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行動支付成長快速,有愈來愈多的廠商加入戰局,對消費者來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令人開心的是「有競爭才有油水」;令人擔憂的是廠商太多,一直把個人資料交出去,真的沒問題嗎?而且依照目前全世界的行動支付發展,信用卡在未來真的會被消滅嗎?(本文摘自《寶可孟刷卡賺錢祕笈》一書,以下為摘文。)
信用卡的始祖──美國大來卡
大家知道信用卡是怎麼來的嗎?這個故事要從頭說起。在1950年代,美國紐約市曼哈頓金融大亨法蘭克.麥克納馬拉(Frank McNamara)有一次在高級餐廳宴請客人,等到要結帳時才驚覺現金不夠,這下臉可丟大了,只好請妻子趕快送錢過來。
由於此次的經驗太丟人,讓他心想,不如創立自己的專屬俱樂部,免去上館子要攜帶大額現金的麻煩之處。因此,他創建了食客俱樂部(Diners' Club,這也是大來卡公司的原型),並發行大來卡(Diners Card)。
一開始僅有27間餐廳與該俱樂部合作:只要客人持大來卡消費,就由大來卡公司代墊,並且跟餐廳酌收一點點手續費,而大來卡公司每個月再跟俱樂部成員收取費用。這不就是現在信用卡的原型嗎?
因此我們知道,信用交易走的是「先消費,後支付」的管道,不論是信用卡還是後來新的支付工具問世,都是一樣的脈絡。也就是說,將來的支付工具不見得是信用卡,但一定是延伸同樣的理念,簽帳金融卡也是一樣的概念──你可以先刷卡消費,等到商家請款時再從你的帳戶扣款,但你的信用額度就是帳戶裡的總金額。
然而,簽帳金融卡問世這麼多年,也沒有看到信用卡被消滅,所以「支付工具」會被轉化,但其精神永遠不變。
行動支付的最大發展障礙:缺乏隱私
中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非常盛行,只要你去過一趟中國就知道,要在路上捐錢給乞丐,甚至只要掃碼就行!數位化的普及程度真的是令人咋舌。因為中國常出現假鈔,而且鈔票經常破損,商家特別不喜歡收現金,因此支付寶一推出,便立即受到廣大歡迎──消費者可以從中取得額外的紅利回饋,而商家也可以免去假鈔與鈔面缺角、汙損的處理成本,所以大為風行。
反觀台灣,行動支付、手機錢包的普及率遠不及中國,原因是臺灣的假鈔問題少、治安佳,而且老一輩的人觀念保守,覺得網路上的東西看不到也摸不到,讓人頓失安全感,因此大家都不願意在手機上綁定信用卡,更別說開立數位帳戶了。而且台灣的便利超商與ATM密度,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現金取得的方便性也大大影響行動支付的普及性。皮包裡沒現金了?轉角就一家超商,走進去就能提錢。
日本的行動支付不普及,有很大的原因是對體制不信任。日本人非常注重隱私,所以對於把個人資料毫無保留的交給企業很有戒心,因此最青睞的支付方式還是「現金」,因為金流不會被追蹤,可以保留最大程度的隱私。
日本企業對個人資料輕忽的態度,也讓日本人加深對企業的不信任感。日本7-ELEVEn曾在2019年7月1日推出專屬的行動支付「7pay」,但由於它的會員機制沒有加入手機簡訊等二次驗證機制,有心人士只要有你的帳號密碼,就可以輕鬆更動你的個資。後來甚至有來自中國的詐騙集團先盜用7-ELEVEn的會員個資,再讓車手使用假冒的帳號,到便利超商購買高價商品變賣,僅4天就盜用消費者近4,000萬日圓,受害者超過800人。
此事件讓日本社會對「行動支付」的不信任感上升到高點,迫使7&I控股(按:日本的零售、流通事業控股公司,旗下擁有7-ELEVEn、SOGO等公司)在8月1日召開記者會,直接宣布7pay將在9月底終止服務。官方的說法是在短期內,無法有效改善7pay的系統安全問題,儘管有要求所有會員重新設置密碼,但仍然無法完全克服安全問題。將來7pay會不會再重新上線?企業需要思量周全,並且克服安全性的問題後,才能重拾消費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