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臨大地,萬物欣欣向榮,但對日益增多的過敏體質者來說可能苦不堪言。
台灣地區過敏患者二十年來至少增加五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指出,台灣過敏體質調查發現,每五人就有一人過敏,而且過敏會遺傳,使得小孩過敏的人數加速成長。父母若皆無過敏體質,小孩過敏的機率是五分之一;父母其中之一有過敏體質,小孩過敏的機率增為三分之一;父母都過敏,孩子則有二分之一的機率成為過敏兒。「過敏屬於高遺傳性,」張棋楨總結。
生活的變化是過敏體質者驟增之因,過度的文明帶來了過敏。現代人活動空間狹小,死角增加、空氣污濁,成為各種過敏原的溫床。飲食習慣西化,零食、精緻甜點氾濫,防腐劑、色素及香料幾與食物共生,形成引發過敏體質的誘因。進入春天,過敏患者應加強日常保健,遠離過敏原。
氣候不定過敏頻頻
過敏體質者接觸外來物質,因免疫反應調控系統異常,產生不尋常反應,對身體造成傷害,稱為「過敏」。
季節變化最易引發過敏。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陳建平表示,由中醫立場來看,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氣血與人體五臟六腑有關,季節交替時人體易受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熱),可能造成五臟六腑運行功能失調,引發各類過敏疾病,陳建平舉例,「春天氣候很不穩定,今天像夏天,明天像冬天,過敏體質的人身體和神經很敏感不易調適。」
由冬入春,濕度增減也會影響過敏發生。從動物實驗可知,將老鼠放在潮濕的地方,其呼吸道較敏感,「濕度影響呼吸道的構造,」張棋楨說。
過敏體質者接觸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易產生種種過敏疾病,季節交替時以呼吸系統與皮膚過敏為主。過敏與感冒的症狀不同,感冒會疲倦、喉嚨紅腫及疼痛、發熱發燒,一般約七至十天結束,倘若持續一個月,時好時壞,可能是過敏。陳建平指出,呼吸系統過敏的症狀是胸悶、打噴嚏、流鼻水、鼻塞與沒有顏色的清鼻涕,喉嚨方面會感到口乾舌燥,咳嗽無痰。
季節交替亦好發異位性皮膚炎,尤以青春期前具過敏體質的兒童為主。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且反覆持續發作,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雅菁提醒,清明節開始,逐漸進入梅雨季節,濕度高,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有特殊好發位置,一歲以前,常發於伸測,即臉頰、手肘與膝蓋,一歲之後,則多發於屈側,如脖、手肘彎、膝蓋後與臀部。
尋找過敏原為第一要務
治療過敏的第一步是尋找過敏原,避免接觸過敏原就能避免過敏的發生。張棋楨歸納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包含塵滿、花粉與黴菌。塵滿是灰塵與一種肉眼難以看見的節肢動物,稱為「滿」,多半於地毯和被單床褥中發現,是引發過敏性氣喘和鼻炎的主凶。
張棋楨全家到陽明山賞花,張太太受花粉影響,卻產生眼睛癢、鼻子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等過敏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花粉熱」。花粉季通常自三月起,一直延續到十月,台灣地區易致敏的植物以狗牙根、羊蹄、刺莧、油加利及木麻黃最常見。
台灣地處亞熱帶,適合黴菌滋生繁殖。根據國外研究,過敏體質者對黴菌過敏的比率高達90%,國內推估10%。黴菌是空氣中的過敏原,當鼻子吸入時可能造成呼吸道的過敏症狀,因此環境應維持乾燥與通風,杜絕黴菌生長。
過敏可以抗組織胺藥物與減敏療法治療,在傳統醫學方面,陳建平建議以藥膳增強免疫力。不過預防勝於治療,瞭解並避免過敏原才是根本之道,張棋楨比喻,「認識你的敵人是誰,才能對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