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將軍情事

嚴定暹
user

嚴定暹

2001-06-01

瀏覽數 16,050+

將軍情事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1998年3月23日,世界EQ理論的創始者,美國學者高曼博士應邀在台北世貿中心演講,門票一張為新台幣1萬2千元,這場演講聽眾爆滿。高曼博士實在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佼佼者,他在高額演講費到手之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了一段話:到台灣來講EQ真有點尷尬。為什麼呢?因為高曼博士有關EQ的理論,大都來自於中國古老的經典。他建議:要加強EQ的能力應多讀《老子》《莊子》。

筆者猜高曼博士大概沒有讀《孫子兵法》,因為《孫子兵法》最看重情緒管理——將《孫子兵法》與「情緒管理」掛勾,會不會太扯?

中國第一策略家、第一兵法家,公認是漢代開國三傑之首的張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推崇張良的過人之處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記載張良生平事蹟的《史記》「留侯世家」中有一段張良學習兵法的因緣。

張良年輕時,國家被秦始皇消滅,他傾家蕩產雇用一個大力士,欲在博浪沙椎殺秦始皇,卻誤中秦始皇的副車,結果不但刺殺秦始皇不成,張良倒因此而成了通緝犯,他只好改名換姓隱居於一個小鄉村之中。

有一天,他在村子中閒逛,經過一座橋的時候,有一位穿著粗布衣服的老人坐在橋上,看到張良來,就將自己腳上的鞋子踢到橋下,然後指著張良說,「少年人,幫我將鞋子撿上來。」

面對這老人無理的指使,張良非常生氣,想揍這個老人,但轉念一想,不跟老人家計較,就下去把鞋子撿上來。豈知這老人得寸進尺,蹺起腳來,又命令張良,「幫我穿上。」

張良真是怒不可遏,想要揮拳教訓這個老頭子,再想想,既然已經將鞋子撿回來了,就幫他穿上好了。張良跪在地上替老人家穿好鞋子之後,這老人大笑而去,走了約一里路,又折回來,對目瞪口呆站在那兒的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後,天亮時分,到這橋上來,我會送你一本書。」

五天以後,張良依約前往,老人已坐在橋上,看到張良,大發脾氣說,「年輕人跟老頭子約會還會遲到,五天以後再來。」

五天以後,張良天不亮就趕到橋上,看到老人又已坐在橋上,又大發脾氣說,「五天以後再來。」

又過五天後,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過一會兒,老人來了,看到張良很高興,就說,「孺子可教。」然後拿出一本書,對張良說,「讀此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這本書就是《太公兵法》。

這一則見諸正史的記載,讓人看到這位老先生在傳授張良兵書之前,先磨他性情。為什麼?一個人即使才氣大、學問高,如果只會逞意氣,絕對成不了大器、做不成大事。更何況帶兵作戰,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管理,又怎能管理千軍萬馬?又如何因應詭譎萬變的戰場情勢而不致心如怒海狂濤?

《孫子兵法》哲學思考、策略規劃的前題是自我情緒管理。有一段廣告詞「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即道出了《孫子兵法》的精義。

二、為敵之司命

《孫子兵法》中揭示了一招速戰速決,一招就令敵人斃命的絕招——「先奪其所愛,則聽矣。」(九地篇)。掌控了敵人的「最愛」,敵人自然俯首聽命。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漢六年(西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將功臣二十多人封為侯爵以後,剩下來未得封爵的功臣,「日夜爭功不決」。

劉邦在洛陽南宮向外眺望,常常看見諸將三三兩兩,竊竊私議,就問張良,「諸將議論何事?」張良說,「正欲謀反。」

劉邦大吃一驚,急忙追問,「天下剛剛安定,怎麼又要謀反?」張良回答道,「陛下以一介平民而今貴為天子,只是,到現在為止,論功行賞所封贈的都是親戚、親信這些與陛下關係深厚之人;而所誅罰的人則是以往曾經結怨之人。現在這些人衡量目前情勢,認為自己恐怕不僅不能受封,反而很可能因為以往的過錯而被殺,所以才相聚謀反。」

