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地方特色變成競爭力

劉蕙苓
user

劉蕙苓

2001-08-01

瀏覽數 18,950+

讓地方特色變成競爭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8月號雜誌 第182期遠見雜誌

Q:今年開始,從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推動各部會整合的文化觀光,為什麼有這樣一個想法?為何要在今年大力推動?

A:由幾個軸線來看,第一,以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規劃的角度分析,我們發現,這麼多年來真正落實到社區的參與、永續經營部分,出了些問題。

以民間的角色思考,會期望可以整合。譬如說,把文化觀光變成一個產業資源,讓地方有一個明確、具體的目標,創造就業機會,也產生附加價值,文建會認為,這的確是一個發展趨勢。

其次,以觀光的角度來看,周休二日實施後,大家發現,國人偏重國外旅遊,反而不太重視國內旅遊。

因為這幾點,我們一直在想,怎麼擴展觀光,把觀光變成一種學習、體驗,以便於推動觀光產業。

像農委會,加入WTO以後,該如何面對外國競爭?

農委會必須要有一個脫胎換骨的作法,特別是在推動休閒式農業、農村體驗式的部分,而這部分牽涉到跨部會的整合,剛好是我所負責的。

Q:你現在講到文化觀光和生態旅遊這兩個概念本身,你覺得是一體的兩面嗎?

A:一體的兩面。

Q:可不可以進一步說明?原訂2002年台灣要做生態旅遊年,未來的願景是什麼?

A:最重要就是讓大家能夠對這塊土地有信心,而且能永續經營。不管對社區改善、觀光產業,都是重要的。

以觀光來講,伴隨觀光而來的是很多垃圾、攤販、交通、環境的問題,大家不一定能接受。但是,透過生態旅遊和社區結合,鼓勵社區的人站起來,甚至社區的人來解說、當義工,這種建立在地方認同、地方產業機制,就能讓地方觀光永續經營。

Q:換句話說,現在談文化觀光或文化產業,基本上都是談地方特色、地方競爭力,以這個概念操作下去,到底能把台灣的地方競爭力提升到什麼程度?

A:我覺得要從比較大的方向來看,譬如說南投縣,南投縣基本上沒有工業,尤其九二一地震……,也不只是一個好山好水,但是這裡有一些特產,有日月潭、埔里,這些地方特色,可以讓它來發展,變成跟人家競爭的地方。

WTO以後,台灣面對的是國際的競爭,農業本身只是一個初級產業,要賣到好的價值,一定要靠包裝、靠文化、靠產品規劃。

一旦透過觀光把人引進來,農產品行銷就不必透過中間商剝削。

譬如說,我們在永安社區,種很多的梅花、梅樹……,這些農產品透過文化、社區的整合、營造,包括大家的體驗,價值就可以提升,無形中,也讓原本是初級的產品,可以到二級、三級,地方的特色出現。

透過這幾個例子可以發現,發展生態觀光旅遊、地方文化,不能只從文化角度來看,必須要多方向,必須有不同的整合,才有各種發展。

以前,只是政府花經費補助,但是走到觀光、產業,再走到新的就業機會,變成所謂正向行為,成為帶動文化,把地方帶動起來的力量。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個機制本身就是活化的,很多社區總體營造能成功,一定要走到這個地步,政府將來的輔導不在於一直把錢投入,而是更為活化地方對自己的認同。

由生態旅遊中學習

Q:既然是生態旅遊,很多東西都是跨部會去整合,你現在負責這樣的事情,是怎樣去操作?有沒有困難?

A:困難很多,我所擔心的是假借生態旅遊之名來破壞生態,我們希望透過民間力量參與,包括生態團體,賞鳥協會、賞鯨協會、地方文史工作團體,各種義工訓練,大家一起來做這個事情。

政府沒辦法完全把這個事情攬在一起做,必須跟民間一起來合作,

Q:政府部會跟部會之間因為業務不同,理念也會有差異,實際執行政策時,地方政府在執行作業上,是不是沒有你想像中容易?

A:我一直認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媒體的協助、和專家學者的提倡都很重要,但更重要是要讓觀光發展推廣小組到地方去聽見、看見他們。

譬如說,怎麼保存苗栗舊山線,規劃成一個生態旅遊的路線,還有七股黑面琵鷺、龜山島的整個規劃以及像是馬祖的岩石風貌、稀有鳥類保育……這些都是值得規劃、思考的點。

Q:今年我們看到觀光局每個月舉辦很多不同的慶典活動,媒體的造勢報導,讓觀光熱潮非常的熱,但另一個思考是,大家覺得帶動了很多商機之後,對於在地真正的文化,如你剛剛一直強調的「學習」,卻常常被商機所蓋過了。

也就是說,生態旅遊原來的目的應該是學習跟體驗,但如果說強勢行銷下去的結果是賺錢第一、體驗最後,這樣是不是會扼殺了在地文化的本質?

A:在這個守則當中,非常重要的是怎麼來規劃、延續以往文建會在地方所推動的社區工作,同時文建會和觀光局也必須整合。

基本上,商機是必須的,但要有文化內涵當基礎,不可能純粹投這筆錢下去創造這個商機,這樣會得不償失。

我們希望來整合,透過生態旅遊、社區總體營造以及觀光發展推廣小組,把這個整合在一塊。

Q:現在地方的基層準備好了嗎?

A:準備好了。我們應該給地方這個機會。我覺得現在是滿關鍵的時候,也牽涉到未來大家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未來子子孫孫怎麼永續經營。

讓更多地方人士來參與,讓大家在社區裡面找到一條路。

這不是政府給你目標,要你怎樣怎樣,大家都齊頭點頭,而是我們允許地方的參與,發揮它的主導性,政府只是扮演協助的角色。(劉蕙苓採訪、蔡淑如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