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長安城傳出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當朝皇帝派宦官杜英奇等30人到鳳翔法門寺迎佛骨!
佛骨是什麼?皇帝為什麼要派出這麼多使者去迎呢?
佛骨又叫佛骨舍利,是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圓寂(去世)後,遺體火化得到的遺骨和珠狀寶石的生成物。傳說,公元2500年前釋迦牟尼圓寂,弟子們火化了他的肉身,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指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八萬四千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佛教徒視為聖物,爭相供奉。
佛教是在西漢末期傳入中國,到了唐代,佛教的發展達到鼎盛。武則天特別尊崇佛教,而且大肆修建寺廟佛塔,造成舉國上下崇佛的局面。
唐憲宗時,鳳翔法門寺有一座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一節,每三十年,寺中僧人就將舍利請出供養,舉辦法事,祈禱國泰民安。唐憲宗也信仰佛教,因此,這一年他就派使者到法門寺,要把指骨舍利請進宮中供養。
中唐之後,舉國上下都崇信佛教,現如今連皇帝都要供奉佛指舍利,於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更加癲狂了。他們有錢的就施捨錢物,沒錢的甚至自殘身體以表示虔誠。
然而這時候,有一個大臣站出來,旗幟鮮明地反對皇帝崇信佛教。他就是韓愈。
韓愈是中唐詩人、散文家,也是一個堅定的儒家學派捍衛者。他認為崇信佛教對儒家學派在中國的統治地位有很大的威脅,於是便給皇帝上了一個奏章,堅決反對佛教,這就是有名的〈諫迎佛骨表〉。
韓愈在奏章中說佛是「外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又不支持儒家的經典,不知道君臣父子的道理,甚至說佛骨是「枯朽之骨,凶穢之餘」,應該把它燒燬,扔進水裡,不能讓它為害後世。更大膽的是,韓愈竟然說從東漢明帝以來,好佛的皇帝大多短命,好容易有一個在位時間比較長(四十八年)的梁武帝,卻死得太難看——被叛將侯景餓死在臺城。於是,韓愈得出結論:「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皇帝看到奏章後大怒,他把奏章拿給大臣們看,堅決要治韓愈死罪。宰相裴度向皇帝求情,說韓愈只是崇信儒家思想,才有這樣的言論。皇帝說:韓愈說我崇信佛教太過分,這些我都能接受。可是他說信奉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這簡直是在詛咒我!他怎麼能如此狂妄?皇帝越說越惱怒,但最後還是在大臣的勸諫下,免除韓愈的死罪,下詔貶謫韓愈為潮州刺史。
險遭殺身之禍的韓愈神色黯然地離開了京城,前往千里外的潮州。走到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韓愈見到侄孫,百感交集。
他對韓湘說:我早上把奏章遞交到朝廷,晚上詔書就下來了,把我貶到千里外的潮州。我只是想為大唐帝國興利除弊,所以我並不怕把這副老骨頭斷送在朝廷上!
可是,為了說句真話,韓愈付出慘痛的代價。「雲橫秦嶺家何在?」似乎是一句讖語。因為韓愈離京的時候十分倉促,坐著驛車就匆匆出發,而他離開之後不久,他的家人也被遣逐。他的小女兒在路上病死,但是無法安葬,只好草草葬在驛站旁的山下。藍關的積雪擋住了前路,馬似乎也感受到詩人的悲愴,舉步不前。詩的結尾更沉痛,但是又略微有一些苦澀的幽默:我知道韓湘你為什麼來,你一定是前來準備為我收屍的吧?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廣東潮州在唐代幾乎是蠻荒之地,當地有鱷魚為患,還經常發水災。而且由於地處偏遠,文化也不發達。韓愈到潮州之後,首先驅除鱷魚,為百姓除了一害;之後他聘請教師、開辦學校,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他又解救因欠債而被賣為奴隸的人,還帶領百姓興修水利,以減水患。
韓愈在潮州只當八個月的刺史,卻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被後人永遠懷念。
本文節錄自:《有故事的唐詩:經典名句是這樣來的》一書,夏昆著,日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