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IC設計業 蜂擁紫禁城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1-08-01

瀏覽數 15,700+

台灣IC設計業 蜂擁紫禁城
 

本文出自 2001 / 8月號雜誌 第182期遠見雜誌

5月中旬的北京很科技。一系列的「e北京國際週」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在5月11日一場由信息產業部(CCID)舉辦的微電子論壇中,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董宗光大聲疾呼「學習台灣集成電路(積體電路)設計經驗,建立民族半導體工業」,引起兩百多位與會產官學界人士的熱烈掌聲。

為建立自主的半導體產業,並發揮「半導體每1元的產值,創造IT(資訊科技)產業10元、GDP(國內生產毛額)100元的產值」的巨大效應,大陸信息產業部與北京市政府正積極在中關村建立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並釋出各項誘因,吸引國內外廠商進駐。

儘管目前大陸發展半導體工業的條件尚未完全成熟,但持續快速增長的內需市場,卻早已成為外商所不能抵抗的致命吸引力。IC(積體電路)設計廠商就像5月北京漫天飛舞的柳絮,紛紛從全球各地前進北京落腳。

全球IC設計龍頭老大英特爾最近宣布將大陸的兩個實驗室、研究中心、無線技術開發中心與網路交換架構等五個單位,整合成立「中國實驗室」,主要負責中國地區的應用研究與新產品開發,強化對於大陸的市場經營。

另外,擊敗英特爾拿下全球晶片組霸主地位的威盛電子,打著「中國芯」的民族旗幟,轉進到中國大陸,另闢CPU(中央處理器)的新戰場。威盛將CPU新產品C3推入大陸的中階電腦用戶市場,逐漸蠶食英特爾獨霸的CPU市場;並大張旗鼓規劃於2003年前完成在大陸二千人的研發、行銷團隊部署,凸顯出威盛在中國的強烈企圖心。

北京要複製竹科環境

此刻中關村正大興土木,並不只是以興建電子商場為滿足,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中國北方高科技研發中心。中關村道路兩側的科技產品燈箱廣告密集,與這個千年古都相映成趣,「十年內北京將從歷史古都脫胎換骨成為中國北方的硅谷(矽谷),」主導規劃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的北京經濟委員會科技處處長梁勝描繪出北京科技發展的未來。

為加速建設北京成為中國矽谷,大陸信息產業部與北京市政府積極創造吸引外資進駐的誘因,「複製台灣竹科的產業環境,」梁勝簡單地指出建設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的發展策略。

但台灣竹科的產業環境是否如此容易複製到北京,並建立龐大的IC產業呢?

根據大陸信息產業部微電子發展中心(CCID—MRD)的預估,北京地區的IC產業總產值將由1999年的2億美元,2005年迅速增長到25億美元,而在2010年達到125億美元的規模。

為達成這個艱鉅的目標,信息產業部與北京市政府釋出多項優惠的條件,吸引外資、本國企業、海外人才回國創業,再配合興建晶圓廠等配套措施,強力培植北京成為中國北方矽谷。

發展IC設計的絆腳石

雖然大陸已經擁有超過八十家的IC設計公司,但水準仍有待提升。「leader(領導者)很少,follower(追隨者)卻很多,現在還看不到國際競爭力,」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楊旭表示。大陸發展IC設計產業的絆腳石包括:欠缺先進的設計能力、風險投資缺乏資金退出機制以及大陸當地晶圓廠產能不足與製程落後。

台灣的IC設計有世界級的晶圓代工業支持,大陸仍缺這一塊。目前大陸的半導體上下游產業結構不完整,能夠商業運轉的晶圓廠數量不多,且欠缺0.25微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在晶片材料方面,北京雖然有多家有色金屬業者,「但連目前六吋的晶圓廠所需的材料都供應不足,尚需從日本等地直接進口材料,」通訊IC設計公司潤光泰力科技發展公司總經理王慶鋼指出。

