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校院開學在即,不少大一生考機車駕照作為滿18歲的成年禮。但年輕人道路經驗不足,不少網路鄉民戲稱新手駕駛出車禍的財產損失、醫藥費是「繳學費」,但根據政府近10年數據顯示,台灣每年有逾百位大學生,是以自己的性命來繳學費。
根據教育部校安中心統計,98年至107年,平均每年有161位大學生死於交通事故,且逾9成肇因騎機車擦撞或自撞。以去年為例,137位死者中,有128人死於機車擦撞或自撞事故,相當於每周2.5人因機車喪命;至於車禍受傷人數則高達2255人。
而今年截至8月,已有86位大學生死於交通事故,本月初在新北瑞芳區,又發生二名男大生騎機車,在台二線與賓士車對撞,一人傷重不治,一人命危昏迷。
事實上,不少大學早在10年前就曾祭出管制或宣導措施,像是交大、陽明、佛光等校目前皆禁發機車證給大一新生。佛光校長楊朝祥說,主因是18歲的大學生有「三新」:機車新、駕照新、學校新,道路經驗不足、加上人生「路」不熟,是車禍高危險群。
但不少大學生反應,六都以外縣市的缺乏大眾運輸工具,「沒機車等於沒有腳」。交大學生會長呂家興就舉例,該校直達市區的公車僅二路,且1至2小時才有一班車,不少人升大學後,必須添購機車以便日常生活。
公部門方面,教育部要求各大學落實交通安全教育,例如在大一始業式彙整校園周邊車禍「熱點」,如文化大學鄰近的仰德大道等;也鼓勵學生主動通報危險路段,避免新生因人生「路」不熟而釀憾事。
交通部則從104年起推動「公車進校園」計畫,改善學校聯外公共運輸環境;106年在花蓮東華、宜蘭佛光、高雄科技大學試辦「智慧機車」,安裝主動式發報裝置,降低路口、過彎處事故率,但目前皆未擴及至全台校園,大學生死傷數字改善幅度有限,成為少子化台灣的另類國安危機。
教育部學務司科長陳宗志說,死亡數據每年都令他聞之心碎,「孩子養這麼大了,結果一場事故、5秒鐘後,人就走了」,成為少子化台灣的另類國安危機。教育部盼徹底終結憾事,以「死亡人數降至100人以下」為目標,「至少減少30多個家庭破碎」。
本文轉載自2019.9.9「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