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華航事國有還是民間組織?

楊永妙
user

楊永妙

2001-09-01

瀏覽數 16,500+

華航事國有還是民間組織?
 

本文出自 2001 / 9月號雜誌 第183期遠見雜誌

7月25日下午四點半,開完中華航空發展基金會董事會的航發會董事長、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被圍在華航大樓二樓的玄關處。

「校長,您辭了沒有?」

鎂光燈的閃光和快門聲啪啪交錯,二、三十位媒體記者搶拍張俊彥和蔡兆陽並肩從玄關走向會議室的鏡頭。

冷不防「噹」一聲,放置在玄關邊的古董花瓶被人潮擠落,碎片掉得滿地都是。

「大家小心,小心,不要受傷了。」

張俊彥一面向媒體點頭致意,還要媒體小心一點。

花瓶碎片沒有砸傷在場的任何一位媒體人,但是,任誰都看得出,由交大校長兼任航發會董事長的張俊彥,在堅持掌握華航七成二持股、市值新台幣300億元的航發會為「民間組織」後,未達三年一屆的任期,便無預警地請辭航發會董事長。

「又綠又專」的張俊彥

張俊彥為何毫無預警地辭職?真如他所言,是出於分身乏術才自願請辭?還是另有隱情?

張俊彥,無異是位「又綠又專」的人物,可是他卻離開了航發會董事長的位子。

本土的教育背景,以及在總統大選期間支持陳水扁,張俊彥是學術界極受矚目的「綠朝新貴」。

現年六十四歲的他,出身於台南市,受到家屬連累,張俊彥及家人被貼上二二八的標記,被限制出國留學,反而因為自基礎教育一直到大學研究所碩、博士都在台灣取得,成為純正的「MIT(台灣製造)」。

這樣的背景,原本就頗受民進黨肯定,加上去年總統大選時,挾著國際學術聲望和豐厚產學合作資源,以及高科技人脈,張俊彥和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一起支持「清流治國」,從此身價更是扶搖直上。選後在陳水扁組閣期間,張俊彥一度盛傳可能接掌國科會或教育部,是綠色執政團隊中的「夢幻政務官」人選。

張俊彥的「專」在於他貢獻半導體研究逾三十年,具國際級學術地位。

不過,他沒有接下任何政務官的位子,而是在前行政院長唐飛再三請託下,勉強接下航發會董事長的重擔。

張俊彥更享有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美名,他獻身半導體電子研究領域逾三十年,從成大教授轉任交大研發長、工學院院長、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國家毫微米實驗室主任、電子資訊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雖然沒有留過學,學術地位照樣享譽國際。

他所指導的碩、博士生不計其數,都是高科技界響噹噹的人物,像是旺宏電子董事長胡定華、宏?董事長施振榮、台積副總執行長曾繁城、聯電執行董事劉英達、合晶總經理蔡南雄等,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儘管外界認為去年張俊彥進駐航發會是「政治任命」,但是在他的學術光環下,並沒有引發太多的雜音。

航發會董事、華航人事處副處長黃居正就表示,張校長肯到航發會來,是華航的福氣,「從來沒看過一位如此認真執事,又能充分授權的董事長。」

黃居正也證實,張俊彥到航發會不但沒有薪水,連車馬費都不支用。「張校長完全是抱著服務的信念來到航發會,」黃居正說。

評價再好,還是得走

但是,無論評價有多好,張俊彥還是得走,因為,他堅持重新為航發會及華航的「民間」定位找證據,似乎與政府的態度相左,這從政府挑選的繼任人選可看出端倪。

新人選蔡兆陽,曾在舊朝代堅持華航及航發會是「國家財產」,這個堅持和張俊彥的「百分之百民營組織」有很大的不同。

航發會定位的爭議不是今天才有,四年多以前,當時擔任交通部長的蔡兆陽曾和航發會董事長徐立德激烈地爭論。

蔡兆陽根據法規會提供的行政程序法第六節第四十三條,有關採證法則的條文的精神認定,「航發會當時雖然有捐贈人,但依經驗法則判斷,當時的捐助人根本不可能有數億元的財產。」換言之,所謂的捐助人只是人頭股東。

而監察院隨後的調查報告書,結論也認定「航發會捐助人並無實際捐助」。

但是,張俊彥基於華航的發展,認為航發會「不官不民,不公不私,不清不白」的爭議未休,影響公司正常發展,堅持重新為航發會及華航的定位找證據,才能把過去的弊端解決掉,這也是這一年來他自認最重要的政績。

