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于宗先(中研院院士)、高希均(《遠見》雜誌創辦人)
引言人:林祖嘉(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添枝(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段樵(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企業經濟學系教授)
評述人:傅豐誠(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朱雲漢(台大政治系教授)、蔡青龍(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祖嘉
總結:于宗先、高希均、孫震(工研院顧問)
主辦單位: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財團法人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遠見》雜誌
地點:喜瑪拉雅基金會(台北市復興北路167號9樓5之1)
時間:2001年12月14日
■中研院院士——于宗先中國風席捲資金人才
2000年下半年全球經濟皆不景氣,唯獨中國大陸尚「一枝獨秀」,於是有不少人產生「中國經濟威脅論」的聯想,認為中國大陸成了一部巨型吸塵器,將各國資金、人才都吸收進去。
不論是否有道理,過去十四年來,台灣投入大陸的資金及人才都很可觀。台灣經濟要避免被邊陲化,應該採取的策略有: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積極輔導海外台商,使其成為大中華經濟圈的先遣部隊……。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
亞洲國家外銷排名重新洗牌
中國大陸2000年對美國出口金額1000億6千萬美元,占美國總進口額的8.22%,對美國出口的重要將僅次於日本。
在日本市場也是如此;日本自中國大陸進口的紡織品、汽車零件、機械產品與東亞國家有相當的重疊性。包括東亞各國近年來積極發展的電子資訊產業,不但在吸引外資方面與中國大陸競爭激烈,與中國貿易互動的程度亦更加頻繁。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
以產業特色吸引外資
東南亞國家在1990年以後受到中國的強烈挑戰,外人投資開始受到擠壓。1995年起,中國大陸每年吸引外人直接投資總額在400億美元之譜。2000年,中國吸引外資的全球比例下降到3.21%,但還是占開發中國家總流入金額的15.4%。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雖然有戒急用忍政策的限制,但是,台灣投資中國金額占中國外資的比例仍有5%。
東南亞國家因此做了許多調整,包括減少投資限制,不過,比較有效的作法應該是建立自身產業的特色。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
經濟高成長的迷思
雖然大陸能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不過,它本身還面臨產業轉型問題。大陸2000年服務業產值只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3.2%,遠低於先進國家高達七成的標準,因此,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將受到國際大型金融業、物流業的嚴峻挑戰。另外,大陸內部貿易壁壘、隱藏性失業問題也將在開放市場後浮現。
■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企業經濟學系教授——段樵
亞洲人才到大陸
根據大陸官方統計,大陸註冊的外資企業約二十四萬家,假設其中有一半是製造業,再扣除占約一半比例的港台企業,以平均每家廠商雇員三人來計算,則全大陸匯集的境外勞工至少有七十二萬人,其中三十六萬是境外華人。
以香港的經驗,2001年下半年放寬大陸專才赴港限制後,因為事業發展潛力不如大陸,以此類推等因素,迄今反應仍不熱烈,而台灣與大陸人才互動,恐怕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工研院顧問——孫震
世界經濟彷彿吹縐的春水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速度固然非常快,不過,就像樹在某個時期會以某種速度成長,卻不會長到天上去一樣。大陸經濟可以成長到什麼程度,完全看這個國家的教育水準,我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體系以後,經濟局勢就如同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所說的,「在一個裝滿鋼球的碗中,突然加進一個大鋼球,它的結果,必然是擠得所有鋼球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不過,在短暫五到十年的混亂期之後,世界經濟將重新尋得平衡點。
■《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
惟有知識人能打敗經濟巨人
東亞各國面臨中國大陸衝擊的問題,可以從西方記者以Vanishing Middle(消失中的中間地帶)形容亞洲四小龍來思考;在前有勁敵,後有中國大陸這個強大追兵的情形下,東亞各國要如何突圍?新加坡、韓國選擇跟中國大陸合作。
因此,台灣的戒急用忍政策一定要修改,因為,經濟情勢已經走到「不投資大陸就是自殺行為」的時候了。
我相信未來五到十年間,中國大陸仍然能維持2%到7%的經濟成長率。
而台灣在競爭上比較利益的應該是人的素質。在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台灣人要當知識人才能有一席之地,過去我認為知識人要做到三件事: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現在我要再特別強調「台灣根」;台灣人擁有「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台灣根」,就擁有市場競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