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醫生嗎?今年要上大學的年輕學子,對於17年前發生,造成全球不安焦慮,醫護人員繃緊神經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或許覺得它只是一個課本上的名詞。然而,去年底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卻是人人有感,它在短短數週就造成全球上萬名民眾感染,數百人死亡,幾乎少有國家不被波及;也讓各國醫護人員如臨大敵,不眠不休地照顧患者,更加過勞。
醫藥衛生學群畢業生工作的最大風險,就是冒著自己可能也會被傳染的危險,暴露在醫療現場。
這是一失,但也有一得。過去幾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上的應用如井噴式成長,全球都大有斬獲:如曾開發Alpha Go的DeepMind團隊,利用人工智慧打造判斷眼疾的AI技術,準確率比眼科醫生還高,甚至能直接給出診斷建議。
醫療產業發達的台灣,也不遑多讓。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門在2019年推出AI門診,利用演算法搭配疾病標註資料。過去由人工執行判讀需要20分鐘,換成AI來做,只需要2秒,比對病灶的成功率還能達到八成。AI以醫生助手的身分,已經出現在我們的醫療環境之中。
AI挑戰來勢洶洶、地球村互動緊密,讓醫護人員暴露在病毒下的風險有增無減,醫藥領域還會是學子的夢幻志願嗎?
高度專業、需求大 起薪具優勢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醫學系畢業生入行後的第一年,平均月薪是8萬3000元,經過五至七年打拚,薪資會增至15萬元。
護理、物理治療等科系,待遇雖不如醫學系,但長庚大學護理學系主任蔡芸芳說,醫療具高度專業,永遠有需求,加上人力長期不足,醫護工作既穩定又有保障。
蔡芸芳認為,護理這行,攸關生命照顧,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與責任感;更重要的是,在醫療高度複雜與高壓力環境下,端賴穩定的情緒才能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直言,看診非常勞心勞神,若學生認為當牙醫就是「輕鬆賺」,就不適合選擇牙醫系。
醫學系在就業市場搶手程度,讓各校紛紛爭取醫學系招生名額。已擁有學士後醫學系、學士後中醫系的義守大學,在2019年的醫科生核定人數中,新獲招收公費生30人,是睽違九年,衛福部和教育部首度開放新名額。成大也於2019年成立牙醫學系,成為國內第七所設有牙醫系的大學。
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劉秉彥認為,醫學相關領域畢業生的薪資不會太差,但考上醫學系,只是第一關,醫學系課業繁重,還有實習、考照等重重關卡。日後除了要面對臨床感染的風險,也有醫療糾紛,熱門科別皮膚科、眼科等學生搶破頭,以及勞動工時長等,都需納入考量。
導入AI輔助 降低人力耗損
林口長庚醫院的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計畫投入千萬資源,將AI技術應用在臨床醫學。該中心主任郭昶甫表示,目標就是輔助醫師診斷的同時,降低人力資源的耗損,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未來,當AI與機器人大舉進入醫療院所,協助診斷與開刀,醫者的價值是否有所不同?
蔡芸芳認為,護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在醫療上,比較制式及要求精準度的工作可能會被AI取代,但照護工作除了症狀,還涉及病人身、心、家庭照顧等多重考量,具有高度的個別差異,是人工智慧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
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主任閻雲提出一個情境,一位第四期肺癌病患問:「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活?」這時機器人根據病人的條件,精確判斷病患還有3.2個月壽命;醫師若坦白告知,極可能影響病人的求生意志。
在閻雲心中,一個受過訓練的腫瘤科醫生,會握著病人的手說:「你要活多久,是老天爺跟你之間的契約,不是我能夠告訴你的,只要你願意繼續奮鬥,我就會跟你一起奮鬥。」
回歸人性面,醫師面對的不只是「病」而是「病人」,閻雲相信,成功的醫者鼓勵怯懦的人,也讓勇敢的人不要莽撞,做出好的決定。只有醫界重拾人文價值,理解人性,才有無可取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