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總統大選終於在眾聲喧譁中選出了未來四年的台灣領導人。我會以「眾聲喧譁」詮釋這次選舉,其來有自。
畢竟,對所有外媒來說,這應是台灣史上最具關注度的一次選舉;就美中兩大強國而言,也是他們使力最深的一回;以台灣選民的視角,韓國瑜蓋牌後,民調瞬間撲朔迷離,進而讓一開始十分篤定的盤勢打了馬賽克,最後致使患得患失的兩大支持陣營,紛紛現身表態,衝高了投票率。
照理說,既然選情如此火熱,加上當前傳媒平台又這麼發達,應能在選前為未來台灣討論出最適的路線。而且,就算無法梳理出最佳政策,最起碼也能依稀辯證出台灣人的「最大公約數」。
殊不知,整場選戰下來,該有的政策論述幾乎被鋪天蓋地的八卦、戲謔給取代,所以當張力十足的選舉大戲結束後,留給全民的,是一些若有所失的「政策懸案」。
儘管拿到817萬票的小英成了史上最具民意基礎的總統,然而,從韓陣營仍較四年前的朱立倫多拿了171萬票,加上國民兩黨的政黨票又是五五波來看,都在在顯示,台灣並未如想像中的共識漸成。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