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要充分利用矽谷優勢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01-04-01

瀏覽數 17,500+

台灣要充分利用矽谷優勢
 

本文出自 2001 / 4月號雜誌 第178期遠見雜誌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隨著美國經濟陷入不景氣,全球投資者也都趨向悲觀的保守態度。掌握全球經濟命脈的美國矽谷聚集了相當多的華人精英,這群人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面對新世紀的挑戰,他們是如何看矽谷、如何看台灣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呢?而台灣正面對經濟發展的瓶頸,他們又給了台灣哪些建議呢?

《遠見》雜誌於2001年一月二十六日至二月九日在美國加州矽谷當地針對美國矽谷華人精英進行調查,目的為瞭解華人在矽谷發展狀況,並提供台灣面對新科技革新與全球化經濟發展的建議。

本次調查共發出兩百三十份問卷,有效回收一百二十六份,回收率為54.78%。調查對象之選擇採隨機抽樣訪問,以問卷填答的方式進行。受訪對象為在矽谷發展之華人精英,包括企業之中、高階主管以上職位者,以及教授或是企業顧問;任職公司的類別則包含網際網路、半導體、光電通訊與生物科技。

從華人在矽谷發展的優勢與限制來看,專業能力仍舊是華人在矽谷發展的最大優勢;語言能力不足,則是華人最大的發展障礙。

有81%的受訪者認為,專業能力是華人在矽谷發展的最主要優勢,相對卻有6.3%的受訪者不認同華人的專業表現,認為專業能力不足是華人未來在矽谷發展的一項限制。此外,也有高達33.3%的受訪者認為,努力的精神也是華人在矽谷發展的優勢之一(見表一、表二)。

有65.1%的受訪者認為語言能力是華人在矽谷發展的最大限制,高於16.7%的種族問題,位居榜首。(見表二)

矽谷相當有名的創投家陳勁初表示,他對矽谷印象最深刻的是「對錯誤、對種族、對歧見的容忍度特別高。」而矽谷第一代的大陸華人創業家,Viador執行長王犀則表示,語言溝通上的障礙,才是華人初到矽谷發展的最大考驗;智?創投總裁莊人川則認為,因為語言上的溝通障礙,亞裔的創業者在面對美國當地的VC(創投)時,較不容易表達完整的想法,是最大的致命傷。

未來最熱門產業——光電

至於矽谷未來幾年的產業發展,有73.8%的矽谷華人精英受訪者認為,光電科技是矽谷目前最熱門的產業,其餘熱門的產業分別是21.4%的半導體產業與10.3%的生物科技產業,以及5.6%的軟體產業。而網路產業似乎受到去年達康(dotcom)公司倒閉風影響,相對地不再受到矚目。(見表三)

光電科技受到網際網路發展與通訊市場需求日增的影響,近一、兩年來成為矽谷最熱門的產業,只要是與光電沾上邊的公司,都會得到投資者的注意。Acorn Campus創辦人之一林富元表示,「這是一個正在開始發展的科技,每天都有新的技術跑出來。」

光纖與通訊網路的結合,配合全球通訊網路市場需求的快速膨脹,帶來了莫大的商機,「不管是系統供應商、通路商或是服務商,每個層面都需要新的技術與新的元件,而每個新的元件都是一個新的商機,」林富元補充說。

從矽谷的科技人才需求產生變化,就可以看出光電科技市場的蓬勃發展。有約四成五的受訪者認為,網際網路與半導體相關產業是矽谷最豐富的人才資源(見一四九頁表四),這與過去半導體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以及網際網路過去幾年的蓬勃有關。

另一方面,有近三成五的受訪者認為,光電人才是矽谷目前最缺乏的人才資源;與24.6%的生物科技產業、20.6%的通訊相關產業和10.3%的半導體業相較,明顯看出光電產業目前在矽谷炙手可熱的程度。(見表五)

目前矽谷的光纖人才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工程師。來自台灣的矽谷華人光纖教父龔行憲指出,由於中國大陸過去幾年發展國防科技的結果,培養出很多相當優秀的光電科技人才;中國開放留學生出國後,很多人被吸引到商品化技術集中的矽谷。因此目前在矽谷中國大陸光電工程師相當受歡迎,人數也不斷增加。

台灣與大陸的勢力消長

光纖市場興起,加上台灣留學生人數愈來愈少,使得台灣華人在矽谷的優勢被中國大陸華人取代,成為矽谷華人圈中一項心照不宣的事實。

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台灣留學生人數近年有減少的現象(見表六);而更有將近九成的人認為,近年來到矽谷發展的大陸人才逐漸增加(見表七);另外,有三成五的受訪者認為,矽谷的台灣人才回流台灣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見表八)。

兩岸的經濟發展走入不同的階段是人數消長的重要原因。陳勁初指出,台灣的留學生在矽谷已經深耕了二、三十年,當年離鄉背井到美國打拚的人在1980年代末期及1990年代初期逐漸回到台灣帶動新一波的經濟成長,科學園區的成功讓很多理工科系的學生不再願意出國留學。

「國內的環境漸漸好了,來這邊發展的人自然而然會變少,」陳勁初進一步提出,「以後回台灣的人數會漸漸降低,因為已經沒有多少人在這裡了。」

台灣近年的科技發展和經濟成長與矽谷華人息息相關,這樣的經驗在不久的將來會在中國大陸重現。有73%的受訪者表示,中國大陸人才回到中國大陸將會蔚為風潮(見表九);而有六成六左右的受訪者認為,約三到五年之後,矽谷的大陸人才將會回流大陸(見表十)。

