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技產業是一千六百米的接力賽

林婉蓉
user

林婉蓉

2001-08-01

瀏覽數 20,650+

生技產業是一千六百米的接力賽
 

本文出自 2001 / 8月號雜誌 第182期遠見雜誌

1996年我自美歸國,先擔任清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做完一任三年,他們來找我,要我做生技中心執行長。我來了,做了一年,我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挑戰性,既然我在台灣,一定要負起這個責任,不能不來。

從1996年回來後,我看到政府很努力、很有心,開的會很多很多,但是沒有感覺到政府哪一項行動很有魄力。我看到日本、新加坡、大陸有些政策,會讓我感覺到有魄力,要做馬上做。

直到這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SRB)會議,才讓我感到政府的魄力,就是政府要帶頭籌資新台幣1000億元做為推動知識經濟產業的基金,其中300到400億元花在生技上。1000億元中有30%由行政院開發基金提供。1000億元的運作方式是分成五十塊,由五十個創投運作。

台灣生技產業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新藥發展是不是我們要走的方向?很多人問這個問題,生技領域這麼廣,要往哪裡發展?是不是往基因體研究?還是生物晶片?我相信最後這些方向並不是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要投資生技產業的民間公司,對生技有相當瞭解後,決定他們的投資方向。

經過分析,我發現民間公司選擇的生技投資方向很廣泛,包括新藥開發、基因體研究、生物晶片、醫療器材、農業方面的生技。我覺得廣泛是好的,我不會強調台灣的生物科技一定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因為這些投資生技產業的公司會思考:哪個技術對他們而言,會有最大的回收。

台灣的生技人才本來就不多,政府再把一筆100億元的經費拿來發展基因體,將大家集中在一個方向上,這個策劃要很小心,容易造成失衡。我比較贊同由基層的科學人員決定他們要做什麼題目,大家達成共識,而非政府給他們一個題目。

而目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是,有產業經驗的生技人才很缺乏。我希望資金進來後,可以帶動產業界人才的吸取或回流。另一個瓶頸是,有創新性、專利權、具很大商業價值的技術很少。

生物技術產業的建設要靠整體社群的努力,社群中的成員分工應該很明確。在生技產業的發展中,要做創新的研發,技術要有創新性,才具備商業價值。然而台灣多年來的研究並沒有強調創新性,但是台灣要走生技產業與知識經濟,一定要走創新研發。

扮演學產間的橋梁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在創新研發與建立生技產業的過程,國際觀念非常重要,若不走國際路線,只關起門來搞,我覺得幾乎不可能。除了國際路線外,還要有很好的策略,建立很好的聯盟,選擇很好的技術開發。

扮演學產間的橋梁是我為生技中心建立的明確定位。生技產業的建設就好像一千六百米的接力賽,共有四棒。很清楚地,生技中心跑第二棒,產生創新發明的學界跑第一棒,可以配合生技中心專長的發明,我們就繼續往下發展,然後交由產業界(第三棒、第四棒)接棒。

為了扮演好學界技術移轉給業界過程中輔助的角色,生技中心在研發部和行政部之外增設產業策進處。產業策進處在2000年7月提出BioFronts計畫。

因為國內創新研發為時不久,台灣學界比起歐美來說,產生的技術不多。國內這麼多公司要轉投資生技產業,對新技術有很大需求,所以BioFronts為了滿足產業界的需求,必須更主動地在國際上尋找技術,因此我們在波士頓、倫敦、聖地牙哥、華盛頓特區、舊金山五地設立駐外代表處。生技中心有個評估團隊,對於技術可行性、專利好壞、產品競爭性、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等都進行分析。

生技中心代表台灣業界找尋具商業價值的創新技術,取得亞洲技術授權、技術合作或策略聯盟。目前已談妥兩個案子,分別為抗體工程與基因體治療,由生技中心與國外公司簽約,他們會將亞洲技術權授權給台灣,這兩部分都是新藥研發的重要領域,我們等於是在建立一些基礎建設。

有些人會問,BioFronts計畫開始已經一年,真正執行也有半年,為什麼只有兩個案子?技術合作或策略聯盟的談判,在歐美經常超過六個月,甚至超過一年,在日本的話,一年能談成就算很不錯了。一般公司在一年之內談成兩三個案子,算是非常出色,我希望今年可以談成四個案子,明年再談成四個案子。談判是相當複雜的工作,不過,BioFronts計畫訓練很多人才,以後會成為生技產業建設的領導人才。

此外,生技中心研發單位有兩百五十個左右的成員,扮演「技術扶育」的角色。技術扶育與育成中心並不相同,一般「育成」的觀念包含提供空間、儀器、實驗設施與行政資源的服務,我們的技術扶育超越育成的概念,是研發伙伴,我們不只提供空間,還提供研發人員,我們將技術往下發展,發展得更成熟後,才移轉給產業界。

台灣生技產業需要十到十五年的發展與規劃,才能看到一個規模。在SRB會議中,我曾提出台灣生技產業的一個願景:讓台灣成為國際生技社群研發和產品商業化中重要的一環。(林婉蓉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