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最後幾天,「911事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成為香港「世界經濟論壇」今年討論的主題,應邀與會的新任菲律賓總統Arroyo說,「反恐的戰爭,就是反貧窮的戰爭。」
這位主修經濟的女總統指出:以菲律賓的經驗,恐怖主義大都寄生在貧窮和落後地區。因此她呼籲已開發國家,「國家安全絕對無法和全球經濟安全脫鉤;也就是政府和政府之間,是禍福與共的。」
「禍福與共」,正是現今世界的寫照。
911事件是一個分水嶺,它把跨越世紀的「全球化風潮」,從經濟推展到安全和文化差異,成為全球化的新思考議題。
可以看得出來,「911」立即的經濟與社會衝擊是,下半年美國每季衰退1%;波音公司、美林證券……每次裁員至少上萬人,單單9月份,美國就裁員三十七萬人。一位退休女士說,「我的退休金已縮水四成,」她盼望的美國黃金女郎夢即將成空。
對以美國為主要出口的亞洲,更是1997年金融風暴以來的「大寒」。
日本十年經濟谷底攀升無望,失業人口近四十萬;台灣鮮有的失業狀況也高到5.26%;即使大家看好的中國大陸,第三季出口成長也僅有去年的四分之一。
對美國而言,更大的衝擊是「安全系統」。長年花費鉅資建立的國防、情報安全體系,竟抵不過賓拉登50萬美元、不到百人、僅七年策劃之一擊。
除此之外,美國媒體、國會受到炭疽熱侵襲,郵政體系幾乎瓦解,航空安全和邊界防禦都付出極大代價。難怪新聞界已看出:「布希總統意識到國內的戰爭比國外的戰爭更艱困!」
11月中旬出刊的美國《新聞周刊》,以「恐怖主義、戰爭和經濟正襲擊美國校園」為封面,指出「和平、繁榮、三十歲就可以退休」的達康世代瞬間覺醒;未來要在世界覓得一席之地,除了要找到好工作,更要學習和瞭解這個世界。
「911」後的第一週,大學生們點起蠟燭祈禱;現在他們湧進國際關係的課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學後二週,開了五十堂和中東相關的課程;有五十場「911事件觀察」的研討會,場場客滿。賓州大學校長羅丁說,「這些學生比成人們更瞭解:這是一場文明衝突。」
2002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已捨瑞士DAVOS而改在紐約舉行;主題是經濟、安全、文化差異。
全球的政治與企業領袖已體驗到:這是一個禍福與共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