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植劇場橫空出世,以多部高質感台劇吸引觀眾目光,到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的作品《沙中的房間》奪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首屆VR體驗獎。近年來,藝術領域新作不斷,融合新觀念與技術,持續讓民眾驚豔。
藝術跨科技的趨勢,也延伸到高教領域。2018年清華大學和新竹教育大學合併,隨即成立藝術學院學士班,結合竹教大音樂學系、藝術與設計學系的資源,運用兩校科技和藝術的優勢,讓學生可以用感測器、虛擬實境和新型態的金屬進行創作,是近年來科技藝術(Tech Art) 在教育界的重大變革。
生活中不能缺乏藝術,但不可諱言,藝術學群經常被定義為冷門科系,許多家長不希望孩子往這個領域深造,認為未來沒有發展。這點,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林進忠很不認同。
他說,學藝術的學生不是一般「欣賞」藝術的人,而是「創造」社會的藝術生活。不論專精於何種領域,藝術專才都不斷在締造人類精神美學的養分。沒有藝術,世界將變得平淡無奇,加上文創產業與多媒體藝術的興起,更讓藝術學群學生在新興領域有不錯的發揮空間。
結合興趣與工作 更添創作動力
一般人的工作大多與興趣無關,但學藝術的學生通常都能將興趣與工作結合,做自己喜歡的藝術創新工作。林進忠舉例,除了傳統的畫家、音樂家,美術領域學生可以朝電腦動畫、遊戲繪畫鑽研;音樂專才,可往電影配樂、音效製作專精;舞蹈與戲劇,在多媒體劇場與電影產業發達後,也需要舞台設計、電影演員等人才,藝術學群學生的未來是很多元的。
現代的藝術學群和從前有很大差別,與其聽從父母的意見,讀自己根本沒有興趣的學科,倒不如在自身有熱忱的領域學習深造,人生會更快樂。
藝術學群為了追求學科與術科兼顧,課程設計比重大約各半。
林進忠說,理論課如藝術鑑賞、音樂史、美術史、戲劇概論、劇本導讀等,了解其架構與發展,更深入認識藝術;也會賞析知名藝術家的繪畫或作品的課程,藉由認識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內化成自身的創作技巧。在語言方面,可依個人研究需要,學習日文或德文。
有別於傳統藝術,許多學校也開設不少新興藝術課程,為學生打造不同的能力模組,結合科技、材料與行銷等領域,豐富同學的視野。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袁廣鳴說,新媒體是以「時間」為基礎的創作,它與靜態的繪畫、雕塑不同,而是注重動態的影像、動畫與互動藝術。「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創作媒介,敏感的創作人不會忽視這股科技趨勢,若能善用科技,就會創作出充滿現代感的藝術作品,」袁廣鳴說,新媒體藝術學生需要多涉獵錄像藝術、動力裝置、程式設計、互動科技與3D繪圖等。
北藝大許多學生畢業後都到科技公司工作,因為他們不只會技術,更有創意。如花博的藝術表演裝置、演唱會舞台等,就是藝術結合科技。
「藝術修復」 整合跨域專業能力
至於近來很夯的「藝術修復」則需要不同的跨領域能力。以修復古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莊連東認為,台灣天氣變化大,作品容易變色、破損,修復工作一直有需求。修復古畫有藝術傳承,也需要科學專業,為了要讓畫作風華再現,學生除了要學習傳統的繪畫知識外,還需要懂得材料的化學成分,甚至是生物黴菌學,才能仿真的填塞、描摹原作者的筆觸,這些都是台師大藝術修復中心的核心課程。
學生若想經營畫廊,參與市場,更要懂得行銷。莊連東說,台師大的藝術產業學程,就與管理學院合作,傳授學生如何成立微型工作室的專業,至少要會行銷自己、看得懂財報。若是踏入策展界,可能連木工、裝潢都得自己動手。
莊連東強調,藝術學群學生學到的各種能力需要交互應用,才有辦法整合,例如會畫畫,也要會行銷;甚至結合各種媒體的素材,才能與社會大眾產生共鳴。
簡而言之,藝術學群學生除了要有一技之長,對某些術科有興趣並專精外,也要對「美」「藝術」有一定的敏銳度,喜愛創作、分享作品,並樂於觀察美學的趨勢與流行,才能讓學習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