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京都不為人知的歷史巡禮!織田信長的臨終之地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11-22

瀏覽數 27,300+

京都,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京都,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本能寺之變,日本戰國史上最大的事件。在這場事變中失去生命的,是人們熟知的歷史人物織田信長。

信長生於尾張國(愛知縣),永祿3年(西元1560年),在桶狹間之役中攻破今川義元,聲勢崛起,攻克諸大名,於元龜4年(西元1573年)將室町幕府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驅離京都,室町幕府就此滅亡。之後,信長在近江國(滋賀縣)築起安土城,準備統一全國。一方面破壞社寺等中世的權威,一方面為發展經濟而廣設樂市、樂座,果敢進行各項革新事業。然而,最後卻在明智光秀的突襲之下死於京都本能寺。

繼承自齋藤道三的秘佛

京都不為人知的歷史巡禮!織田信長的臨終之地_img_1圖/沒想到這座小小的藥師院裡竟有與信長淵源深厚的佛像。時報出版提供

在二条釜座這裡有一個叫藥師院的小寺院,其中供奉的本尊據稱是平安時代天台宗祖最澄所雕刻的藥師如來像。這尊藥師如來像從戰國武將齋藤道三手中讓與女婿織田信長,之後於信長來到京都之際供入藥師院祭祀。

貞應二年(西元1230年)疫病流行,這位藥師如來出現在住持夢中,告知「一切病苦,只要來我面前,諸病盡除,來也來也」,如此治癒了人們的疾病。此後,這裡就被稱為「來也藥師」,附近的二条通也因此開設了許多藥房,生意興隆。由於曾有這段典故,現在的二条通上仍留有不少藥品批發商。

來也藥師平常做為秘佛小心翼翼地受到保管與祭祀,只在每年10月8日的御開帳當天,開放一般人參拜。我曾於當日前往參拜,試圖一睹本尊風采,可惜那是一尊只有幾公分高的小佛像,幾乎看不清楚,即使開放參拜,秘佛依然是秘佛。

歷史上有好幾處二条城?

京都不為人知的歷史巡禮!織田信長的臨終之地_img_2圖/舊二条城跡的石碑。時報出版提供

京都御所西邊,室町下立賣十字路口西南方位,有一塊刻著「舊二条城跡」的石碑。說到二条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德川將軍家建立的二条城,其實不然。

室町時代,從初代將軍足利尊氏到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所居宅邸,皆位於二条通上,所以足利將軍家的宅邸也被稱為二条城,即使在將軍宅邸搬離二条通後,仍沿用了二条城的稱呼。現在,豎有舊二条城跡石碑的地方,是永祿11年(西元1568年),侍奉室町幕府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的織田信長上洛時,為義昭建立的居城。

過去,地下鐵烏丸線施工時,在鄰接室町下立賣的烏丸下立賣地底發現了約150個舊二条城的牆石、石佛及建築的柱礎石等。

信長奉獻的黃金排雨管

織田信長破壞了許多象徵中世權威的寺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燒比叡山。

全盛時期延曆寺在比叡山上擁有多達三千座建築,勢力龐大。然而,以藏匿戰國大名淺井、朝倉二軍之事為導火線,元龜二年(西元1571年),信長下令以火攻方式討伐全山,比叡山上的堂塔伽藍乎被燒成灰燼。

但是另一方面,從某些軼事又可看出織田信長對神佛的深厚信仰。

天正7年(西元1579年)12月,信長與隨從一行人遇雨停留在大山崎的寶積寺。此時,信長聽聞面川而建的石清水八幡宮木製排雨管老朽,不堪使用,於是命人修理,並替換上黃金製的排雨管。當時的黃金排雨管保留至今,長約21.7公尺,寬約54公分,深約21公分,體積頗大。據說信長的考量是,日後若神社有再次修復的必要,可以變賣黃金排雨管換取資金,用來充作修復費用。

信長臨終之地,本能寺舊址

京都不為人知的歷史巡禮!織田信長的臨終之地_img_3圖/立於舊本能寺的石碑時報出版提供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的織田信長,生命的盡頭在天正十年(西元1582年)6月2日凌晨。為了支援正在中國地方與毛利軍對峙的家臣羽柴秀吉,信長親自率軍出征,駐紮本能寺時,遭到同為家臣的明智光秀襲擊。信長在大火燃燒的本能寺中自盡,統一天下的大夢就此破碎。

現在,本能寺位於京都市役所南邊不遠處,原本的本能寺所在之處位在現在的小川通蛸藥師,地名為「元本能寺」。直到今日,那一帶在興建大樓挖掘地面之際,還能挖出本能寺之變時燒毀的屋瓦。觀察瓦上寫的本能寺文字,會發現「能」字的「匕」改寫成「去」。這是因為曾遭遇五次火災的本能寺為了祛「火」(註:日語中匕與火讀音相同),於是將「匕」改成「去」(有「火去」之意)。現今的本能寺屋瓦也沿用了當時的寫法,將能字中的「匕」寫成「去」。

燒毀的本能寺,之後於天正17年(西元1589年)時,由成為天下人的豐臣秀吉下令重建於今日所在之處寺町御池。寺境內設有信長之墓,吸引許多人前往參拜。

信長納骨之墓在何方?

京都不為人知的歷史巡禮!織田信長的臨終之地_img_4圖/立於阿彌陀寺門前,刻有「織田信長公本廟」的石碑。時報出版提供

傳說中織田信長之墓的所在地,光是京都町內就有好幾處。除了本能寺,大德寺的塔頭總見院也是其中之一。本能寺之變後,由信長的兒子、也是秀吉養子的羽柴秀勝擔任喪主,在大德寺舉行了盛大的葬儀。之後,秀吉更趕在信長週年忌日前興建了做為大德寺塔頭的建築,就是現在的總見院。

此外,京都御所北方,沿寺町通而建的阿彌陀寺也有信長之墓。阿彌陀寺的開山住持,便是與織田家關係匪淺的清玉上人。

據說清玉上人察覺異狀趕往本能寺時已經太遲,只能受侍奉信長的武士們託付帶回遺體。之後,他更向明智光秀提出欲在阿彌陀寺為本能寺死者超渡的要求,祭奠了百多名死者。阿彌陀寺後來在秀吉的「寺町造成」中縮小寺域規模,並遷移至現址。

大正6年(西元1917年),為了追贈信長正一位之儀式所需,宮內廳著手調查,認為阿彌陀寺中的墓地為正式的信長之墓,據說也有敕使來訪。

附帶一提,大德寺南邊,坐鎮船岡山的建勳神社,是一間奉信長為神明祭祀的神社。此神社創建於明治二年(西元1869年),為紀念信長的豐功偉業,由明治天皇賜予建勳神號,後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遷至位於船岡山腹地的現址山頂。

Access:(藥師院)搭乘地下鐵烏丸線至丸太町站,從6號出口徒步約8分鐘。

京都不為人知的歷史巡禮!織田信長的臨終之地_img_5本文節錄自:《京都癮:神話傳說、史蹟巡禮、祭典盛事,盡覽古都教人流連的祕密》一書,若村亮著,邱香凝譯,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