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廈門湖里區有「秋收」的氣氛,黃底黑字的廈門燦坤電器工廠裡面,人潮、車潮熙熙攘攘,機器運轉的聲音和人群腳步的雜沓聲不絕。
為了今年耶誕節旺季的訂單,總面積達六萬五千平方公尺的廈門燦坤廠房,分為三班制作業,「最近我們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廈門燦坤實業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楊文芳說。
廈門燦坤是目前燦坤集團在大陸最主要的生產基地,是大陸首家B股台商獨資企業,1993年6月於深圳掛牌,成為同時在兩岸掛牌的上市公司。
沒有到大陸廈門設廠,就沒有今天的燦坤。
證券分析師眼中的燦坤,是施行兩岸分工成功的「中國概念股」,及時把生產重地移往廈門的決策,「燦坤才能降低生產成本,發展為最大的小家電供應商,」這位分析師說。
2001年第四季燦坤再以購買美國上市公司六成股權的方式,在美國上市,成為台灣唯一同時在台灣、大陸及美國等三地上市的公司。
燦坤在深圳上市見到的效益就是直接獲利。過去,燦坤的每股盈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來源是廈門廠;而今年初燦坤預估稅後盈餘達6.5元,其中有3元的獲利是來自「釋出廈門燦坤持股」,「釋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回饋台灣的燦坤股東,」燦坤副總經理田竹英說。
深圳上市直接獲利
分析師認為,燦坤集團有意釋出部分廈門燦坤的持股,獲利達六倍至十倍,「當初我們要上市之前,取得的廈門燦坤股票成本只有幾毛錢,」田竹英說。
燦坤在大陸上市,一方面達成了在大陸集資的目的,同時也間接獲得大陸「政策支持」的背書,「對於推展業務具有其實質的意義,」一位輔導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的律師說。
十年來,大陸官方「核淮」部分台商在大陸上市,儘管有人認為燦坤是大陸相中的「台商樣板」,但「許多台商希望循燦坤模式,跟著範本走,」這位律師說。
燦坤模式是台灣品牌、大陸生產、產品行銷世界各國。「我們正朝向世界工廠及世界通路的目標走,」田竹英說。
燦坤的兩岸分工策略是研發基礎在台灣,製造在大陸;在廈門的製造部門,是燦坤集團奠定躋身國際產業的基礎,並定位為燦坤的世界工廠。
燦坤的今昔,有著明顯的轉變。1988年,燦坤集團董事長吳燦坤決定把研發留在台灣,在廈門成立「廈門燦坤」做為製造中心,把這家初期只是一家為美國奇異公司及中日電熱公司代工電熱盤壓鑄的台灣台南小代工廠,蛻變成國際品牌。
廈門燦坤是全世界出貨量最大的小家電供應商,從出貨量和出口金額來看,都是相當龐大的數字。
廈門燦坤成立於1988年,營收規模不斷成長,十二年間營收成長六十倍,成立初期,廈門燦坤營收只有500萬美元,去年底,廈門和上海兩個廠的營業額已經達到3億美元。
今年前三季,光是燦坤的生產部門就創造3億6000萬美元的營收,其中,廈門就占2億6000萬元。
廈門廠每天出口額高達120萬美元;每天要五十個貨櫃才能把產品分裝出口。「廈門廠每年出口的熨斗是一千兩百萬台,平均一天就出口三萬多台,」楊文芳說。
掌理廈門廠的楊文芳,去年才第二度回到廈門燦坤。這位建廠元老回到廈門廠最大的意義是,要為燦坤在大陸啟動第二波攻勢。
所謂的第二波攻勢是攻占大陸內銷市場,這是廈門燦坤要面臨的挑戰。
廈門燦坤是集團的生產重心,目前共有三條生產線,生產電熨斗、咖啡壺、煎烤器為主要產品。
燦坤老早就開始為進軍大陸內銷市場布局。尤其是近兩年來,燦坤在廈門一直有加碼的動作。
今年最受矚目的動作是,原來設立於上海的中國營運事業部,於10月遷回廈門;去年燦坤在廈門新設的燦坤科技廠,投資額約1500萬美元。
產銷結合,貼近市場
廈門燦坤的措施和近來台商一窩鋒追求上海熱,似乎是逆勢操作。很少人看得懂燦坤的動作用意何在?
