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金上海湧進B股狂潮

蕭維文
user

蕭維文

2001-04-01

瀏覽數 15,400+

金上海湧進B股狂潮
 

本文出自 2001 / 4月號雜誌 第178期遠見雜誌

開春以來,大陸股市突然顯得沈悶,雖然證券營業廳裡仍是萬頭鑽動,但在走過2000年一整年的風光行情之後,股價指數開始向下修正,上海A股指數從2001年一月的高點2250點下滑到1900點,成交量也從200億人民幣急速萎縮至80多億人民幣。二月十九日,市場趨勢並沒有改變,交投依然冷清,不過上午盤收盤前,卻出現急拉尾盤的異常現象,AB股同步翻揚。

中國國務院又出招了。中國證監會二月十九日臨時宣布,開放境內持有外匯存款人士買賣B股,上海、深圳B股並自下午盤開始停牌五天。

中國證監會一紙突如其來的措施,令大陸的股民再掀搶錢狂潮,燒了八年冷灶的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又火紅了起來。大陸股市分A股、B股,加上又有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因此共有深圳A、B股、上海A、B股四大主板,A股只開放大陸境內人士買賣,B股則只限於外國及港澳台的人士買賣,因此正式稱為「境內上市外資股」,且使用港元及美元交易。由於外資對B股市場信心不高,因此市況遠遠不如A股市場。

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中國境內居民外匯存款餘額高達750億美元,足足是當時B股市場總市值的十倍,這些錢一旦釋出,對B股市場威力可想而知。

投入大陸股市多年的台商陳文進二月十九日上午才在南方證券貴賓室看盤,收完上午盤才到對街吃了個午飯,再回到貴賓室就聽說了這項消息,可是B股市場下午盤就開始停止交易,時機已過,為時已晚。陳文進扼腕地說,「早有內線交易就好了。」

上海廣東路一帶,上海股民稱為「馬路沙龍」的幾個聚點,這天晚上更是簇集了大批的人潮,大家交頭接耳,談論著這項新措施可能引爆的「B股狂潮」。「儂看B股開市後會怎麼個漲法?」「阿拉看至少會拉三天停板」。「阿拉想把A股賣掉、轉進B股好不好?」「儂開戶了沒有?」

新措施公布的當天開始,當地具有B股交易資格的券商,擁進一波波開戶的人潮,到二月二十八日B股恢復交易前的一個星期內,開戶數高達三十四萬戶,已超過B股開市十年來開戶的二十八萬總數。

儘管證監會一再重申,須是合法持有的外匯存款始投入B股。但美元黑市仍是蠢蠢欲動。據此地的台商透露,原來8.3元人民幣兌1美元的黑市匯價,兩天的時間一下子漲到8.5元人民幣; 由於深圳B股以港幣交易,因此深圳銀行外匯兌換窗口,也擁進一批換匯的市民。

二月二十八日停市七天半的上海深圳B股恢復交易,果然牛氣沖天,開盤不到一小時,兩地總共一百一十四只股票,全部漲停鎖死。股價指數也創下近年來的新高,但由於沒有人願意拋售股票,以致成交量反而創下近幾年的新低量,上海五十四種B股最後成交量只有75萬美元,平均每只股票成交金額有1萬多美元。連續四天的無量飆漲,已將B股的股價推升至歷史的高價區。

大陸B股市場淺碟式的設計,開始時就註定了無法吸引外資的命運。深圳上海B股的歷史高點就出現在1992年創建的第一年,當時由於僧多粥少,深圳、上海兩市上市的B股總共也只有十八只,在第一只B股真空B股的領軍下,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就將上海B股指數推升到歷史最高點140.85點;深圳B股指數更達到180點的歷史高位。但在往後的八年中一路走熊,指數都在基期一百點以下遊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外資全面斷頭殺出,滬市B股更在1999年創下21點的歷史低點。京華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周華美說,「外資對B股由期望到失望,以至絕望。」周華美長駐上海已經七年,幾乎是看著大陸股市成長。