台大工商管理系系主任陳家聲認為,公司文化的形成,主要來自於經營者的理念。但是,政治不當的介入,對公司文化會有不利的影響,對人力依賴甚深的服務業,勢必造成衝擊。

華航資深員工指出,表面上看來,「國家財產」應該使華航受到官方的監控,但是,政治力介入太深,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公司利益反而經常被犧牲。

「華航曾經歷同規模航空公司中,最複雜的機隊,造成維修、成本沈重的負擔,」資深華航人提起這些事,還是很感慨。

華航資深員工說,為了配合外交政策,華航過去經常開闢無利可圖的航線,「結果當然是虧本經營。」

一位前政府高層官員坦言,過去航發會的董事長職務「的確是酬庸」,高層人選直接來自當權者的決定。

張俊彥堅持航發會和華航是「民間組織」,希望在健全的董事會架構下,對股東負責。

由於過去華航曾有多次飛安重大事故紀錄,「公司文化」被指為罪魁禍首,張俊彥認為,航發會的爭議非得要以法律的定位來解決。他找出來證明華航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的證據包括:由台北地方法院開具烏銊等二十七人的捐助證明;而另一份證據是1979年交通部民航局發給台灣高等法院及華航的公函,這份公函說明「華航純屬民營公司組織,無政府股份參加」。

張俊彥認為,唯有把航發會及華航的定位弄清楚,才能排除各種紛擾、各種干預、各種干涉,航發會和華航才能活下去。

此外,他為華航與航發會找到的「分寸」,就是航發會不干涉華航的業務,但是張俊彥認為,航發會是華航的控股公司,對華航有一定的責任與義務。

今年華航股東常會時,他請航發會的法人代表張政雄去參加,以修改華航的公司章程,將員工分紅由不得高於3%,改為比照高科技公司激勵員工的「不得低於3%」。

航發會是財團法人,華航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這樣的定位,裡面不會再有任何利益,任何人休想拿航發會任何東西。健全的董事會,也可以把不軌的董事長幹掉,」張俊彥說,如果有政黨對這個法律認知有不同的意見,應該要向法律挑戰。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一年的努力,張俊彥希望藉由航發會定位事件,讓全民知道「如果台灣今天連法治都沒有,台灣就完了。」

問到張俊彥究竟是什時候萌生辭意?張俊彥坦言,「去年9月。」距離他接手航發會才短短三個月。他覺得所有的事都有人干涉,「那我就沒興趣了,」張俊彥說。

但其中的原因不是為了蔡兆陽,而是他發現航發會很複雜。

張俊彥表示,當時,交通部說想找蔡兆陽當駐會董事,他欣然接受。馬上把辦公室和車子給了蔡兆陽,但是接著蔡兆陽選用的一位主任秘書,交通部卻有意見。

後來,這位主秘不來,蔡兆陽也不來了。

一直到今年7月25日航發會董事會張俊彥下台,蔡兆陽才來。

經過這些事情,張俊彥感覺航發會很不簡單,他對另一位董事黃居正談到想請辭的事。但是黃說不行,才上任沒多久就請辭,對政府和航發會形象傷害太大。

無奈的是,當時他的顧全大局,在最後請辭的過程中,沒有得到相對的回報。華航員工認為,政府對這位貴為中研院院士、大學校長的張俊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像是媒體上先把新任人選曝光,加上傳言指向張俊彥「對航發會毫無貢獻」,這些流言嚴重地傷害了他。

張俊彥內心很感慨,「沒想到,這是個連辭職自由都沒有的機構。」

民營定位隨張俊彥的去職而消逝

像是鞋底裡刺進了石子,每走一步就扎得他痛苦不堪,撐到今年2月,忍不住向好友透露他的想法。

4月,他當面向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表達對航發會董事長的辭意,之後,他在5月正式向交通部部長葉菊蘭請辭。葉菊蘭要求他不要對外界透露,因此,對外他一概否認請辭之說。但是,外界卻誤以他將捍衛董事長一職,請辭前夕多數報導都暗示他無意請辭,但當天他向董事會請辭後,次日的報章上說他「一夕改口」,好像是他態度反覆。

