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溫世仁西部開發十年可成

蕭維文
user

蕭維文

2001-11-01

瀏覽數 20,550+

溫世仁西部開發十年可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11月號雜誌 飛利浦去國巨來

近年來致力於網路教育推廣的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在過去網路泡沫化的一年裡,似乎在台灣的舞台上消失了,但在中國西部卻布滿了他的足跡。

9月初在西安舉行的2001年中國西部論壇,主辦單位邀請了中共中央及各省領導,以及全球五百大企業代表近千人,溫世仁是唯一應邀在會上做專題演講的台灣企業家。

溫世仁以實證及理論,提出了「西部開發,十年可成」的論點,推翻了中共當局以五十年開發中國大西部的說法,贏得了與會者的熱烈回響。

網路是開發利器

溫世仁近年來在其國內外的演講及著述中一再強調「網路時代」的來臨,將改變全球經濟及社會的結構,他的信念及趨勢見解,並沒有因為網路泡沫化而改變。他並且在中國大西部找到了實證的場域。他說,「網路是西部開發最快的利器,也是縮短貧富差距最快的方法。」

他第一次接觸中共西部大開發的概念,是去年在甘肅蘭州舉行的貿易洽談會。當時中國官方對西部大開發的主調是,西部大開發就像美國早年的西部拓荒史,是一項必須耗時五十年到一百年的偉大工程。

「當年美國西部拓荒是騎著馬;而現在中國的西部開發是坐著噴射機,帶著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當時直覺告訴他,「有這些高科技產品的輔助,為什麼還需要五十年、一百年?」他當時在應邀發言時表示,如果還要讓西部地區三億多人口忍受五十年的苦日子,實在並不公平;而西部開發如果要再花五十年的時間,根本無法吸引外資,營造商機。

溫世仁當時就大膽而明白指出,「西部開發,只要十年就可以達成與東部沿海城市一樣的水平。」

溫世仁的論點挑戰了當時中共已經定調的政策,一時語驚四座,遭到各方的質疑,大家都在問他為什麼?

這些問號促使他展開一年的「西部開發之旅」,他像一個傳教士,利用公餘之暇,走遍了蘭州、烏魯木齊等十二個省市區,與各省市領導座談與溝通,推銷他「西部開發,十年可成」的理論。

「除了西藏外,大西部十二個省市區,我已經走了十一個。」溫世仁並且透過大量的資料閱讀,印證他的理論。

溫世仁並且將他的實證理論,趕在西部論壇舉行前,整理成冊,在大陸付梓出版。他說,經過長期的溝通,大陸各級領導多已能接受他的觀點,雖然他的理論並沒有見諸大陸的官方文件,但「至少大家已不再強調用五十年來開發大西部。」

除了以傳教士的精神在大西部傳播他的理論外,他並且透過實證來驗證他的理論。黃羊川的故事就是他網路開發大西部的試驗。

黃羊川是位在甘肅省鼓浪縣的一個國家級貧困村落,這個海拔三千五百公尺的窮鄉僻壤,由於缺水,住民都是看天吃飯的農民,遇到缺水收成不好,就會有許多學生失學。

重拾生命的希望

英業達集團天津分公司利用網路和愛心,在黃羊川職業中學建立了新的希望工程。溫世仁說,「我們只用了七個月的時間,就將一個沒有水的鄉村,變成一個網路鄉村,讓這個貧窮鄉村的學生,重拾對生命的希望。」

2000年5月,英業達天津公司一名赴黃羊川職中擔任自願教師的離職員工彭海納,返回公司募集書籍,英業達天津公司總經理林光信才發現這個遙遠的窮鄉的職業中學裡,有一群學生正處在隨時會失學的邊緣。

他在親自走訪後,決定用最新的科技——網路,來協助這個被人遺忘的職業中學,建立新希望工程。在英業達的技術援助下,黃羊川網站(www.yellowsheepriver.com)正式開通,成為甘肅省境內第一個中學網站,也是中國貧困縣中第一個建立的網站。

溫世仁說,這個計畫叫做「以校代鄉」,就是每一個鄉裡頭,都最少有一個學校,這個學校就變成英業達輔導的中心。學校就變成鄉的中心,去吸收外面的訊息,學校等於成為這個鄉的電子商務中心、知識庫及遠距教學的中心。

學生透過網路,擴大了學習的視野,一些學生回家後,甚至會向父母灌輸環保的觀念。溫世仁說,「這個效果是我們原來所沒有預期的。」

「十八台電腦及相關設備,我們只花了50萬元人民幣,但它的效益卻是無法衡量的,」溫世仁說,「我只想告訴中共中央只要50萬元人民幣就可把一個鄉村網路化。」

黃羊川的故事獲得了各界廣大的回響,溫世仁持續推動克隆(複製)黃羊川的「千鄉計畫」,以工程師的務實性格,實踐他「西部開發,十年可成」的理論。

Q:能不能先談談英業達到西安設立據點的動機?

