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中景氣驟降至今,政經情勢不穩定,人力成本提高,許多企業主在苦撐。一家中型企業的老闆苦笑說,現在是「一條苦瓜、幾粒蓮子、一條鮕呆(台語,魚名,質劣)燉來喝湯,叫『吃苦』。」
不貪鴻圖,只要自保
中小企業主現在想的是如何在此蕭條的處境下活下去。活躍於中小企業社團的東揚紙器董事長林秋菊說,「現在這個時候,自求多福,不求宏圖大展,只要活下去就好。」
台灣的中小企業如果不是自己做外銷,就是大廠的協力廠商,上下游連成一串。早先的產業外移,已經吸走一串串相扣的勞力密集產業。新政府政策搖擺,也讓老闆們笑不出來。同業間都知道,八十四工時案過關以後,很多老闆已經打算關廠去大陸發展了。一位中型企業老闆在工時案通過第二天就飛到廈門看土地。
今年以來,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滑落,景氣衰退,即使是體質良好留在台灣的廠商也明顯感受到訂單急速減少,緊縮、裁員的消息不斷傳出。林秋菊具體地感受到不景氣,「往年第四季不管多差,過年後一定是旺季,今年(第一季)則是二十年以來的最低,」產業空洞化的情況嚴重。
在南部鄉下的流動夜市中,你可以看到一模一樣的捕蚊拍,一把399元,另一把只要99元,前者MIT(台灣製造),後者MIC(中國製造)。一旦大陸、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這些廠商就表示會把台灣廠關閉,全部由大陸回銷台灣。
去年底中小企業主包了幾輛遊覽車去台北面見總統,想要表達中小企業鬱卒的心聲。從業者的角度,改善投資環境是首要之急。包括提高融資,降低利率,業者指陳,勞基法和環保規定嚴苛,「政府應該協助處理工業區廢棄物,而不是開單了事,」林秋菊指出。
一位企業主點破,現在徵人都要求三十五歲以下,就是因為勞基法規定在一家公司連續服務十五年,年滿五十五歲就可以領到退休金,這對於雇主的人事成本是一大負擔。
一位業者估算,在台灣請一個作業員的工資,大陸可以請到二十個人。眼看勞力密集、著眼內銷市場的產業紛紛西進大陸。然而,大家也心知肚明,去大陸賠錢的比賺到錢的人多太多了,不去苦撐,去了也是風險。
家族企業轉為專業經營
要在台灣活下來,定需要一套活下來的策略。
「高塑開發」位在楠梓加工出口區的一家廠商,成立近二十九年,年營業額雖然只有8億多元,然而,這家公司的發端就像台灣中小企業的故事一樣平凡,只是,它的發展歷程卻很真實地反映台灣的經濟體系的轉變和崩解。
民國六十二年,台灣的工業開始發展,加工區成立,「高雄塑膠工業」(三年前改名「高塑開發」)也在此時成立,這是一家中日合資的塑膠公司,專門做塑膠射出成形零件產品,屬於日系的音響和無線電通訊器材的周邊配合廠商。
台灣的中小企業多從家庭企業起家,「高雄塑膠工業」雖然有日本廠商投資60%,但台灣老闆掌握經營權,老員工說,當時的管理形態還是不脫家族企業色彩。
家族企業是台灣中小型企業的特徵,同時也蘊含經營理念的危機。民國七十三年間,呂金虎接任總經理後半年,發現公司的財務亮了紅燈。老闆出走夏威夷,同時,他也利用公司的本票和印鑑為個人債務背書。公司一下子就背負了比資本額還要高的的債務。呂金虎回想當時公司遇到的危機,自己接下經營責任,覺得是「憨膽」。公司的體質不差,只是老闆負債潛逃的消息一傳出,銀行緊縮銀根、配合廠商紛紛來要帳款,老闆的債主也跑來要搬機器。呂金虎請廠商和債主寬限還款期限,他還記得那時候提著禮物跑去中興新村拜託省議員,請他們向省屬行庫關說,不要雨天收傘。他除了拿出身家地契、房子去抵押借款,也幸運地碰到支持他們的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
穩住陣腳以後,公司終於救起來了。自認耐壓力強的呂金虎想到過往,印象深刻的是,那段時間裡,擔心的太太幾乎逢廟必拜,逢巫必卜。
處理過公司的危機,經歷與原來老闆的經營權爭奪官司以後,也讓「高雄塑膠工業」的家族企業色彩褪盡,變成一家員工認股、制度化的企業。
民國七十六年,政治解嚴,勞工、環保意識高漲,同時,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關係開始轉變。諸多力量引爆起第一波廠商外移,大批廠商紛紛外移,對「高雄塑膠工業」直接的衝擊就是訂單快速流失。呂金虎意識到必須做第一次轉型,從原本只是加工區的零件廠商,現在組裝事務機模組外銷業務占七成。同一期間的同業沒有跟上技術提升腳步者,則紛紛歇廠、沒落。
台灣的中小企業有兩種策略,一種是以獲利為第一位考量,哪裡成本便宜,就往哪裡跑。要不然就是把台灣當基地,向外擴張生產基地,著眼的是國際市場。呂金虎將大陸當成生產基地,八年前就在廣東中山設廠,研發主力放在台灣。去年,該公司大陸業務成長九成,同時,三年前,「高雄塑膠工業」改名「高塑開發科技」,成立研發部門,投入4000萬元,在今年內推出自行研發的數位相片印表機。
明天在哪裡?
然而,中小企業要試圖突圍,沒有這麼容易,呂金虎語重心長地說:「生意人太多,企業家太少,」看重短期利益者眾,永續經營者少。再加上中小企業要取得研發的協助困難,政策上也缺少鼓勵長期發展的誘因。
眼前,對眾家產業而言,宛如一場肉搏的生存遊戲。一家位在安平工業區做塑膠射出的老闆說,「能跑的都跑了(外移),留下來的就殺價搶訂單,看誰先撐不下去,」惡性競爭到供需市場呈現平衡。不能跟上環境轉變的企業,明天在哪裡呢?他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