這一遭走來,風風雨雨,張俊彥卻說自己沒有受到打擊。

不管政治多麼紛擾,景氣如此敗壞,他仍感覺台灣是個充滿希望的地方。「那是因為台灣的企業很強,而台灣的國力來自企業,」他說。

他不氣餒,接下來他要以「矽導計畫」促成高科技產學合作,締造一個新的局面。

他說,「我只堅持航發會和華航的定位,一定要遵守法治的方向,其他的我什麼都不管,即使是受了委屈,我都不帶走一片雲彩,就像放下一塊大石頭,離開航發會,我已忘掉一切。」

張俊彥走得無怨無悔,但是他在航發會努力釐清華航和航發會「民營」定位的堅持,顯然將隨著他的離開而消逝。

因為,新任董事長蔡兆陽一直認為,航發會及華航都是掛著民營招牌的「國家財產」。

蔡兆陽曾是國民黨政府時代的交通部長及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民進黨政府上台後,他是有給職的國策顧問,成為少數跨新舊政府的官員。

交通部部長葉菊蘭表示,延攬蔡兆陽擔任航發會董事長的主因是,希望借重他在航空領域上的專業。

蔡兆陽自認是積極任事而受青睞,「我感覺新舊政府都想把航空事業做好,專業和績效才是找人的標準,跟政治沒有關係。」

成大土木系畢業後,蔡兆陽考上了高考,踏上公務員技術官僚之路,從省府工務局的工程師做起,後來當上營建署署長,因不滿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將之調職而辭官,後來被李前總統安排到交通部當政務次長,而後再當上部長。

這次到航發會,蔡兆陽表示他沒有主動爭取航發會董事長。

和張俊彥最大的不同,在於兩人對航發會的定位有不同的看法,他說,「我和張校長不一樣,他一直把航發會定位為私人的財團法人,但是其實航發會只是表面上是私法人」。

蔡兆陽認為,根據航發會的組織章程明訂航發會董事由政府「推薦」,在這次的人事執行過程中,所謂的「推薦」即是「指派」。

蔡兆陽解釋說,航發會董事會裡面九個人中,五位成員是政府指派,航發會又是華航的最大股東,華航董事長、總經理都是航發會指定的人選,等於說航發會完全由政府掌控。蔡兆陽認為,組織形態是私法人沒有錯,但其實際上完全由政府掌控。

董事長是政府給的

更重要的是,蔡兆陽也毫不避諱地說,「我當這個董事長,不是別人給我的,是政府給我的。政府透過交通部長指派我來。」

他認為張俊彥堅持航發會、華航是民營公司的想法,法律上有不同的見解。

蔡兆陽說,四年多以前,當交通部長時就針對航發會的定位做出釐清,因為根據組織章程第十條,交通部一個命令,就可以撤銷董事資格,換一個人。

所以說,表面上航發會是私法人,但九個人中有五人是政府指派,「如果有人說要經過同意才任命,我把你通通拿掉,看誰要經過誰的同意?」

蔡兆陽說的是「事實」,也是「現況」,也間接證明政府對航發會乃至於華航定位的態度,換掉了堅持華航為民營機構的張俊彥。

以現值計算,航發會的資產超過新台幣300億元,包括華航股票、現金及短期債券等,蔡兆陽說,航發會手中約有十四億股每股10元,就是140億元,每股14元有200億元,股價在22元以上,就有300億元。

此外,航發會手中的現金及短期債券,還有19億元,蔡兆陽說,「董事長或是董事會都不能隨便動支,經費上我們很節省,因為這是國家的資產。」

蔡兆陽和張俊彥唯一的共識是:董事長不能隨便動支股票,「如果要動支,不但要議決,還要報交通部。」

但是,華航員工擔心的是,在政治的操弄下,華航反而成為競爭對手的囊中物。

華航工會理事長李昭平表示,蔡兆陽曾擔任交通部長的資歷,在專業上沒有意見,但希望他能愛護華航。李昭平說,「我們擔心的是未來有長榮團隊到華航來當管理階層。」所以華航工會一直爭取董事會的出席權,「至少我們可以保護華航,」李昭平說。

陳家聲認為,政治不當的介入,會影響產業發展,像華航這樣的公司,一直受到政治生態的操弄,員工更因政治鬥爭影響對公司的認同。

一位資深的華航員工也表示,華航的高層人選向來必須依靠「政治正確」,但領導層變動太快,政策無法貫徹,新人上來打破一切,又要上任三把火,過去經驗無法傳承。

「這是我們的悲哀,」但華航人無奈的心聲,又能向誰訴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