為了大陸內銷市場,廈門燦坤早就啟動了一連串的整合動作,上海的營運中心遷往廈門只是其中的一環。
把上海的營運中心遷往廈門的目的,是要把產銷結合在一起,「我們希望能更貼近市場,」楊文芳說。
相對於其他台商爭相於上海設點,楊文芳卻由上海重返廈門,「產銷能夠結合,才是一個最好的運作中心,」楊文芳說。
燦坤的考量是,中國市場需要由市場引導銷售,必須增加產品設計與行銷之間的溝通度。廈門廠是燦坤最大的生產基地,「要做內銷市場,一定到生產基地來,」楊文芳說。
今年廈門燦坤的中國市場產品線,內銷占營業額約8000萬元人民幣。「明年我要成長百分之百,做到1.6億元人民幣,」楊文芳信心滿滿地說。
楊文芳認為,大陸市場有自己的特質,他鎖定的兩項商品是熨斗和電子煎烤器(火鍋)。
廈門燦坤本來就創下熨斗單廠出貨量最大的紀錄,楊文芳認為,「中國熨斗王,燦坤當仁不讓,」至於火鍋則是適合大陸市場的產品,市場潛力很大。
楊文芳的信心其來有自,因為廈門燦坤擁有好幾個世界第一的桂冠,熨斗就是其中之一。
廈門燦坤也在強化自我的設計能力。過去,廈門廠的產品,多來自台灣、日本或歐美的設計師,近來,廈門燦坤一口氣新招收四百位工程師。
面對未來向大陸內銷市場進軍的挑戰,廈門燦坤引進了一批具有設計能力的生力軍,可以預見廈門燦坤設計新產品的速度會更快。
新的設計能力也將使燦坤開發新產品的速度低於三天。根據統計,過去一年,燦坤在三百六十五天裡生產了一百一十六種新產品,平均每三天就有新貨,廈門的新設計師加入後,將加快產品研發的時程。
廈門燦坤在廈門等於有了兩個廠,新設的廈門燦坤科技,2002年將有新的產品及生產線,預計要以瓦斯煎烤器,增加1億美元的產量。
因此,廈門燦坤舊廠也在做整理。楊文芳把熨斗、模具部門都要搬進新廠,並於明年增設玻璃部門,使廈門燦坤科技能生產新的瓦斯煎烤器。
廈門燦坤廠能創下高產能,提高獲利,「主要是靠公司文化、團隊精神和教育訓練,」與燦坤合作達十五年的長旺國際公司經理李昇榮說。
燦坤得以在大陸掛牌上市背後的推力,是燦坤強大的研發實力。燦坤研發新產品又新又快,背後靠的是人才,廈門燦坤學院是人才培訓的搖籃。
燦坤的研發速度驚人,每三天就能誕生一個新產品。
重視員工教育訓練
廈門燦坤學院的培訓目標,除了技術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員工熟悉公司文化,」楊文芳說。
燦坤的公司文化凝聚員工向心力,「燦坤的幹部好像人人都是7-ELEVEn,」李昇榮說。他觀察到許多外地出差返回廈門的幹部,即使是下午四、五點抵達廈門,都是直奔工廠,說是以廠為家並不誇張。
燦坤對人才教育訓練非常重視,甚至提供員工「脫產上課」,時間從三個月到一年。十二年來,燦坤學院為集團培養了許多本地幹部,不乏晉身到管理階層的例子。
燦坤學院的學生多是本地員工,課程內容包括技術訓練和企業文化的教育,現在廈門燦坤的許多重要幹部,幾乎全都曾接受過學院的訓練練程。
廈門燦坤的釋股計畫一直廣受矚目。今年年初,燦坤集團原訂要靠釋股達到財測稅後EPS 6.6元的目標,但是,廈門燦坤的釋股計畫,還沒有太大的進展。
儘管如此,「燦坤是少數可以買的股票,」幾位證券分析師代表私下表示。
美國911事件是分析師觀察股價的重要指標。由於燦坤的出貨地區以北美地區為最高,達到67.29%,歐洲市場約為14.58%,引起分析師普遍關切,紛紛探詢美國911事件之後,可能對燦坤造成的影響。
燦坤自己都看不出來會有何影響,接到訂單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只能說,燦坤目前在廈門及上海接單情況良好,生產線已排至12月,」田竹英說。
但是,產業界都知道,在現在的國際局勢下,以美國為主力的市場分布一定要調整,才能避開部分風險。
燦坤的大陸內銷計畫在這個時間浮出檯面,未必與戰爭有關,時機卻很巧合,也可見到廈門燦坤的靈活。「是因為中國市場很大,」楊文芳語帶玄機地說。
大陸小家電市場已走入短兵相接的價格競爭,「EUPA」品牌能否獨霸中國,將取決於燦坤能不能掌握大陸市場,這將是燦坤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