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蛋白的濛濛天光,喚不醒喧鬧後沈睡的台北城,花蓮新城的楊朝永、林秀蘭夫婦卻早已頂著晨曦忙碌。
「是,你放心,今天七十斤的山蘇,會趕八點十分最早的班機準時送達台中,」耳上掛的免持聽筒似乎比楊朝永還忙,平均通話間距不超過兩分鐘。四十一歲的楊朝永,沒有印象中莊稼漢的黝黑粗壯,得天獨厚擁有永遠不老的娃娃臉孔。
站在屋前廣場,一邊與客戶交涉接訂單,楊朝永手上也沒閒著,除了催促指揮班員將山蘇捆綁裝箱,還得比手劃腳地監控山藥真空包裝前的處理動作。
背著滿裝山蘇嫩葉的藤籃,擁有阿美族原住民血統的林秀蘭剛從班員羅媽媽家的山蘇園採收歸來。顧不得腳上的雨鞋沾著溼軟微溫的泥土屑,身著紅藍格子襯衫,烏黑頭髮分繫兩肩的林秀蘭,馬上加入分裝山蘇的行列。這位花蓮唯一的女性產銷班班長滿懷抱負地說,「我們不會擔心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葉菜類賣的是新鮮,國外的蔬菜絕對比不過我們。」
楊朝永、林秀蘭夫婦,甘心務農,卻不願屈服傳統。
相較於許多地方老農的消極保守、等待補助,年輕的楊朝永夫婦選擇高單價山藥、山蘇的培植,發展具挑戰性的精緻農業。楊朝永夫婦在花蓮農業改良場的技術指導,及自身堅持有機的苦心鑽研下,成功將野生山蘇移植至平地栽植,並培育出口感佳、耐儲藏,俗稱長白山藥的「花蓮三號」。
除了技術上的精進,他們也勇於開拓新的農業經營策略,不但利用產銷班的共同經營創造集體利益,更取法企業經營,健全行銷管道,以提高農產品價值。光是去年一年,扣除龐大的成本開支,楊朝永夫婦仍可獲得將近新台幣500萬元的淨利。
把山蘇搬到平地栽種
由於同情心使然,讓楊朝永夫婦因緣際會將山蘇移植平地量產,試圖改寫台灣農村的歷史。
出身於傳統農家的楊朝永,不曾間斷幫忙家裡的農事。就讀國中時,花蓮地區推廣形似番薯般的塊狀山藥,由於產量高,價格比西瓜還差,基於好玩,楊朝永隨手撿了幾株種在自家園裡,或許是這一種,種下了與山藥的不解之緣。
從小,楊朝永就嚮往飛上天際,成為專業飛機駕駛員,怎奈父母親不允許,十幾年的飛行夢也就此打住。楊朝永從軍中退役沒多久,就與高中初識,交往三年的阿美姑娘——林秀蘭互結連理,開始了兩人同心奮鬥的日子。
剛開始,夫婦倆在自個農地上種些木瓜、苦瓜維生。無奈天不從人願,連續兩年近收成時節,都不巧遇上秋颱猛虎,園內農作近乎覆沒,使得楊朝永夫婦血本無歸,損失慘重。
環境逼得楊朝永不得不向外謀求發展。在摸索的過程中,楊朝永承包過佳山空軍基地、台北捷運工程等建築計畫,也從事加工大理石的工作,甚至有一段期間還到自家農地旁的慈濟醫院擔任維修開刀器具的技術員。或許是對土地的眷戀仍在,也或許可以多少貼補家用,不管外面工作多繁重,楊朝永卻堅持從事農耕,「每天一大早就拿著手電筒割綠竹筍,在市場賣完後,再趕到工地工作,」楊朝永回想。
契機,往往在一念之間。十一年前,楊朝永無意中得知,一位原住民同學的親戚在摘取山蘇野菜途中,因為岩壁陡峭濕滑,不小心,發生山難喪生,導致家庭不幸。他心想,儘管現在只能在高山的樹上或岩壁中尋見,但據百科全書所述,海拔一千兩百公尺以下都是適合山蘇生長的地區,「既然山蘇可以在平地生存,為什麼不在平地大量栽植?」就憑著這股信念,楊朝永將原本土生於高山的山蘇成功移植到平地量產。
楊朝永夫妻悉心呵護山蘇,堅持施用有機肥料灌溉。