周華美表示,就在「外國人不願買,本國人不能買」的情況下,B股市場猶如一灘死水,許多股票甚至好幾天都沒有成交的紀錄。市況低迷使得上市公司不願在B股市場增發新股,也沒有境外券商願意主辦承銷。市場規模一直無法擴大,形成惡性循環。

香港京華山一證券公司1998年承銷華源馬凱B股,募資6600萬美元,儘管以本益比六倍的承銷價推出,市場仍是乏人問津。周華美說,「公司因此套牢了不少資金,一直到1999年才解套。」這也使得同樣一家上市公司,AB股的出現三到五倍的價差。

台資潛進大陸股市

而就是這樣充滿誘因的價差,讓大陸本地有海外關係又多金的人士,在外資斷頭退場之後,接棒演出。曾任怡富證券首席代表的洪永沛過去幫客戶操刀,現在自行業,親自下海,成了2000年大陸股市回升行情的大贏家。他坐在位於仙霞路的辦公室為記者分析,早期B股市場資金結構是外資與本地資金7:3,現在剛好反過來,本地的資金躍升為七成,外資只剩下三成。而外資中,台資又成為其中的主力。2000年九月京華山一擠下里昂、高盛、怡富等代表歐美資金的外資券商,勇奪當月大陸B股經紀業務之冠。這除了說明外資間台灣與歐美資金在B股市場的消長,更證實了去年底確有一批台灣資擁向大陸股市。周華美說:「台灣中實戶大約是在滬市B股50點左右進場,現在資產已經翻了一番。」

中國證監會出台新措施掀起的B股狂潮,再次延燒到台灣。券商都接到不斷的垂詢電話。兩岸資金的拔河,不僅出現在產業的直接投資上,兩岸證券市場資金互動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陸委會不得不祭出禁令,嚴禁國人買賣B股。

不過禁令永遠擋不住錢潮,不僅是B股熱,連還沒開放外資買賣的A股,也有台商的身影。據此間的台商估計,有近千億元的資金流入大陸A股,除了已在此地落地生根的台商奮勇投入大陸股海外。去年底一批批台灣的投顧業者,更是化整為零的闖進大陸股市淘金。不過限於兩岸法令限制,大多隱名埋姓,默默耕耘。

台灣投顧大陸投石問路

倒是在台灣被證管單位列管的太陽投顧名嘴許弘明,據此地的台商透露,許弘明將台灣股友社的經營模式移植大陸,不但在當地報刊大張旗鼓刊登召募會員的廣告,並且與此地大學的財經系合辦「股市技術研討會」從廣州、南京、上海、北京到哈爾濱,席捲大陸沿海城市,儘管演講費每人索價高達人民幣400元,仍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連本地券商的總經理都來捧場。另外,在台灣有線電視崛起的明曜投顧也依樣畫葫蘆,在上海變身為投資諮詢公司,做起生意來。萬寶投顧總裁朱成志去年去了大陸好幾趟,也決定在上海成立辦事處。他說,「大陸股市投資結構99%以上是散戶,市場性格草莽,提供了台灣投顧業者生存的溫床。」

散戶傳奇人物北大授課

台灣投顧老師煽動炒作的股友社模式,在大陸能夠興風作浪;市場主力、股評登堂入室,進到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為MBA同學授課,也就不足為奇。2000年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了一系列講座,邀請了大陸散戶傳奇人物楊百萬、著名股評家山東神光董事長孫成鋼等人,為北大金融系以及MBA碩士研究生講座,結果造成轟動,每堂課學生從課堂站到走廊,人山人海。負責主辦這項講座的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謝百三說,「課堂上的理論還必須透過市場來實踐。」

