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父創建興中會,近一個世紀,國民黨歷史、中國命運、台灣前途,這三者注定是無法解開的結。經國先生逝世後,國民黨的盛衰與台灣政局發展也進入了新紀元。在這個關鍵時刻,掌握二百三十五萬黨員、台灣地區七成選票的執政黨,將如何在變的年代傳承九十四年以黨領政的傳統,在可見的將來,將是台灣政局最重要的變數。
三年前「日本第一」的作者傅高義來華訪問,與一名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的少壯派政治人物晤談,至今仍具實力的少壯派人物對這位哈佛教授說:「這樣發展下去,有一天國民黨就會變成自民黨。」
明日的自民黨
經國先生逝世後,政局重組,在執政黨黨工及國會議員私下交談,也常常提及自民黨經驗的借鏡。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國民黨增額立委劉興善甚至篤定的說:「國民黨要包容社會各種利益與勢力,變成自民黨,恐怕是無可避免的事。」
國民黨會否變成自民黨,可從近月黨內派系的蠢動、黨政關係的調整、選舉中金錢的介入;以至國民黨政策理念過去與未來隨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的改變,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循。
派閥是自民黨一大特色。自從一九五五年日本自由黨與民主黨結盟,組成自民黨,三十二年來從未失去政權。原因之一固然是在野黨四分五裂,不成氣候。最重要的,是派閥發揮黨內制衡的功能。
例如池田勇人首相以激進手段推動日本「所得倍增」計劃,併發通貨膨脹,終於下台。政敵佐藤榮作接棒,改採懷柔政策。池田派與佐藤派的換手,卻無損於自民黨的長久當政。深入研究日本政黨政治的考試委員陳水逢就形容說:「派系等於是自民黨內的政黨。」
加上自民黨和國民黨類似,在全國各地藉看派系展現深厚的淵源與實力,等於是政、經、社各方面現實利益的結合體,更加深其政權的穩定性。在日本,普通政治人物從參與自民黨,出道競選民意代表,表現優異的,可循序漸進出任國會議員、政務次官、大臣(部長)、首相,都必須依賴派閥在政治及金錢上的大力支持,才有脫穎而出的可能。「在日本,有心參與國家大政的人,就只有加入自民黨,加入派閥,」一位國民黨增額立委說:「就像台灣大多數參政者都需要加入國民黨一樣。」
派系的復活
國民黨的派系鬥爭,過去曾被黨內批判為大陸時期執政黨「土崩瓦解」的罪魁禍首。在蔣總裁與經國先生強人領導下,舊有派系如「中社」、「座談會」、「C、C」等,不是活動力大大降低,就是中堅人物衰老凋零。
但隨看國民黨增額立法委員代表的新生勢力逐漸抬頭,代表不同利益與政治主張的新派系再度慢慢成形。
名噪一時的蔡辰洲「十三兄弟會」雖然在十信事件後解體,但另一股從民國六十九年就定期在來來飯店十七樓聚會的新銳立委;及以黃河清委員為中心的一部份區域立委;以趙少康、李勝峰為代表人物的立法院增額立委聯合質詢組,已被視為三股新興的黨內勢力。
國民黨對這種趨勢,在實際行動上傾向不鼓勵也不阻止。「我們只是聯誼,交換意見,請部長、院長吃飯,」一位每月參與來來飯店十七樓聚餐的增額立委雖然不認為這算是派系,但他說:「即使將來組成派系,也是很自然的事。」
昂貴的民主政治
派系的結合確保日本自民黨能三十多年長期當政。隨看中華民國政治民主化與國會改造,未來五年的幾次選舉,也極可能是國民黨能否繼續當政的關鍵。而選舉必需大量經費,這方面,自民黨有久遠的經驗,並且很可能在台灣翻版,也就是民主國家通常都無法避免的「金元政治」。
日本工商界是最大的利益團體,也是自民黨政治獻金與選舉經費的主要來源。例如網羅日本所有大商社為會員的「經團連」就有一套政治獻金募捐制度,論企業的規模、每年營收、利潤等作為納捐的標準,再透過其他中介團體捐贈給各政黨,而以自民黨獲得的款額最大。
此外財閥也個別捐款給立場相近的自民黨政客與派系,確保他們在選舉中獲勝,擔任財閥的代言人,導致選舉經費節節升高。在民國六十年代中期,競選一位全國選區的參議員,就需十億日幣以上,節制選舉花費的「政治資金規正法」名存實亡。曾權傾一時的田中派系,就因為關西財團大力支持,一度控制了三成自民黨籍國會議員。
