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格局做大
有感於《遠見》雜誌一八五期總編輯所言,台灣目前的確需要一個能將格局做大、擁有創造性張力的領導者。
每近投票日,電視上盡是一些各黨黨主席彼此言語攻訐、充滿人性醜惡的新聞,時而夾雜著失業率再度上升的新聞。政治人物是拚經濟還是拚政治?大陸拚前者,台灣拚後者,遑論飛利浦為何選擇離開台灣了。
近日見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發表該國經濟將衰退兩年,不禁佩服其勇氣與智慧。台灣,台上的人總是報喜不報憂,愚民政策下只知一味大送牛肉(社福政策等),卻缺乏了一些遠景的規劃能力。盼望政府能化危機為轉機,將格局做大還要既廣(面面俱到)且深(長期而有內涵),不要再打口水戰了,仁者無敵,期盼執政當局會說更會做。
中壢市 莊銘鈞
放棄P版很惋惜
閱畢《遠見》雜誌10月號P版的封面人物——林懷民先生的故事,不禁為他的擇善固執而動容,也讓我對《遠見》雜誌編採的功力折服。尤其市面上充斥許多以科技、管理、財經等企管為主的期刊中,《遠見》的P版企劃,無疑是在全國一片「拚經濟」聲中,唯一對人文價值反省與思考的「擇善固執」,因此我一口氣訂閱了兩年。
不料11月號突然將B、P兩版合併,原以為合併是為了讀者翻閱方便,仍會保留P版的人物專訪,但是看了兩遍目錄,不禁大失所望。更惋惜的是原先P版中的專欄竟被擠到卷末,卻又不是採雙封面的編排裝訂方式,文章再好,也容易被忙碌的讀者忽略了。
不看封面標題,我幾乎分辨不出看的是哪一本雜誌?也許類似的財經科技雜誌的編輯都是系出同門吧!我總覺得占領貨架之餘,做雜誌應和賣洗髮精有不同的價值和堅持?
永和市 陳啟鳳
合理的政策
黃達夫先生再次就「合理門診量」提出看法,我相信的確值得深思與討論,尤其是政府部門。
政府因人民而存在,理性來說,政策的制定應以老百姓的最大福祉為考量,同時政策本身應具合理性,也就是政策形成的遊戲規則必須有客觀根據並且可以據以實行。然而,多數時候我們看不到科學化的機制,卻只見政府高層片面的決策,便要求下一級政府確實執行或民眾務必遵從。可是,如果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存在,試問,哪來目標的達成呢?
去年12月,政府公布了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期盼執政者可以真正落實且有更恢弘的氣度接受經公平、客觀、科學理論基礎下的建議,而人民得更理性地看待政府的政策。
台北市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