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紓壓的偏好與副作用:為什麼你該「覺知」紓壓的方式?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5-02

瀏覽數 58,3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編按:
為何要區分這些型態與覺知自己的紓壓方式呢?因為採用的方式不只關係著心理健康,和勞累感受也密切相關。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的紓壓方法和身體的「代償」機制都會成為慣性,一旦成為習慣,將會扭曲正常的運作,走向身心失衡的狀況。覺知自我的紓壓方式,也就是揭開調整自我的序幕。(本文摘《不累的生活》一書,以下為摘文。)

「心煩時你會怎麼做?」

你所偏好的紓壓方法代表著一種慣性的反應,會產生一定的紓壓效果,當然也帶來副作用。我從照護者所分享的經驗,歸納出四大類常見的紓壓方法,你的紓壓法會徧向哪一類型呢?

A型:去旅行、吃東西、看電影、購物,或是抽煙、喝酒等。
B型:以積極的態度更加投入工作。
C型:找親朋好友或第三方傾訴,在社群媒體尋求認同。
D型:認知自己心煩,安靜下來處理情緒。
偽D型:看似覺知心煩,實則反制情緒。

長期採用的紓壓方法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訂出一個指數稱為「紓壓健康指數」。或許你覺得自己採用的紓壓方法很有效啊!這個指數並非以自覺有效紓壓而定,而是指對於健康而言,有另外的意義或長期影響力。

以健康的方法來紓壓

為何要區分這些型態與覺知自己的紓壓方式呢?因為採用的方式不只關係著心理健康,和勞累感受也密切相關。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的紓壓方法和身體的「代償」機制都會成為慣性,一旦成為習慣,將會扭曲正常的運作,走向身心失衡的狀況。覺知自我的紓壓方式,也就是揭開調整自我的序幕。

用打掃來紓壓是強迫工作?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akutaso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akutaso

一位社工說她心煩時會打掃房間,她認為打掃是工作,這是用「封裝型」處理情緒。打掃房間不一定是工作,也可能是一種紓壓方式。打掃時不刻意去想心煩的事,打掃後心情感覺好些,這種方式仍是「移轉型」,把心煩暫時地移轉,而非在壓力下強迫性地持續工作。

靜態活動對紓壓較有效?

有人認為自己一個人靜靜地看書,故意不去想那些煩心的事,是「與壓力共處型」。但有時靜靜看書只是藉閱讀把心煩的事暫時移轉,比較偏向「移轉型」。但如果閱讀時浮上心頭的壓力,讓你發現心理狀況的不平衡,而讓情緒有所抒發,也屬於「與壓力共處型」。當然,如果一再地反芻心煩的事,它會導向「對壓力反制型」。

運動能有效紓壓?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如果在運動時是刻意地把注意力從心煩事件移開,則紓壓是以「移轉型」的方式進行。如果把運動當作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則紓壓方式徧向「與壓力共處型」。如果是強迫性,則是「封裝型」,例如:運動員或做復健。以身體活動,如運動、跳舞、走路、瑜伽、擦地板、大禮拜(西藏式五體投地的禮拜方式,據說很耗體力)……,作為紓壓方式,除了注意力移轉外,也符合紓壓的大原則:從身體和呼吸下手,因此,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並非運動就可紓壓,有些運動員、或是經常運動的人,仍有很大壓力。重要的是辨別透過運動紓壓時,是採用移轉或封裝壓力的態度。

娛樂活動不是最好的紓壓方法?

經常以娛樂活動來填補心煩的事,或許當下是快樂的,但回到工作或壓力現場,是否有更大的壓力感呢?以刺激感官來移轉情緒,它的效果最初是立即而明顯的,但效果會漸漸鈍化或成癮,樂趣消失而變得索然無味。真正的問題並未解決而更增痛苦,要小心壓力感的移轉效果,可能情緒會在下一刻爆發,影響到心理健康。

社群媒體是紓壓的管道嗎?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傾訴型」雖然是相對健康的態度,能夠面對問題、尋找諮詢,把情緒問題透過對話來宣洩。但這個方法能否奏效,取決於是否有人可以聆聽。在社群媒體中能看到多元的訊息,有些是正面的,但畢竟不是專業的心理諮商,是否對情緒波動有助益呢?也有可能提供負面的情緒,這些都是不可預知的副作用。臉書的同溫層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提供情緒傾訴的管道,或許可以從其中得到支持的溫暖,但副作用相對不可預測。

有意識地覺知紓壓行為是健康的突破。

當心煩的事從潛意識感到毛燥浮現出意識層面,看到自己心煩什麼?這是心理健康的一大突破。單是明白自己處於壓力狀態下,即使暫時沒有找到適切的處理方式,至少建構出一個小空間,如:可獨處或避免做決策,可以不必聽令於情緒的擺弄,把自身搞到疲累不堪。

對壓力採取反制行為是體力耗竭的源頭。

四種類型的紓壓方法中,選擇A、 B、C型的共同特性是「想辦法離開心煩的事就沒有壓力」這也會是大部分人所共同採用的方法;選擇D型是「認知到自己心煩,安靜下來處理情緒」。

在體認到長期的壓力源不易移除之後,不再以離開心煩為目標,而是與煩惱正面對決,處理自己的念頭和情緒,這涉及如何與壓力共處的方法,需要區分D 型和偽D型在與壓力共處及對壓力反制的不同之處,兩個不同的走向可謂處理情緒的「天堂之路」與「地獄之門」。

《不累的生活》一書,吳錫昌著,四塊玉文創出版。

《不累的生活》一書,吳錫昌著,四塊玉文創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