鋼鐵工人出身的楊百萬本名楊懷定,是中國大陸第一批以證券致富的股民樣板。早期因買賣國庫券,發了一筆小財後,投身股海,成為當時少見的百萬富翁。謝百三將這些講座內容集結成書,市場反應熱烈。書中記錄了楊百萬授課時的盛況。楊百萬表示自己是馬路學校畢業的,是市場的實錢家。他用濃厚上海腔的普通話向學生說,股票的價格並不是真正反映稅後盈餘的高低,而取決於有沒有資金炒作,只要有莊家(市場主力)作莊,股票自然會漲。他總結說,「股票沒有好壞,有莊則靈。」

台下響起一片掌聲。

投機氣氛濃厚

楊百萬描述的正是大陸股市現狀:主力炒作、資訊不透明、內線橫行。去年大陸股市漲幅居全球之冠,漲勢最兇的竟然是被冠上ST及PT的警示股(交易所針對連續兩年虧損或其他異常狀況的上市公司,除在公司名稱前冠上ST或PT的警示標誌外,並縮小其漲跌幅限制為5%)族群,ST鋼管B股,漲幅高達四倍;ST大洋B也在一個月內漲幅達到四成。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目前滬深股市共有五十多家ST股票和八家PT股票,這些股票每年無不是虧損累累或財務狀況異常,成為市場炒作的題材。而這個族群的股價卻遠遠超過整體股價的平均值,部分個股的股價甚至直逼績優股。

「基本面放兩旁、技術面擺中間,」日盛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成自龍表示,「如果沒有內線消息,千萬不要做A股」。由於大陸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國有企業,財務報表根本失真,建弘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胡世杰不客氣說,國有企業上市目的在解決就業問題,根本不在追求最大的獲利。

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五千萬股民唯一的投資判斷只有技術分析,藉各種技術線形及量能指標,追蹤莊家(主力)的動向。無怪乎坊間的書店,股票技術分析的書籍大熱賣。具台資背景的乾隆科技,最早將台灣盤後分析的電腦軟件移植大陸,如今已成為大陸股票軟件的第一品牌。連楊百萬都說,他現在炒股靠的是一部筆記型電腦及一套叫做「天生贏家」的分析軟件。

朱鎔基的政策操盤術

大陸股市投機氣氛濃厚,唯一能夠與投機客抗衡的就是政府。「投資和投機就在一線之間」,復旦大學教授謝百三用「少年運動會」形容中國這個只有十年歷史的資本市場。他認為,美國百年歷史的證券市場、甚至台港數十年歷史所發生的不規範,不能指望中國在十年內就完全解決。其實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雖然有體制上的先天障礙,但卻有所謂「後進國的優勢」,藉著港台證券市場的發展經驗,省略掉不必要的摸索,直接與國際接軌。今年初才出台的中國「證券法」,就多少可以看到港台證券法的影子;而北京當局更延請前香港證監會主席梁定邦出任中國證監會顧問,香港證監會副主席梁美倫也被延聘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由於人民幣目前還不可以自由兌換,大陸證券市場基本上屬於封閉市場。唯一能與市場力量抗衡的就是政府,政策成為政府最大的控盤工具。2000年中國股市無畏國際股市的驚濤駭浪,其實導因於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去年大陸銀行的存款利率來到2.8%的歷史低位,而且利息所得還得加徵20%的利息所得稅,而存在證券公司銀行戶頭的存款卻不必繳稅。投入大陸股市多年的台商陳文進說,「7.5兆人民幣的民間游資擁入股市,大盤豈有不漲的道理。」

大陸證券市場有所謂「政策頂」及「政策底」的術語。復旦大學教授劉子馨解釋,「過去當人民日報社論出現對股市的看法時,往往就是市場轉折之處。」1997年以前,只要股市暴漲,人民日報就會以社論的形式打壓股市,而形成所謂的政策頂;1994年大陸股市低迷不振,國務院推出「三大救市政策」,滬股指數三天內由325點漲到1050點,這就是「政策底」。

2000年大陸B股出現反彈行情,其實也是在降低交易佣金、開通即時成交回報等不斷利多政策的推升;而就在B股行情漲高回檔之際,證監會突然發布開放境內人士買賣B股的大利多;而在次日又宣布連續虧損三年的上市公司將強迫下市,2000年以來最投機的ST股,全面應聲重挫。漲跌之間,全看政府臉色。成自龍說,「中國政府才是中國證券市場最大的莊家。」