楊旭進一步指出,IC設計公司缺乏專業晶圓代工廠(foundry)的就近支援,大陸的IC設計公司僅能投片到台灣、日本及韓國的晶圓廠,業者無法與晶圓廠密切合作,設計人員對於半導體製程瞭解有限,投片交期嚴重落後,影響IC設計產業發展。

「光是芯片(晶片)坐飛機的費用就非常龐大,」王慶鋼形容大陸IC設計業者所面臨的困境。

為解決晶圓廠產能不足與欠缺高階製程技術的窘境,並形成半導體的群聚效應,北京大力發展晶圓製造及封裝測試。北京市首先規劃在2010年前逐步完成二十條0.25微米八吋晶圓生產線、二十家封裝測試廠及多家晶片材料廠;並以海淀區中關村為中心,輻射出去建設北京八大處高科技、林河工業及經濟技術等三個開發區。「這些農田將變成高價值的硅田(矽田),」董宗光形容。

提供各項優惠措施

有了晶圓製造的支持,北京市政府進一步提供IC設計業的各項輔導及優惠措施。梁勝指出,北京市政府規劃在中關村附近設立聯合IC設計中心,由政府提供EDA(電子設計自動化)作業平台與實驗室等設施,並由北京半導體協會統一管理,以降低中小型IC設計公司的研發成本。此外,並配合關稅與營業增值稅的優惠,儘速培植大陸IC設計業。

在政府傾全力扶植IC產業下,美國科勝訊系統國際公司區域銷售經理梁天波形容大陸的IC設計產業發展「就像坐電梯一樣垂直上升」。

梁天波指出,大陸的IC設計產業採取蛙跳的方式,直接挑戰通訊IC、資訊家電IC、ASIC(特殊積體電路應用設計)及RISC CPU(精簡指令集)領域,迅速拉進與台灣IC設計能力的差距,急起直追台灣的IC設計產業。

「看到大陸政府目前的幹勁,好像看到二十五年前的台灣推動IC產業的模樣,」華邦(上海)集成電路總經理黃金星從大陸回到台北接受採訪時指出。

究竟北京散發何種魅力,吸引英特爾、Qualcomm、摩托羅拉、威盛等廠商相繼入京,並積極進行戰略部署?

「說穿了,IC設計公司看中北京豐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威盛電子公司中國區行政長徐濤指出外商進駐北京的原因。

豐富的人力資源庫構成北京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先天良好條件。北京擁有北大、清大及郵電大學等六十一所重點大專院校,再加上中國科學院一百二十三家研究所,其中有四十二家位於北京。「各省的狀元都集中在北京,」董宗光形容北京人才薈萃的狀況。

但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是否就能夠建構頂尖的IC設計產業呢?

大陸的隱憂在於,研習IC設計學生的「質」與「量」,跟不上IC產業發展的需求。過去幾年由於全球網路創業投資的熱潮,吸引為數龐大的學生投入計算機等網路多媒體與軟體設計研究。相較之下,IC設計在大陸的學術研究領域較為冷門,包括清大在內的學校對於半導體也僅限於理論的研究與學習,系所的招生員額也逐年遞減,「許多學IC的學生畢業後,都轉到軟體設計或是出國留學,」中星微電子總經理張輝指出。

號召海外人才回國

在政府的主導下,近年已有高素質人力從網路逐漸回流到IC產業。2000年大陸國務院發表「十八號文件」,宣布強調加速軟體(如IC設計與軟體開發)產業與加速信息化,以稅收、融資、技術與出口等十個方向提供支持IC設計與軟體發展的產業環境,各研究機構採取定向單項研究的模式,並號召在美國矽谷發展的大陸人才回國創業,豐富IC產業的人才。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隨著大陸半導體人才的陸續歸國服務,也為致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神州大陸,引進最新的技術與管理模式。大陸政府積極號召廣布於美國矽谷的大陸半導體人才歸國創業,除了帶回技術與人才外,「重要的是引進企業管理、市場掌握能力及創投觀念,」從美國矽谷歸國創業的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張輝說。