性喜潮濕、低溫的山蘇,無法直接曝露陽光下,因此楊朝永鋪上一層遮光網以防日曬,也設置灌溉設施,增加濕度及溫度。林秀蘭表示,花蓮日照時間短、水氣足、濕氣夠,山蘇的細胞水分充足,口感自然絕妙。另外,由於山蘇可當有機蔬菜食用,楊朝永堅持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改以有機肥料灌溉山蘇,深獲消費者青睞,甚至許多餐廳更拿它當主菜烹調。一位張姓消費者就指出,「施用有機肥的山蘇吃起來較無苦澀味。」
原來楊朝永夫妻栽種山蘇的面積不大,只當禮物饋贈,後來口碑傳開,陸續有人上門購買,在供不應求的效應下,楊朝永開始承租其他農地,大規模栽植山蘇出售。然而採收山蘇需耗費龐大人力,基於不忘本的初衷,楊朝永找來原住民幫忙採收山蘇,提供原住民就業機會,「只有我是平地人,其他都是原住民。」
事實上,楊朝永夫婦的生意愈做愈大,也得靠打組織戰。
花蓮縣農會預見食用山蘇的無限商機,於是輔導原本個別生產的農民,成立山蘇產銷班,在花蓮地區大規模栽培,藉技術交流、共同採購及共同運銷,創造集體利潤。
而楊朝永夫婦的山蘇就藉由產銷班的團體力量,取法企業經營的精神,以共同經營分攤成本。強調新鮮的山蘇,搶的是時效,因此產銷班的山蘇每天搭最早的飛機銷往各大城市,效率十足,「飛機能飛的地方我們都去,飛機到不了的地方,我們坐火車去,」山蘇產銷班班長林秀蘭指出,單價一斤約120元的山蘇,儘管成本高,還是得盡力維持高品質。
以塑膠導管栽植長形山藥
也由於山蘇產銷班的突出表現,1984年,楊朝永夫婦被花蓮農業改良場祕書黃鵬相中,成為長白山藥的示範農戶。「他們承襲以往農民的勤勞,卻擁有新世代年輕人的機動性與創新,為農村注入一股新活力,」試種期間時常走訪楊家的黃鵬,對楊朝永夫婦,語多稱讚。
或許是名稱使然,營養價值頗高的山藥,一直被許多人視為食補藥材。近年來,更因為養生情節高漲,飽含豐富維他命、鈣質及鐵質,又不含脂肪的山藥,成為最受歡迎的健康食品之一。鑽研藥材的台北醫學院生醫藥學研究所、生藥技術系系主任楊玲玲就指出,山藥黏液質充滿醣蛋白質,可提高人體的消化能力,滋補身體。
儘管營養價值高,但由於山藥產量低,價錢自然高。當時日本進口的長形山藥價格昂貴,零售價每公斤達千元,就連本土的基隆長形山藥也有200、300元的價格。因此黃鵬由日本引進長形山藥品種進行改良,同時進行農民試種的技術指導,楊朝永夫婦就是其中之一。
有鑑於常因挖掘不慎而傷及長形山藥的塊莖,因此楊朝永使用黃鵬推廣的塑膠導管栽植。黃鵬表示,農民只要在農地上埋入切半的塑膠導管,覆上稻草及不織布,山藥自然順著平放的水管生長,採收時不再需要大費周章地深掘塊莖,薯形也不易受傷。另外,為使山藥萌芽時間整齊,避免田間缺株,楊朝永也在種植前將種薯低溫冷藏一個月,預做催芽處理。
花蓮農業改良場場長侯福分表示,去年經農委會正式命名的長白山藥「花蓮三號」,不但質地細膩、療效較基隆山藥佳,而且耐儲藏,「保存期限保守估計可達半年,」侯福分得意地說,長白山藥讓全年度的供給不虞匱乏。而種薯的處理與栽培技術的不斷改良,產量整整比恆春、基隆山藥高上一倍,「良率大概也可達到七成,產出的山藥既美觀,經濟價值也高,」將山藥視為生命的黃鵬說。
不過,楊朝永融合實作經驗,將改良場的新技術改良應用,崇尚不除草、不噴農藥及化學肥料的原始自然栽植法。
楊朝永第一年種的長形山藥,是標準的營養不足,既乾,又扁。林秀蘭猶記改良場人員勘察後,心急地和其他農戶比較,「為什麼別人的山藥肥碩地快壓斷棚架,而你的山藥連葉子也沒有,雜草卻長得比人還高?」
誰也沒想到,颱風將許多農戶的山藥破壞殆盡,獨剩楊朝永的山藥完好如初,「我的山藥不太肥碩,但每根塑膠管內的山藥都很漂亮,」楊朝永笑著說,改良場的人甚至還來向他賠不是。
不斷改進技術
除了定期到改良場吸收新技術,楊朝永更進一步找資訊、技術,跑在改良場前面。