台資券商的卡位與困境

儘管大陸證券市日益蓬勃發展,市場大餅也愈做愈大,但在人民幣不能兌換的前提下,外資券商也只能垂涎三尺,卻不得其門而入。2000年十月中美WTO談判達成初步協議,證券市場的開放仍被中共視為最後的防線,不過迫於國際的壓力,中國也不得不加快開放的腳步。

台資券商包括元大京華、元富、建弘、群益、日盛、金鼎等上櫃券商,幾乎全員到齊,在深圳及上海集合,位在浦東的證券交易所大樓,以及隔壁的新上海國際大廈,幾乎成了台灣金融機構駐上海的大本營。不過台灣證券公司在上海多半只是代表處的形式,並沒有實質的業務,看著台灣的投顧業者在大陸「偷跑」,循規蹈矩的券商也只能乾瞪眼。

洪永沛分析,目前台資券商在大陸,純A股的業務不能碰,即便將來開放也未必敵得過本地券商;而境外的B股業務,台資券商全球配售網又沒有外資券商來得強。唯一的優勢就是跟著台商走,協助台商在香港上市。對於這樣的困境,胡世杰說,「大家多是及早卡位,求個心安。」

不過更令胡世杰擔心的是,有愈來愈多的台商已經準備在大陸上市。過去台商基於財務的調控,多半選擇在香港或新加坡上市,而大陸股票上市採取計畫性的配額制,台商多半不得其門而入,實際上只有燦坤福建廠在深圳B股,還有少數幾家具台資背景的合資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

現在大陸股票上市已改為審核制,證券市場集資能力愈來愈強,台資企業計畫在大陸上市的公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胡世杰說,「到時候台灣的產業將被連根拔起。」

二月二十八日,B股恢復交易的首日,股價狂飆。及早入市的台商及本地新貴為了慶祝暴漲行情,當晚擠爆了仙霞路及淮海中路上的酒店及夜總會。外灘燈火輝煌的夜色中,和平飯店老爵士樂團傳來舊時的樂曲。

資本市場讓上海復活了。

大陸股市ABC

大陸股市是標準的「一國兩制」,有只供本國人買賣的A股,還有只開放給外國人用外幣買賣的B股; 如果把在香港上市的H股及紅籌股也歸納進來,那就可謂「一國多制」了。

A股簡單說,就是在大陸境內發行、上市交易的人民幣,投資人也限於中國大陸的法人、自然人、社團機構;B股則是為了引進外資所發行的人民幣特種股票,後來改稱為境內上市外資股。

雖然股票票面價值以人民幣標誌,且在境內的交易所上市交易,但交易的貨幣卻是美元及港幣(上海B股採美元交易、深圳B股採港幣交易),而投資人限於外國及港、澳、台的法人及自然人,以及定居國外的中國居民買賣。

由於大陸共有深圳及上海兩個證券交易所,因此大陸證券市場形成深圳A、B股,上海 A、B股四大主板。

大陸證券市場所以會形成這樣複雜的面,主要是因為由計畫經濟轉型至市場經濟的過渡機制。

在早期外匯極度缺乏的時代,要吸引外匯為國有企業解困,卻不想外匯對市場衝擊太大,於是形成A、B股分流的複雜機制,卻已註定了往後十年中A、B發展的不同命運。

從幾個數據就可以說明AB股市場發展背離的走勢。AB股幾乎以同樣的上市公司數起步,但目前上海深圳兩地A股市場的上市家數已經達一千零五十家,而B股市場卻只有一百一十四家; 而A股市場的開戶數已達五千萬戶,而B股在未開放境內人士買賣前的開戶數卻只有二十六萬戶。

這也使得同樣一只股票,同時發行A、B股,卻出現至三倍以上的價差,有的甚至出現十倍以上的價差。(蕭維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