。沈文義表示,在強調專業與分工的時代中,作戰方式並非單打獨鬥,尤其現在產品設計複雜,需要一整組人配合,因此新白領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表達能力。
因為軟功夫需要整個社會文化的進展加以配合,台灣可以領先大陸十年。舉例來說,大陸人的工作態度和團隊精神較為投機、功利,有時可以為了個人私利而犧牲他人,屬於馬斯洛理論中最初級的基本需求層次,工作是為求過好一點的日子,而非為了自我成就與理想。「他們可以比資本主義社會的功利還功利,」李瑞華形容。
受訪者聘用白領人才最重視的條件除專業技能外,還有團隊精神與人際關係(39.7%)、責任感(31.6%)、語言能力(29.1%)、溝通與表達能力(24.2%)、創意(23.2%)(見表五)。
除專業能力比大陸強外,受訪者認為台灣白領人才的創意(26.9%)、團隊精神和人際關係(20.3%)、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18.6%),都比大陸具有競爭優勢(見表四—2)。
對於二十歲的在學學生,受訪企業建議他們加強的能力也和前述的軟功夫一樣,英語(61.6%)、專業技能(44.3%)、溝通與表達能力(31.5%)、團隊精神(29.1%)、創意(21.4%)(見表六)。
白領失業潮重現,是危機也是轉機。由於不景氣、股市泡沫化與企業裁員頻頻,年輕人不肯吃苦、缺乏責任感的現象大有改善。創易才能發展中心顧問陳玲達認為,景氣好的時候,求職者只看薪水、公司有沒有光環、股票能不能現拿,毫不考慮公司未來發展潛力。陳玲達再指出,這一波嚴重的不景氣,讓台灣白領工作者開始有危機意識,不再活在景氣熱絡時那種夢幻之中,因此就正面來說,對白領人員的工作價值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受訪者也圈選了心目中未來三至五年,台灣最熱門的行業,分別是光通訊產業(40.3%)、生物科技(34.5%)、半導體產業(19.3%)、電腦資訊業(16.8%)、軟體產業(15.6%)、科技服務業(13.2%)(見表七)。
台灣產業發展方向並無太大變動。張瑞明表示,1998年時,曾有「產業七塊論」之說,選出台灣七項明星產業,半導體、資訊硬體、資訊軟體、光電產業、通訊產業、生物科技與網路服務業,與這次調查結果相去不遠,差別在於網際網路泡沫化,科技服務業取而代之,而光電、通訊和生物科技等產業被凸顯。「台灣的過去和未來似乎沒有很大的變化,」張瑞明說。
台灣的白領人才們,面對波濤洶湧的失業潮,循著台灣產業發展方向,配合企業的需求,讓自己的長才符合時代所需,具備研發、行銷、管理等專業技能,擁有語言能力、創意、團隊精神與溝通表達能力等軟功夫,就能牢牢抓住飯碗了。(本次調查以電話訪問全國八百七十六家上市、上櫃公司,回收五百九十一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