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矽谷是創投的聖地

林靜宜
user

林靜宜

2001-04-01

瀏覽數 22,000+

矽谷是創投的聖地
 

本文出自 2001 / 4月號雜誌 第178期遠見雜誌

同樣的人,在不同地方有不同風貌,特別是在一位遠赴矽谷發展的年輕女性身上更明顯。初見中華開發創投資深副總經理羅文倩,是回台灣休假時悠閒的她,在矽谷見到的她,是得隨時跟上瞬息萬變產業腳步俐落的她。

台大電機系畢業,再到政大攻讀企研所,是全班(台大電機系)八位女生中唯一從事與所學無關,「我是電機系的叛徒,」她笑著說。畢業後進入中華開發工作,開始了她的創投生涯。

在中華開發工作四年後,公司決定在矽谷設立中華開發創投,她與她現在的上司中華開發創投總經理陳漪釧雀屏中選,成為開路先鋒。「當初會想到矽谷,是想一圓出國念書的夢想,」當時的羅文倩才二十九歲。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玩法,在美國就該有美國的玩法,這也是中華開發在經歷兩地通勤的考察後,決定於矽谷設立分公司的主因。「我們認為投資美國矽谷是該走的路,對公司發展國際化有莫大助益,」在羅文倩的眼中,矽谷是創投的聖地。

1997年,中華開發創投正式成立,第一支基金規模5000萬美元,由中華開發創投出資百分之百,「等成績做出來後,才能借力使力,」羅文倩說。

事實上中華開發創投在矽谷表現不凡。投資領域以網路基礎建設與光電通訊產業為主。而投資策略的正確也讓中華開發創投倖免於Internet狂跌風暴。

不投資不懂的產業

由於進入得早,搶得光電通訊產業上漲先機。羅文倩指出,光電通訊產業正好搭上光纖熱的風潮,又是初創公司,故未實現的獲利倍數很高。「不投不懂的產業,」她道破創投家奉為圭臬的投資準則。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1999年底,她們回台募集第二支基金,投資者包含了台揚科技、錸德等高科技公司,2000年三月正式成立第二支1億美元的基金。目前為止,中華開發在矽谷已投資二十多家,六家已退出(包含購併與賣出),四家上市,截至1999年九月,第一支基金的IRR(內部報酬率)約為140%,表現堪稱亮眼。「到現在,我們都還保有創業初期時戰戰兢兢的心情,」羅文倩表示。

位於Santa Clara市的辦公室是兩人胼手胝足、一點一滴建立的,「我們那時是校長兼撞鐘,」羅文倩笑說初到矽谷情景。

羅文倩指出創投有三對,即產業市場要對、人要對、技術要對。矽谷產業變化太快,「矽谷的營運計畫書都只有一年,況且商業模式可以改。」她指出最重要的是人要對,「我常說創投要看緣份,founder與你是否契合?未來能否一起工作?」

創投家需具備能充分吸收新資訊與好交朋友的特性,而這兩項特質在羅文倩身上顯露無疑。「她像是球隊的最佳前鋒,非常喜歡交朋友,」陳漪釧形容羅文倩是心軟的人,寧可自己吃虧。剛到矽谷的羅文倩認為最大的困難為語言。多參加聚會,看電視影集,強迫自己平日生活使用英文是她學習方法之一,「第一年要克服語言問題,壓力大到一直掉頭髮、睡不著。」

羅文倩形容創投家的生活就是要不停地參加聚會。「有時候是幾個VC朋友聚餐,有時是到其中一人的家中吃飯,不過,討論的話題全都是關於產業趨勢,」她說。現在的羅文倩回憶道,初到美國心理與挫折壓力很大,加上語言不流利,常被人當笨蛋,每天下班回家後,累到不想動,「一動也不動,像個couch potato(癱在沙發上的馬鈴薯)。」

人要親身體驗才知箇中滋味。回頭看看,羅文倩慶幸下了這樣的決定。她花兩年才讓自己不害怕使用英文,現在她中英文切換很自在,溝通沒有問題,「要有壓力才能跨越障礙。」矽谷的天氣很好、天很藍,於是逛街、漫步、喝咖啡成了羅文倩排解壓力的方法,「還有,女生可以shopping。」

創投的工作好比7-ELEVEn,通常週休二日,羅文倩其中一天一定會至公司加班。持續瞭解與更新資訊是創投家每天要做的事,唯一讓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常常旅行,「現在聽到長途旅行頭皮就會發麻,」她俏皮地指出。

目前身兼三家公司的董事,經三年多的深耕,人際網絡也擴展至非華人圈,每年羅文倩都給自己訂不同的功課,今年是如何做稱職的董事,「未來目標為尋找讓自己更有效率的方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