A:1991年我們在上海的軟體做成功後,就希望將軟體研發據點擴充至全中國,當時由於人民有遷徙的限制,所以就決定讓公司來移動。

因此後來決定在上海之外,選擇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重慶、成都、武漢等七個城市做評估,而四個內陸城市則由西安及武漢出線,先行試辦。

研發團隊集中西安

不過武漢後來沒有成功,集團就將資源集中在西安上,目前西安的工程師已達兩百多人,成為無敵科技在中國大陸研發的重鎮。

Q:為什麼在西安能夠成功,在武漢卻不能?

A:當時由於武漢的天氣較熱,住宿等生活條件比較不理想,沒有像樣的旅館,同仁只能租住在當地的大學宿舍,因此沒有人願意派駐當地;而西安因為觀光業起步早,當時已經有很好的星級旅館,初期派駐的人員至少有個安全的棲身之地,而西安市當局也相當重視高新產業的發展,並且成立了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能夠成功算是地利人和。

Q:現在大陸人民因工作不是已有遷徙的自由?

A:大陸企業員工遷徙的禁令確實已經鬆綁了,但都是局部性的,政策允許小規模,如一至兩人的遷戶口,但像一家公司兩百人至三百人的大規模遷戶口,仍然是禁止的。

Q:英業達在大陸為何成功?

A:因為我們的據點分散,版圖能夠因此擴大,相對地人數也比較多,目前英業達集團已經有一千五百名軟體工程師分布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津、西安等五個據點,無敵科技兩百多人的研發團隊,全部集中在西安。

英業達集團一萬人的員工中,總共有三千五百名的研發人員,在兩岸三地算是技術人力比較密集的公司。

Q:目前英業達在兩岸三地如何分工?

A:台灣主要是硬體和通訊為主;大陸則是強調軟體開發。軟體的開發是一種勞力密集的產業,當時在台灣並沒有辦法找到這麼多廉價的技術人力。

有一陣子台灣說要發展軟體工業是不合理的。

Q:英業達還有沒有繼續在大陸擴大版圖的計畫?

A:英業達從1991年到1999年,一直在大陸布局,在大陸投資的最後一項計畫——上海廠,也可望在今年完成,目前可以說已經布局完成。從1999年之後,就沒有再投資了,如果項目太多,我們也可以請一些相關外包來做。

目前我們在大陸布局已經進入深耕的階段,由於布局得早,當有些人才準備來開公司時,我們已經能不斷地穩定開發新產品,甚至做一些回饋的公益活動。

兩岸軟體合作如虎添翼

Q:台灣現在的軟體人才還是不好找?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A:現在情形已經改觀了,人才要比以前好找得多。以嘉南地區為例,它的成本其實已經跟上海差不多了。只是他們都沒有積極在招商,所以大家都跑到上海去了。

台灣的教育水平比大陸高,是可以訓練出一些高科技人才,尤其是軟體,只是台灣的遷徙自由,中南部的人才流失嚴重,大家都往台北擠,賺的錢都被台北過高的居住生活成本稀釋。現在網際網路那麼發達,不一定要到台北上班,在中南部一樣可以做軟體,而中南部的居住成本低,相對地競爭力也就可以提高,所以台灣現在是可以發展一些著重研發的產業。

Q:印度軟體工業的崛起,對中國會造成威脅?台灣軟體工業又應如何定位?

A:印度的軟體主要是替美國代工,大家都把它形容得很大,其實印度的軟體工業每年也不過100多億美元,差不多是台灣兩、三家大公司的營業額。因為軟體是代工,它是算工資的,因此雖然有兩百萬人在做,也不過是100多億美元的收益。

印度是英語系國家,所以市場是美國;但中國的市場主要是華人市場,華人市場所需要的軟件(軟體)非常大,單單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就非美國所能比擬,所以它所發展的方向不一樣。

台灣如果能充分使用大陸的軟體人才,才能夠如虎添翼。

Q:台灣的軟體人才是不夠多,還是不夠精?

A:台灣的人才很多,目前大陸一年大概產出三萬三千個,台灣一年可以產出八千個,以比例而言,台灣要比大陸高得多;但以潛力而言,大陸當然比較大,而且成本也比較低。

Q:英業達集團在大陸的五個據點,是不是也會有像台灣一樣,在成本上有城鄉落差?

A:這當然會有落差,不過落差不會很大,因為我們是同一個集團,也不希望彼此間有太大的落差。

但是與沿海同樣的薪水,在上海我們可能只能找到二流人才,一流人才出國去了;但在西安可以聘請到一流的人才,幾乎每年學校畢業的前十名都到我們公司去。

Q:外商挖角會不會造成人才培養的困擾?