莊人川說,「大陸正在加速濃縮台灣經驗。」

中國大陸創業家與留學生在矽谷當地組成的華源協會會長,也是大陸創業家陳宏也認為,矽谷大陸人才回中國大陸帶動經濟發展是遲早的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中國內部政府的積極配合與國際經濟情勢,促使矽谷的大陸人才回流大陸速度加快。中國政府目前正積極發展經濟,一切政策指標皆以策動經濟發展為前提,從中國總理朱鎔基在十五全會中針對經濟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畫中提出的報告可以看出,繼續維持高經濟成長率顯然是首要目標。在全世界投資者的注目之下,中國大陸市場的前景可觀;同時,再配合矽谷目前需要大量中國人才,在中國政府「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政策總方針之下,大陸如何加速濃縮台灣經驗不言可喻。

面對這樣的威脅,矽谷的華人又是怎麼看台灣的技術水平呢?

近七成認為台灣光電落後矽谷四年

雖然光電科技是矽谷目前最熱門的產業,然而卻有近七成的矽谷華人精英受訪者認為,台灣的光電科技較矽谷落後,平均落後年數約四年(見表十一);同時,有近五成的受訪者認為,台灣的ASIC design(特殊應用積體電路)科技,落後矽谷平均約2.7年左右(見表十二)。另一方面,卻有高達四成三的受訪者覺得台灣的記憶體設計並沒有落後矽谷的科技(見表十三)。

工業技術研究院IC產業應用部副工程師郭秋鈴表示,台灣從1990年初就已經開始在記憶體設計的領域深耕,例如矽成、鈺創、台晶、晶豪等近十家左右的廠商都有十年的經驗;同時,矽谷做記憶體的公司本來就少,加上做快閃記憶體(flash)的多為華人開創的公司,因此,在這個領域台灣其實並不遜色。

不同於記憶體,在IC設計的部分,台灣則是另一種光景。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電子資訊研究組IC產業研究經理王興毅說,無論是最尖端的技術或最新的產品都在矽谷,要吸引好的設計人才,都不能避免去矽谷設公司,因此台灣技術落後矽谷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矽谷當地的創業家對台灣的IC設計仍有許多期許。Holtak副總經理連文德說,「台灣要走自己的路,找自己的市場,引進自己需要的技術,不一定要follow矽谷追求的市場。」

Palm Micro創辦人兼執行長王繼行更進一步指出,一直留在同一個領域,成長會趨緩;台灣需要找到新的技術和方向,「要找一塊沒有樹的地方種,才有生存空間;就像是地下有水分,樹才能吸取養分,自然生長。」

雖然台灣目前在光電產業方面幾乎沒有立足的地位,但也許是一塊可以播種的地方。龔行憲表示,台灣的基礎工程設備與工程師素質都相當良好,應該要找一個特別的技術,定位清楚之後,生根發展,「要超越美國不是不可能,」龔行憲認為,工研院其實很適合做這樣的工作。

除了內部的技術生根之外,台灣也必須跟矽谷繼續進一步的合作。

兩岸、三地合作

在中國大陸市場興起與台灣技術面臨瓶頸的情形下,兩岸(台灣、中國大陸)、三地(台灣、中國大陸、矽谷)的合作管道需要更加暢通。

對於台灣高科技業如何走下去的問題,有四成五的受訪者認為,充分利用美國的資金與管理等優勢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另有二成八的人表示,自由引進大陸人才到台灣亦是當務之急,而解決環境、水電問題也有二成三的人支持;此外,一成的人認為,政府應該讓上市機制更有效率。(見一五四頁表十四)

除了學習美國的管理經驗之外,莊人川認為,引進大陸人才是台灣生存的機會,政府的防堵態度等於斷了台灣的生機,「這樣的情況就像是自己建了一個防堵的牆在那裡,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跳過這堵牆,到其他地方去找機會。」

此外,有關台灣的科技產業要如何跟矽谷合作的問題方面,則有近七成的人表示要快速交流技術;另外,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與矽谷的管理文化交流、分工合作是相當重要的。(見一五四頁表十五)

矽谷將成為科技資訊中心

今年美國經濟景氣熱度減退,矽谷的華人精英對於2001年的矽谷與美國經濟景氣不表樂觀。有八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去年從五千點一度跌到兩千多點,對於矽谷的創業活力造成負面影響;其中更有三成三的人認為矽谷的創業活力因此大大降低。(見一五四頁表十六)

對於矽谷的未來,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需要二到三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回升(見一五四頁表十七);對於美國2001年的經濟景氣看法,則有一成六的人感到悲觀,五成四的人持平,只有二成三的受訪者持較為樂觀的態度(見表十八)。

其實,矽谷掌握了全球經濟的命脈,卻面臨了硬體與環境擴充的問題。去年達康風潮使得矽谷的房價一路飆漲了兩倍以上,而日益嚴重的塞車與加州缺水電的問題,讓許多企業紛紛到德州或是美國其他地方設置據點,中華開發創投總經理陳漪釧就在波士頓新設一個辦公室,「分散風險,」她說。

面對這樣的情形,矽谷有可能失去過去的優勢嗎?陳勁初認為,矽谷的資訊交流優勢不可能被取代,廠房有可能放到別的地方,但是科技資訊一定會留著,「矽谷會變成一個純粹的科技交換中心,」陳勁初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