台灣選舉經費愈來愈龐大,也步上自民黨的路。像蔡辰洲當年被國民黨提名競選立法委員,最初在提名競逐時,據傳曾被經國先生從名單上剔除,但因蔡家財雄勢大,在高級黨工力保下,蔡辰洲最後仍獲得提名並當選,其後運用其商場影響力,組成「十三兄弟會」,算是財團與派系結合的著名例子。
據一位資深政治記者透露,國內汽車、石化、紡織、運輸等業及主要大財團,都曾大力資助特定國民黨籍候選人當選國會議員,以作為利益團體的代言人。這位記者說:「財團要影響政策,只要花一億元,幾乎就能支持五位以上的立委候選人當選。」
加上國民黨勢必肯定黨內民主的發展方向,有些黨員更是憂心忡忡,深怕金錢將進一步介入國民黨的黨內選舉。「我不希望看到三十年後,國民黨的主席是日本自民黨總裁一樣的金牛,」一位從不參與政黨事務的年輕國民黨員說。
國民黨就這樣陷在財團的泥沼中嗎?也不一定。因為國民黨營事業,如光華投資公司、中央產物保險、中興票券金融、中興電工、中國電視……等,在財務上仍能維持相當程度的自主性,加上政治基礎深入基層,在以黨領政的傳統下,對政策及從政黨員仍有很大主控力,應不致像自民黨一般受制於財閥。
無所不見的政綱
國民黨的全民政黨施政方針及政黨理念,與自民黨也相當類似。
國民黨章第一條,即確定以帶有社會主義思想的三民主義為黨綱;而近四十年治理台灣的經驗,卻含有高度資本主義的成份。兼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政治理念看似互相矛盾,實則有更大的全民包容性。正如陳水逢指出,自民黨內就有保守派與革新派,有資本主義者也有社會主義者。「其他反對黨的政治主張,只要廣受民眾支持的,自民黨都會吸收過來,」陳水逢說。
像自民黨雖然收受財團大量金錢捐獻,但因為農村選舉票源大,迫使自民黨願在外國壓力下大幅開放工業產品進口,對農產品進口則極力抵制,以保護農民生計與自民黨選票。
國民黨在經國先生過世後採取集體決策模式,也和自民黨有若干相像,其間又以自民黨的決策過程較週延,可供我國借鏡。
自民黨雖然有號稱最高權力機關的黨大會(類似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但黨大會只是橡皮圖章。真正掌握政策第一關的是「政務調查會」(相當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其下有國防、外交等十七個部會及各種問題調查委員會,由國會議員、黨工、學者專家共同組成。
政務調查會通過的法案,會送到第二關「總務會」(相當於國民黨中常會),總務會由各派系推舉的國會議員代表三十人合議。主流派的政策、議案,通常就在總務會中被類似反對黨的反對派系猛烈抨擊,使總務會變成黨內民主的實踐機關。一個政策經過「總務會」與「黨六役會議」(最高級黨務幹部會議,成員包括幹事長、總務會長、政務調查會長等六人),就大致定案,可以順利通過國會立法。
自民黨總裁即日本首相,人選通常是黨內主要派系協商的結果,並相當重視元老的意見,以作為政治經驗及政治勢力的傳承。
決策在種種關卡管制下,由此通過的法案都必須經過高度的協調溝通,雖然曠日費時,但決策品質上卻更為週延並為各方勢力共同接納。
模仿自民黨背後的條件
中華民國在國民黨統治下寶行以黨領政,但因行政機關在幕僚陣容及實務經驗上都較政黨完備,行政院實際成為法案與政策最主要的草擬機關。日本各種法案主要也靠各省廳(部會)草擬(比率高達七成),由於日本文官體系的嚴謹與高效率,使法案通過的比例高達九0%。「日本文官體系是日本十分重要的資產,」陳水逢指出,雖然自民黨政治有財閥介入,但因為文官能維持超然中立,所以不致被政治腐化。
台灣當前的民主政治潮流,一定程度的派系政治、金錢介入、集體領導……已經無法避免,原本有濃厚理想主義革命色彩的國民黨也無法不隨看社會的多元化,蛻變為更成熟、實利的民主政黨,走上日本自民黨的路。
但歸納研究日本政治的學者意見,國民黨如果要像自民黨一樣成功,仍須認清自民黨成功的背後,有下列條件配合:
(一)獨立而高效率的文官,不被金元政治腐化。
(二)嚴明的司法,維持社會紀律與正義。
(三)井然有序的黨內倫理與傳統,意見分歧但不致分裂。
國民黨變成自民黨,也意味興中會以來,國民黨理想主義的逐漸褪色。這似乎有點無奈,即也是很自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