首先以創投基金回國創業的標竿企業即是中星微電子。1999年10月,張輝、楊曉東及鄧中翰等三人,在信息產業部「芯片自製」的民族主義號召下,放棄在美國優渥的工作環境,帶著在英特爾(Intel)、惠普(HP)與朗訊(Lucent)貝爾實驗室的豐富工作經驗,回到中國大陸創立中星微電子,朝向視訊、3G(第三代行動通訊)無線通訊與藍芽(bluetooth)晶片發展。

中星微電子預估2001年營收約人民幣1億元(約新台幣4億元),並規劃2002年以後在中國創業板掛牌,「中星微成功的經驗,可鼓勵更多的大陸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張輝指出。

大陸正循著台灣號召海外人才歸國的模式,發展自主的IC產業。「大陸這一波的IC海外學人歸國,不就像十、二十年前的台灣嗎?」徐濤說。這些被稱為「海歸派」的海外學人就像蒲公英種子一樣飄洋過海,將最新的觀念帶回大陸深耕萌芽,直接提升IC設計的技術層次;並帶動政府開始重視風險投資觀念,推動建立目前大陸所最缺乏的資金退出機制,規劃開放創業板,以利公司從資本市場中募集資金,健全創投機制。

梁天波分析目前大陸研發人才的缺點,指出「IC設計人才D(開發)較多,R(研究)較少。」

正因為大陸採取定向單項研究的方式,雖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最大的人才需求,但由於目前大陸學生缺乏晶片設計實作的經驗,再加上欠缺國際交流的機會,教學課程尚未能與國際接軌。海爾集成電路設計IC設計部經理李洪廠指出,「長期的模仿設計,以芯片為師,」導致研發人員欠缺跨系統整合能力,無法接觸到最先進的晶片設計,必須再加以訓練約一年以上的時間,影響朝向更先進的SOC(系統單晶片)發展的進度。

「大陸的人才目前只是深具潛力,但不是立刻可以用到,」徐濤指出。

比較兩岸的IC設計人才養成教育,徐濤表示,台灣的大學與企業的互動關係密切,學校學生有較多的機會參與實作,驗證IC設計產品的成效,學校所培養的人才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訓練成獨當一面的人才,而這一方面就是大陸目前所缺乏的。

為縮短IC設計人才培育的期程,滿足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需求,IEEE固態電路學會北京分會主席王志華表示,目前大陸政府規劃實施IC設計認證教育、成立IC設計學院等配套措施,發揮為產業需求訓練人才,藉以強化學校與廠商的互動關係。

徵人變成爭人

此外,人才「向錢看與挖角」也成為IC設計公司所面臨的另一個頭痛的問題。

英特爾與威盛之間的戰爭已經從晶片組產品延伸到大陸的高階人才爭奪戰。

「徵人變成爭人戰爭,」剛從北京回到台灣的威盛亞太區市場行銷總監鄭永健指出,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生或是碩士往往在校期間早就被外資企業所預定。

企業往往用高薪爭人,台商在這方面落居下風。海爾集成電路設計副總經理陽艷春分析,目前大陸的IC設計人才尚處於相對高水平待遇的追逐階段,而較少瞭解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夠與公司的待遇相對等,「求職者往往面試時,開出極高的待遇要求,外資打亂人力市場,」陽艷春感慨地表示。

以清華大學本科生為例,目前外資企業可提供約人民幣4000~8000元(約新台幣1萬6千~3萬2千元)薪資,而台資企業僅能提供人民幣3000~5000元(約新台幣1萬2千~2萬元)的待遇。