劉邦一聽,深感事態嚴重,就問,「那怎麼辦?」張良微微一笑,反問道,「這些人之中有沒有一個大家都知道你最痛恨的人?」

劉邦說,「雍齒與我有舊怨,而且曾經背叛我投降魏,並幾次當眾讓我沒面子。我早想殺他,只因他的功勞確實很多,所以到現在還不忍心下手。」

張良說,「陛下可儘速先封雍齒,這樣大家就會感到安心。」

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先封雍齒為什方侯,然後又敦促丞相、御史快快計功,封賞諸將。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說,「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沒什麼好憂慮了。」

張良運用劉邦心靈深處的恐懼——恐懼群臣謀反,輕易糾正了劉邦用人唯親,屢次以個人愛、憎行誅賞的偏差行為;並未雨綢繆,使剛剛底定的天下不至再有戰爭,不愧為人中之傑。

唐中宗時,姚崇與張說同時擔任丞相,但兩人之間怨恨很深。姚崇病危時,告誡幾個兒子說,「張丞相同我不和。他這個人一向奢侈,尤其喜好精緻的服飾玩物。我死了之後,他一定會來弔喪。你們將我所有的服飾玩物、寶帶玉器都陳列出來,擺在帳前。張丞相如果不看它們,那你們就休想免除一死;假如他看這些東西,你們便挑選好的送給他,依照慣例請他為我寫一篇神道碑。拿到他寫好的碑文,必須馬上抄錄下來,先磨好石碑等候,把抄來的碑文立即刻上,然後再將碑文送給皇上過目。張丞相考慮事情常常比我遲,幾天之後,他必定後悔。倘若他要收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送皇上看過了,並且帶他去看刻好的石碑。」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前來弔喪,對姚家陳列的服飾玩物看了很多遍,姚崇的兒子完全按照父親囑咐的話挑最好的送給張說。等到碑文寫出來,對姚崇生平事跡的敘述寫得很完備詳細,當時人們稱為傑作。幾天之後,張說果然派人來索取原稿,說是言辭不夠周密,想要刪改一下。姚崇的兒子帶著來人去看刻好的石碑,同時告訴來人已經把碑文呈給皇上過目了。

張說得知這件事後,非常悔恨,搥胸怨歎,「死姚崇能算計活張說,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姚崇之長於免禍,並蔭及子孫,使自己往生後張說不得陷害、算計自己的子孫,只不過是掌握了張說「貪婪」的性向、嗜好以及「慢半拍」的生命基調。

《孫子兵法》說:「將軍可奪心」(軍爭篇),掌控了將軍之心,將軍所統帥的千軍萬馬當然也盡在掌控之中。《孫子兵法》之所以為寶典,即在於這本書是將軍「進攻、退守」的寶鑑。進攻敵人必須了然敵人之「所愛」。只是,既知敵人之「所愛」常常成為我掌控敵人的殺手間,自己就須修持「平常心」,不應有強烈的愛、惡,以免個人的嗜欲成為自己的罩門。

三、寧靜致遠

中國人文文化的基本思維認為人是感情的動物,人的思維、處事常受感情的牽引。因此,如何引導感情循正軌而行是人文文化的重點思考。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極為注重知識分子對感情的涵養操練,稱為「情操」。儒家思想的情操教育以《大學》中的「八目」為綱領,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孫子兵法》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始計篇)——戰爭切切攸關一國之生死存亡,因此統率千軍萬馬的將軍對自我情感、心念的操持是何等重要。所以,《孫子兵法》強調「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九地篇)——靜水可以觀照萬物而纖毫畢現,寧靜的、不受私情、私欲干擾的心才可產生全盤觀照事物的智慧,才能有幽深致遠的策略規劃。諸葛武侯是深深參透「兵法」中的將軍事、將軍情,才會寫下「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作者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