A:外商挖角確實是會造成一些困擾。事實上中國這些外商,很多人才都是從我這裡去的。因為我每年都會招進四百個人,大概也會流失兩百個人。許多新人培養了兩、三年成為中層幹部時,外商就用兩、三倍的薪水挖走了。

當然也會有些人會留下來,就像台灣一樣,做久了就會有一些死忠的,這些人是不會走的。

西安適合軟體及內銷產業

Q:西安除了軟件,還有哪些產業發展的條件?

A:就IT(資訊科技)產業而言,西安除了軟件,沒有別的路可以選擇。

因為如果要做硬體,就牽涉到運輸的問題,因此硬體產業必須設在沿海,一旦離開港口兩百公里的地方就不行了,何況是內地。例如蘇州的硬體產業發展得就很好,無錫也還不錯,南京就不行了。由於地理的限制,這樣的發展是很自然的。

Q:內陸與沿海城市的人才水平會有差異?

A:基本上差異不大,以我們集團而言,因為彼此是聯網的,所得到的資訊是一樣多的。

Q:撇開未來的觀察,過去八年在西安實際操作上,曾經遇到什麼困難?這段時間西安又有什麼變化?

A:開始來最困難的就是觀念問題,當時西安的外商很少,招來外商後,卻又不知道怎麼去服務外商。目前他們對招商引資已經建立起一套系統,非常專業。現在到此地來投資已經非常輕鬆,跟去沿海差不多。

只是西安因為地理條件的限制,無法做一些項目,像一些硬體的生產它就沒有辦法。

因為我們對西部瞭解不夠,總覺得西部是荒涼的,是地廣人稀的,但西部事實上有三億六千萬人口,是日本人口的3倍,美國的1.5倍,與歐盟的人口差不多。所以我常打一個比喻,它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成長市場。

Q:你能比較兩岸招商的現況?

A:我想台灣的問題是整個體制需要改善。像我在台北,差不多每個星期都會有大陸來向我招商的,但我卻從來沒有看見過從台中或者台南來招商的人。就是說我們的招商機制全都集中在中央政府,不像大陸從中央到省市地方都積極在招商,我想這是台灣需要改善的地方。

過去全台灣就只有經濟部投資業務處一個招商單位,各縣市不但沒有招商,有的反而反商。

招商不只是找來一個商人投資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而已,而是要透過招商的過程,瞭解整個經濟發展的結構,原來賣東西是要求人家的,你要做很多準備,可以說當家才知道柴米油鹽之困難。

所以招商是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地方無力招商,只有拚命收稅,收不到稅,就向中央要錢。這種心態會令台灣的發展不平衡,變成不做事的人一直在反對,應該讓所有的人都去做事,讓做得好的人去幫助做不好的人,這樣才對。

Q:西部對IT產業有什麼樣的投資機會?

A:產業不外內銷和外銷,它唯一能外銷的就只有軟體,軟體開發是它在IT產業中唯一可以做的,因為軟體開發不受時空限制,開發完成就可以直接從空中傳出去。

其他就是以內銷為主,像服務業、食品業。西安與成都是西部兩個重心城市。

所以西部開發有一個很大的潛在內銷市場,而且不斷在成長。

Q:能不能給準備進來開公司的台商一些建議?

A:如果你是要做硬體的,珠江、長江三角洲是最好選擇。

如果是要做中國國內市場的傳統產業,目前西部是一個相當好的起始點;做食品、服務業,現在西部要比東部的機會大。因為所謂投資,並不是投資在最貴或最窮的地方,而是投資在成長率最高的地方,這和買股票的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要做軟體開發,西部也是一個較佳的選擇,因為西部沒有辦法發展硬體,所以它的科技人力將集中到軟體產業。就像印度,所有的出海口都被中國包圍了,所以只好發展軟體。同樣的道理,西部的軟體工業未來將和印度等量齊觀。

Q:在軟體開發的城市選擇上,你的建議是什麼?

A:目前來講,北京和上海的成本已經與台北差不多了。所以我是覺得西安、成都、武漢、重慶,是目前比較適合做軟件的地方。

Q:龐大的內需,是否意味著中國足以力抗這波國際景氣的寒冬?

A:這次國際不景氣,主要是因為全球通訊基礎建設落後所造成的,像寬頻、GPRS(整合封包無線電服務)等新的通訊建設未能如預期適時推出,造成需求不振所致。

像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已經買了兩千一百萬支手機了,除非你有新的東西出來,否則他不會再買了。但是新的東西又落後了,就造成這次全球不景氣的主因。

但是中國不一樣,當台灣大家都在等GPRS,中國大陸在GSM(泛歐數位式系統)卻還有很大的空間,中國現在十二億六千萬人卻只有一億兩千萬支手機,只有10%,舊科技都還沒有飽和,所以發展空間還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比較不受影響。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