面對英特爾等外資企業以高薪吸引大陸高科技人才,包括台商在內的廠商必須提供其他的津貼以拉近雙方面的薪資距離,在待遇方面的拉鋸戰也形成企業經營的成本負擔。

因此,目前單以降低人事成本為考量,在大陸的IC設計人力市場中是行不通的。徐濤指出,過去台商赴大陸投資主要考量即是降低生產成本,但目前IC設計公司西進大陸就絕不能只考量低廉的研發人力,更重要的是貼近市場的脈動,透過當地的研發與行銷人才等資源,快速切進大陸龐大的IC市場。

加強與學校專案合作

此外,員工股票選擇權也開始為大陸的高科技人才所重視。隨著大陸政府積極規劃開放創業板,提供IC設計與軟體公司上市募集資金,陽艷春觀察到一個現象正在萌芽中,「員工股票選擇權」也迅速成為這一批中國科技新貴在選擇公司時的條件之一,大陸的IC設計人才逐漸意識到未實現利益的好處,也開始重視公司的發展前景與個人生涯規劃是否能夠契合。

除了提供優渥的待遇及福利以留住人才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員工可以揮灑的工作舞台,」陽艷春指出,未來IC設計公司必須能建構一個與員工共同成長的環境,建立共同的價值觀才能夠真正留住人才。

為了更有效率尋找合適的人才,國際大廠相繼加強與學校的研究專案合作,藉以在學校物色優秀的研發人才。

其中,威盛與大陸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共同成立實驗室,每年投入約75萬美元,提供研究、教學經費支援等方式,規劃朝向研發通訊產品IC設計方向發展。

威盛並配合校園活動,在大學生心中打響威盛的名號。威盛舉辦一系列的IC校園巡迴之旅與大型演唱會等活動,將威盛的「中國芯」及「只要有芯,就有希望」等中國人自製CPU的理念傳播到大學校園,訴之以中華民族主義,藉以打響威盛在中國的名號,吸引高素質人才投入研發的行列。

其中,威盛在5月中旬的清大IC校園之旅活動中,原本容納二百五十人的教室,卻擠進接近五百人的相關科系學生熱烈參與,甚至有擠不進去的同學在教室門口伸長脖子向內張望。徐濤表示,整個校園巡迴活動預計2001年將可望召募完成二百人的研發、行銷團隊。

政府推動、市場拉動

2001年適逢台灣引進積體電路技術二十五週年,同時間大陸也卯足全勁發展IC產業,並循著台灣發展IC產業的軌跡,直接仿製台灣的IC產業環境。

大陸發展IC產業的最大優勢在於龐大的市場需求——大陸擁有全球最大的家電市場、第二大的行動電話市場及成長最迅速的PC市場。廣大的內需市場吸引國際大廠垂涎,紛紛建立研發及營運中心,也帶動大陸自身IC設計產業與國際產業脈動接軌,加速新技術的引進與國際化的步調。

其中,中國最大的家電廠商海爾集團為提升競爭力,已於2000年6月spin off(分出)成立海爾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積極朝向資訊家電、整機開發與無線網路應用發展,「海爾希望能夠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帶動大陸IC設計發展,」陽艷春自信地指出,未來海爾更將參與制定網路家電的標準。

但在百家爭鳴的榮景背後其實蘊藏著些許的IC產業危機。楊旭分析,目前大陸在全力發展IC產業的時候,「只重視產量的提升,未有市場整體性的規劃,」由於每座八吋半導體晶圓廠造價動輒超過10億美元,大陸不能只是針對內需市場制定標準,未來的量產、技術及設備更新都會產生極大的問題。

「必須與全球接軌,制定開放性標準架構,才是中國半導體的未來,」楊旭指出,引進國外成功的IC產業發展經驗,並與國際大廠密切交流合作,才能真正帶動大陸的IC產業國際化。

大陸IC產業就在這股「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的急起直追趨勢下,一方面積極建設晶圓廠與材料供應廠,強化半導體製造能力;而另一方面透過政府提供的賦稅優惠條件,傾全力培植新興的IC設計產業,逐漸在全球IC設計產業界中形成方興未艾的新興半導體霸主,並步步拉進與台灣的優異IC設計能力的差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