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做好人怎麼就不正常了?」太過友善是偽裝,太過無私是病態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10-18

瀏覽數 21,65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善良、樂於助人,是人類的傳統美德,對人和善、樂於助人的人,總是給人溫暖的感覺,總是被人喜歡。所以,我們在探討「討好型人格」的特點時談到,老好人們個個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友善」、「無私」是他們的醒目標籤,就有很多人困惑,這是多好的美德啊,有什麼不對嗎?就連老好人們自己也意識不到,友善助人有什麼錯。

我曾遇到這樣一位老好人,他不無委屈地說:「我做什麼事情都本著為別人著想的原則,對朋友有求必應,對家人全心付出,就算陌生人求助,我也會不遺餘力去幫他。儘管我能力有限,也沒什麼錢,但哪怕我吃不上飯,累得吐血,我也得把別人的事做好了。不為別的,只為大家說我一個『好』字。可有人說,我不正常,我做好人怎麼就不正常了呢?」

經過深入溝通,我瞭解到這位老好人的友善、無私,不可避免地落入「討好型人格」的偏執錯誤中。其友善、無私的「非正常」表現在兩點:

1.初衷、目的有違傳統意義上的善良和無私

傳統意義上的「善良」是發自內心的,毫無被迫、利他思想的一種付出。舉個例子,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要過十字路口,我們趕緊走過去攙扶著老人,把他安全送到馬路對面。我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完全是聽從內心的呼喚,沒有什麼畏懼、擔憂,沒有掙扎、自我說服,更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純粹只是為了幫助老人,只是為了與人方便。

而同樣還是這件事,老好人也扶著老人過馬路了,過程、結果都無異。但老好人做這件事的出發點、思維理念是這樣的:我若不扶老人,別人會說我不善良,不樂於助人;我扶了老人,老人會說我是好人,別人也會給予我肯定和讚揚。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現實生活裡,老好人的「善良」、「無私」無不帶著各種「目的」:害怕別人不高興,不敢說出拒絕的話,而有求必應;害怕別人說自己無能,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為別人做事;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藏起自己的鋒芒,處處迎合、討好,始終一副和善、好脾氣的樣子; 為了得到回報,我今天幫了你,你明天也會幫我;為了得到肯定和表揚,從而借此增強內心的存在感、個人價值感;為了「好人」的形象不崩塌,無私幫助所有人……

因為帶有種種目的,出於種種畏懼,在與人為善、無私助人的過程中,老好人心裡往往不平和、不愉悅,反而內心常常充斥著痛苦、無奈、焦慮、空虛等諸多負面情緒,而且還不時陷入本已身心疲憊,卻不能說服自己停下來的內耗中。

所以,確切地講,老好人秉承的「善良」、「無私」並不是真的發自內心,而是偽裝的,非正常人理解的那種傳統的美德。它是老好人們用來取悅、討好他人的工具,是掩藏自己空虛、脆弱內心的面具。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2.「友善」和「無私」太過極端,是種病態

開頭提到的那個老好人,他說自己能力有限,也沒什麼錢,但只要是別人找他幫忙,就算再苦也要做好。比如,朋友買車找他借錢,他當時也正在規劃買房,「無私」的他把錢借給朋友,自己去找人辦利息很高的民間借貸;兄弟的小三懷孕,以孩子威脅利誘對方離婚。兄弟自己沒有擔當躲起來,卻請他出面幫自己平事。這老好人義無反顧接這替人擦屁股的活,去做小三的工作,陪小三去醫院做流產,結果被人誤會他是那個不負責任的男人,給他一頓暴揍,老婆也差點跟他離婚;同事這個月的銷售業績沒有完成,他把自己的客戶讓給人家……總之,像蠟燭一樣,恨不得兩頭都點亮,給別人送去光明。如此「友善」、「無私」的結果就是,他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越來越迷失自我,越來越臨近崩潰的邊緣。

一個人首先要愛自己,才能很好地愛別人。無私到「無我」的人,要不是聖人,視天下人疾苦為自己的苦難;要不就是人格有些缺陷,心理有些病態的老好人。「無私」和「討好」只一小步之遙,過了,便成人格障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是專門來定義這種類型的老好人的,那就是「看管人性格紊亂症」*。

一直拿著「善良」、「無私」來為自己「討好心理」做註解的老好人,不妨問問自己,在回應別人的需求,去為他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違背內心的意願?是不是有很多畏懼、顧慮、擔心?有沒有為了利他而傷害自己、忽略自己,甚至犧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行善?如果回答是「是」、「有」,那麼從現在起,放下這錯誤的想法,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把自己從「友善」、「無私」的旋渦中解救出來吧!

善良不等於毫無原則地對所有人和善,不等於無底線地軟弱、妥協、退讓;無私不等於一味地犧牲自我,壓榨消耗自己的能量。我們不是太陽,也不是聖人,我們的善良應有邊界,我們的付出要有所節制。先好好愛自己,再理智、智慧地去愛別人。


「做好人怎麼就不正常了?」太過友善是偽裝,太過無私是病態_img_1本文節錄自:《為什麼我們總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一書,黃志堅著,方舟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