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廣告宣傳的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畫作「鄉村之舞」,在世紀交替之際,翩翩舞出「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給台灣的第一印象——「花樣年華」。
這批由法國羅浮宮、奧賽、里昂等二十七個國立和地區性美術館(又稱為外省美術館)共同提供的法國繪畫作品,囊括十七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六十五位知名畫家可為代表的作品,包括莫內(Claude Oscar Monet)「艾特塔波濤洶湧的大海」、梵谷(Vincent Van Gogh)「銅花瓶上的皇冠貝母」、竇加(Edgar Germain Hilaire Degas)「舞蹈課」、塞尚(Paul Cezanne)「玩牌者」……。
雖然這批包含十五幅素描、六十五幅油畫、粉彩作品的最大提供者仍以羅浮宮、奧賽美術館為主;不過,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執行長杜雷(Philippe Durey)特別點出,幾幅來自外省美術館的作品也十分值得重視。像是南特博物館提供借展的「聖彼得的否認」,是認識喬治‧德‧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的重要里程碑。此外,法國國立海軍博物館借展約瑟夫‧維爾內(Joseph Vernet)的「拉荷榭港的景致」,也被杜雷描述為是「王室向畫家訂購一系列『法國港口景象』中最成功的一幅。」
最完整的法國繪畫饗宴
如同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在畫冊序文裡所說的,「這次展覽的時代斷限,……比過去任何展覽都久。……畫家名單從普桑(Nicolas Poussin)到塞尚,……,論陣容,比過去任何展覽都多樣而且全面。」對故宮而言,這次展覽的確是中法交換展的豐碩成果。
故宮於1998年在法國巴黎大皇宮舉行「帝國的回憶——國立故宮博物院之瑰寶」展,在歐洲造成轟動。當時,法國即與故宮約定,將回饋在台灣舉行同等分量的展覽。隨後,雙方決定展出法國藝術最負盛名又最誘人的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繪畫,促成馬內(Edouard Manet)筆下的左拉(Emile Zola)與台灣觀眾面對面感受溝通的機緣。
「法國繪畫三百年」展在台灣由故宮和聯合報系共同主辦。世華銀行並且在不景氣中,獨家贊助新台幣1000萬元。協辦單位包括負責運送畫作的長榮航空跟承辦保險業務的富邦集團。在這批總投保金額高達90億元的法國嬌客中,以愛德華‧馬內的「艾彌爾‧左拉」最為嬌貴,單幅投保金額達15億元。
主辦單位依據時間、藝術風格,將展覽分為七個時代主題:大世紀、享受愉悅生活、效法古風英雄、浪漫、寫實、印象、自然與理想。
藝術史變革為展覽主軸
過去十年來,法國美術文物來台展覽的次數高達二十多次,不過,以藝術史變革為主軸的展出,這是第一次。杜雷不諱言地撰文表示,「展覽甚至不尋求平衡,而是採取一定的立場。」
主辦單位大比重地選擇十九世紀畫作展出,已經把市場需求列為考慮因素,不過,台灣觀眾還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市場反應。這次展覽最受歡迎的不是梵谷或莫內的作品,而是十八世紀畫家葛茲(Jean-Baptiste Greuze)的「破水罐」。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方鎮口中「如精品一般的畫作」,在台灣成為一種名牌消費品。「破水罐」的周邊商品,從展出開始就以每天數百件的銷售數字,在法國繪畫三百年紀念品專區熱賣。網路上也有網友張貼宣告「裡面(畫展)我最喜歡的畫是『破水罐』……。」
主辦單位聯合網棧推測,觀眾喜歡「破水罐」的原因,「可能都只因為少女嬌嫩可愛。」事實上,畫家葛茲為這少女瘋狂的程度更甚於台灣觀眾。葛茲迷戀畫中女子的外貌到娶她為妻的地步,卻沒想到這名少女在花盡他的錢財以後,就離他而去。
如同杜雷在「展出作品的選擇」一文中所說,「法國的領先地位,是在路易十四建立凡爾賽宮以後才得到肯定,並且開始意識到它本身……。」法國巴黎從仰慕義大利羅馬文化,到成為「十九世紀,全世界年輕藝術家最希望居留的城市」,其中的原因,可從懸掛在入口處的第一幅畫作「聖彼得的否認」略窺端倪。
吳方鎮指出,要瞭解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畫作,必須先從這三百年的早期作品開始著手。「聖彼得的否認」描述在人類文明可以推進多少的歷史賭局中,基督教思想宗師耶穌的門徒彼得因為自我定位不清,使得人類心靈教育課程提早結束的歷史省思。
法國歷經思考,引進羅馬帝國所學習的希臘基督教文化,而成就卓越的歷史地位。十九世紀末德國哲學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對歷史發展的註解,「人是一種歷史的存在(Historical Being)。」似乎也意味著,現在的台灣人以什麼樣的眼光欣賞法國三百年繪畫,後代的子孫便以什麼樣的眼光看當代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