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身處台灣產業界與政治界的領袖地位,王永慶與李登輝兩位「老」字輩的先生(註:依姓氏筆劃序),經常被拿來相提並論。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議題,他們有時同聲一氣、有時意見相左。民眾愛看他們惺惺相惜;也樂見彼此反目成仇。新聞話題愈多,他們的光芒愈露。
拿掉政經背景與意識形態的標籤,兩位老先生都是很值得年輕人尊敬和效法的典範。不談歷史的功過成敗,我願意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剖析他們的生涯發展。以企業管理上專業經理人的角度,看待他們的蛻變與抉擇。在台灣力求突破經濟困境,人才和錢財都不斷出走到海峽對岸的關鍵時刻,他們的經歷,也許可以給我們更深沈的省思。
王永慶是典型白手起家的創業家,早年的成長背景,培養他對商業的敏銳度。和許多中小企業主一樣,都是胼手胝足打天下。不同的是他的眼光與能力,加上時機,創造了家族企業集團式經營的王國,並跨足海外發展,近年來更將觸角延伸到中國大陸。
很多離開學校後就自行創業的朋友,事業生涯發展,跟王永慶十分近似。他們必須完全仰賴自己的資源及努力,一步一步踏穩腳步,並且一寸一寸看準下一步。踏得愈穩、看得愈準,發跡成為鉅富的可能性愈高。
在這個過程中,他除了自身的力量以外,沒有太多憑藉,也不能有什麼藉口。成者,既不能為王;敗者,也不會為寇。商人,只有兩種:賺錢的和破產的。他們不懂政治,也不愛政治。但是,若賺錢後想賺更多錢、或危急時不想破產,卻又不得不和政治圈打交道。畢竟,政府的法規是一個金箍,任憑孫悟空有多大本領,它都有辦法令他頭疼。
從政的李登輝則是浪漫夢想的實踐家,為了心中的一個夢想,走上曲曲折折的道路。在度過無數的艱難險阻之後,他如願以償地出人頭地。而生生不息的夢想,愈來愈浩大,讓他贏得名利,也備受爭議。
李登輝的事業生涯發展形式,比較像是一流學府畢業的優秀青年初入社會時,必然加入大型企業機構或外商公司。一方面是實至名歸,一流的青年,加入一流的企業;另一方面則是心有所圖,想要靠著大型企業機構或外商公司優厚的管理制度及龐大的資源,讓自己很快地成長、壯大。
在這個過程中,他無可避免地要經歷很多內部的競爭與淘汰,必須懂得適時的妥協和長期的謀略,才能在眾多優秀的同儕間脫穎而出。
以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王永慶和李登輝,他們都算是專業經理人,但卻是不同的類型。王永慶比較接近那些在中小企業打拚多年,經過自我摸索、學習而創業成功的企業家。而李登輝比較像是一畢業就進入大公司服務,得到很多正規地訓練、栽培,終於坐上總經理寶座的優秀經理人。
交棒與否?心理層面勝過管理層面
過去十幾年來,我曾在飛碟、東元等本土企業服務,也曾任職於IBM(國際商用機器)、HP(惠普)、Microsoft(微軟)等外商公司,見識過很多專業經理人,有的是王永慶的類型,有的則偏向李登輝的模式。
根據我的觀察,本土企業的專業經理人,從年輕時就必須靠自己力量,練就一身好功夫。甚至管理制度都還沒有建立成熟、英文也講得很破,已經開始南征北討開拓市場,哪裡有商機、哪裡就有他們飛快的身影。世界觀與全球化,對他們而言,不是口號,也不是目標,而是企業存活下去必須的理由。
而服務於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的專業經理人,多半有點養尊處優。他們本身條件好,學歷高、外語能力強,熟悉管理制度的操作,動不動朗朗上口的就是「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等高調,為了鞏固自我實力,「本土化」更是他們的護身符。
如果能夠升任總經理,在內部是個絕對厲害的鬥爭高手,對外則變成謙謙君子。這裡強調的並非「鬥爭高手」的負面印象,也不是「謙謙君子」的虛偽客套,而是在那種環境歷練後必然養成的自然人格,無關個人品德的是非對錯。
從小公司或本土企業開始發展的專業經理人,習慣赤手空拳打天下,願意搏命、比較勇敢。把他丟到什麼地方,都可以活下來,不論當地市場開發到什麼程度,都可背水一戰、創造經濟奇蹟。
在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專業經理人,若不及早離開優渥的環境,趁著還能吃苦的時候,轉換跑道或以創業的方式開拓新的生涯,到最後只有兩種結果:等著領退休金、或被裁員。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因為競爭成功順利晉升到總經理的職位。而總經理的出路,也同樣只有兩種結果:等著領退休金、或被迫辭職。
不同於一般專業經理人的是: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的總經理退休或離職之後,還可藉由原先累積的龐大資源,結合他的社會人脈,另起爐灶。成敗的關鍵在於:當初他是否已經為自己鋪好後路,讓別人願意繼續買他的帳。說真的,我看過諸多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的總經理,享受慣位高權重的榮華富貴,離職後能創業成功的,少之又少。
其中有些人雖有成功的機會,但非不能也,而是不為也。畢竟,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他們選擇功成身退,把擔子交給接班人,自己退出舞台,享受另一種平靜的人生。有些人則執著地認為「革命尚未成功,本尊仍須繼續努力」,換個地盤,依舊想要雄霸江湖一方。
其中,是否有可以放心的「接班人」承繼事業,似乎是專業經理人能不能功成身退的首要考慮。但是,心理層面的誘因總勝過管理層面實際的需要。
很多人討厭李登輝,我卻十分尊敬他、也疼惜他。一個為了理想、遲遲無法交棒的老先生,怎堪苛責?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世間沒有推不倒的前浪,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前浪卻有機會選擇自己要「難看地死在沙灘上」或「美麗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畢竟,前浪要有交棒的風度、後浪要夠接棒的實力啊!(本文作者為行銷管理顧問暨專欄作家)(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