由於長形山藥的病蟲害要比山蘇來得多,楊朝永為堅守自然有機原則,在生技公司的推薦下,大膽啟用中藥換農藥,以非化學藥劑的中藥粉末防治山藥病蟲害。溫和中藥本無害,但卻能製造嗆鼻氣味,驅趕害蟲躲逃。他舉例,「就像人聞到辣椒般,掩鼻咳嗽,落荒而逃。」
特別是每次一噴中藥趨蟲,遠遠就會看見燕子群等在一旁,準備獵食倉皇衝出的蟲子,「連燕子都敢靠近的中藥,怎麼可能會危害人體?」楊朝永站在慈濟精舍旁的山藥園裡,邊掘出成熟的山藥,邊想找出世居山藥園的虎頭蜂窩佐證。
雖然噴灑中藥的成本是一般農藥的三倍,但為了維持高品質,楊朝永不怕投資,每年至少投下100多萬元在山藥園裡。這樣的堅持也感染了向來節省的林秀蘭,「不用考慮啦,如果在意成本,怎麼做得下去。」夫妻倆遠大的眼界,不似一般走舊路、唱同調的老農。
儘管產量不多,單價較高,楊朝永仍堅信高品質的山藥,可以創造消費者的品牌認同。
擔任第一屆花蓮山藥產銷班班長的楊朝永,因為產品優良,供不應求,有一次,緊急向班員借調長白山藥來應急,沒想到顧客眼尖,馬上向他反應,「這次的我不要,我要以前的那一種。」而冰箱內隨時儲存山藥備食的侯福分也表示,「我太太告訴我,別人的山藥燉一個小時都還硬梆梆,楊朝永的山藥,不下十分鐘就鬆軟入口。」
楊朝永也勇於開拓新的農業經營策略。農產品加工、建立品牌,就是增加農產品價值的一條活路。
參加展售會打品牌
幾年前,楊朝永就開始與廠商合作,嘗試山藥加工,製造山藥麵、山藥冰淇淋等產品,另創收入。而擁有丙級廚師執照的林秀蘭,也與農改所的家政室合作,研究數十道山藥烹飪食譜,再配合花蓮農改所山藥的行銷計畫,在去年辦了一百桌的山藥大餐,「當農產品的銷售數字遇到瓶頸,就得加工提高賣相,」林秀蘭說。
楊朝永夫婦不只會生產,行銷更是不在話下。「帶了那麼久的班,種植技術班員差不多都已學成,那我就來賣,」從一開始在花蓮的農會超市販賣,到後來遠征各地,參加展售會,接觸消費者,建立銷售管道,楊朝永將建立品牌視為這幾年的重頭戲。
為了健全行銷管道,楊朝永與宅配通結合,客戶一叫貨,就能從產地直接送達。此外,因應網路新世界的到來,不諳電腦操作的夫妻倆也向剛滿十八歲的兒子學習,來處理日益頻繁的網路訂貨交易。
去年9月中旬的納莉颱風阻斷了蘇花公路,但楊朝永夫婦仍不遠千里從南部繞行到台北,只為參加十幾個小時的展售活動。
楊朝永指出,雖然台北展售會農產品的銷售量有限,但之後的訂單卻是源源不絕,「這是我們一直不放棄的原因,一方面看看舊朋友,另一方面也找新客戶,」林秀蘭補充。從嫁給楊朝永就跟著勞苦奔波,林秀蘭沒有怨尤,一生的宿願,就是和他同心齊力拚下去。
打出農產品的特色與品牌路線,是未來農業的求生之道,而觀光休閒農業也是另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經營之道。
曾當選1997年十大傑出農村青年,並代表十位農民呈獻農產品的楊朝永,指著屋旁尚未完工的八十坪建築說,「這將是未來的農產品展售中心。」他將來的目標是轉型為觀光、休閒合一的農業,楊朝永擘劃著美麗的遠景,「我要走多角化經營,訓練解說員,並與旅行社結合,最終目的是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不讓山藥王子楊朝永專美於前,山蘇公主林秀蘭也在去年獲得花蓮縣農會提名參選十大傑出農村優秀青年。楊朝永、林秀蘭夫婦不囿於傳統農業限制,勇於創新求進步,賦與精緻農業新生命。面對緊隨WTO而來的國外農產品競爭,楊朝永夫婦是台灣農業通往勝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