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是盤點結算上半年「數字」的時刻;今年7月,也不例外。
今年上半年,關廠三千一百四十四家,外資投入減少22%;經濟成長率是0%。股市下跌,大型傳統產業集團,如台塑、新光等已跌到上市以來最低點。
數字會說話,但通常等到數字說話,已為時過晚了。
陳水扁總統拋出了一個「經發會」解藥,要大家一起拚經濟。籌備委員們也立即回敬一劑召開「提振信心問題」會議的方子。
乍聞「提振信心問題會議」,確實讓人有回到從前的錯愕,以及滿頭霧水的疑惑:倒底信心是什麼?是對什麼人、什麼事沒信心?信心消失是突然發生的嗎?提振信心需要多久?是誰可以做的、該做的?信心能討論、呼籲得出來的嗎?
記得1960年胡適給成功大學畢業生的「防身三味藥」中,提到第三味藥就是「信心湯」。他說,「我們生存在這個年頭,看見的、聽見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們悲觀、失望的——有時候可以叫我們傷心,叫我們發瘋!」
四十年前,胡適的這番話,和眼前我們的心境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幾十年來,我們不斷出現過信心問題,但時空不同,環境不同,人物不同,結果是相同的。
「信心問題」是一個結果,絕不是一個原因。
數字的反映、媒體上的剖析、朋友間的討論、自身的體驗,要指出和數落「為什麼人民對政府沒信心」並不困難:
——領導者和他的經營團隊漠視專業能力。一個會開車的人,要他去開飛機,當然力不從心;遺憾的是他不肯承認自己不足,更沒有胸襟去邀請專業駕駛來幫他忙。否則就不會有中鋼、中華開發、交銀更換負責人等國營相關事業「綠化」問題。人民對這樣的政府治理能力產生疑懼。
——執政者擺脫不了意識型態包袱,導致「先政治後經濟」。「核四興廢案」、兩岸「戒急用忍」不肯鬆綁、不願回歸「九二共識」。他們不是不清楚民意,而是不願意真正面對,只好把燙手山芋丟給老百姓。
——領導者與執政黨提不出或不願意提出國家目標和走向,讓人民十分惶恐。
——執政團隊使用權力的能力高過扛起責任的能力;發生了問題,就手指別人,尤其是指向反對人士,使老百姓簡直無所適從。
胡適當年對青年人說,我們能培養出信心,是我們相信:「努力不會白費」。希望我們的政府也能讓老百姓相信:「努力不會白費」。
努力不會白費,信心就不易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