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成功的人懂得集中長處

刁明芳
user

刁明芳

2001-03-01

瀏覽數 13,800+

成功的人懂得集中長處
 

本文出自 2001 / 3月號雜誌 第177期遠見雜誌

Q:和ING(荷蘭國際集團)合併後,你換了新東家,你要怎麼去整合?

A:這很複雜,因為喬治亞和安泰兩家公司的歷史都很久。大家都換了新老闆,都很有信心,ING買安泰是希望買很好價錢的公司,我們人的感受好,我們的前途就好,我滿有信心。

Q:因為他接受人是有價值的,才用很好的價錢來購併你們,所以這是很好的開始?

A:需要點時間,大家互相認真工作,雙方作法不同,他們有他們的優點,我們有我們的優點,當然我也不是說我的方法最好,比方說,我的方法可能也有不好的地方,很可能看起來成本很高,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因為我很注意人的感受,很小心、很細膩去做,有時會變成很吃力。所以先習慣對方的優點,大家同意彼此的目標,大家就有信心。

Q:有人說新來的東家比較有錢、滿好的?

A:比較有錢是因為保險業他們做得很多,全球都有經驗。(ING資產市值去年名列全球第七大)我們自己創新談得很成功,但目前競爭的環境,ING來得正是時候,現在如果需要資金,他們很瞭解為什麼需要,以前安泰需要很大的溝通他們才瞭解。

Q:像你IT(資訊科技)部門花那麼多錢(上億的資金),他們覺得這是對的方向?

A:他們覺得IT比其他公司做得好很多。

Q:所以不只是資金方面,還有新觀念的引進?

A:對,而且會給我們更多的磨練。以前老闆是美商公司,跟美國人交往,所以可能比較懂美國人的文化,現在是歐洲人,我也很想瞭解他們的行事作風,比如說我現在新買的這幅畫,就是荷蘭畫。

Q:不錯嘛,你已經在認同新老闆的文化?觀察到什麼不一樣了嗎?

A:他們國家比較小,所以沒那麼容易相信人,美國國家大,有點浪費他們都可以接受;荷蘭這麼小但那麼成功,是因為他們精明,懂得怎麼應用他們有限的資源,他們自己也很團結。美國人當然很民主,很相信創業、公平的環境,但美國人是互相競爭的;荷蘭人很團結,荷蘭集團不會打自己人,像ING在與安泰談購併案時,其他荷蘭集團就絕不來插一腳,他們要賺都是賺外國人的錢。

Q:可是你這麼異數、另類,你跟他們match(配合)有沒有問題啊?

A:我一點都不官僚,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驚訝。他們很驕傲他們的成功,因為他們有很嚴格的管理方法,好的成本控制,所以在全球他們很成功,但是碰到我們完全不同的企業文化,卻可以在台灣做得比他們成功得多,所以他們慢慢開始有個傾向,就是不要改變我們,希望我們的優點能多介紹給他們學習。他們知道以前的模式有效,但不同的方法一樣有效,如果兩邊的優點都能擁有,就會變成一個更成功的集團了。

Q:你也跟他們爭取讓安泰保持自己原來的特色?

A:對啊!我告訴他們,既然花那麼多錢買我們,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有成功的經驗,因此當他的方法不適合時,先看看我們怎麼做,這樣才是我對ING最大的貢獻。

當然,一定有人對我還不太信任,我很瞭解,所以只要將來遇到危機,看我怎麼處理,就知道我這個人是怎麼樣的。安泰員工剛開始有些緊張,可是他們後來發現,他們沒有換老闆,只有我換老闆。ING的老闆很清楚,因為他們買安泰是買安泰的人才,假如我離開,可能會人心騷動,工作情緒低落。

我也曾算過,如果今天我離開,會有三分之一的人跟我走,但是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我怎麼交待?我絕不可能去同業那裡,回頭來打這三分之二的人,因此即使曾有人出了將近五倍的薪水挖我,我也不會為了錢,放棄自己在安泰建起來的夢。

不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

Q:安泰在中國大陸也做得很好,你說是從一九九一年開始,怎麼會那麼早就想去那個市場布點?

A:基本上,潤泰的總裁(尹衍樑)是我們的股東、大老闆,一九八九年「六四」後他就去大陸打關係,當時大陸還沒開放壽險,台灣也才剛剛開放老兵去探親。尹先生成立一個基金,在全中國好幾百所大學都設有獎學金,他的光華獎學金在大陸很有名的。一九九一年大陸還沒有什麼保險政策,正好太平洋保險在籌備階段,他們也曉得沒有外商的技術去幫助他們是很難成功的,我當時就建議外商來大陸應該用合資的方式合作,並且當場就和對方簽下合作協議書,對方還認為這個建議值得向外資金融管理單位提出,以後來的外商都罵死我了,因為合資很麻煩,賺不到什麼錢。但是大陸方面很尊重我們安泰,因為我們不是單純以我們的利益出發,而是以整個行業的前途為重。

Q:所以你的著眼點是站在整個中國大陸的利益,不是只從一個外商的立場?

A:對!連我們自己安泰老外都很尊敬我們的看法,他們覺得這樣才公平,不會單純只是為賺錢。所以安泰的經營文化是跟其他機構不太一樣,從這點就可以看得到。如果你訪問其他外商的幹部,他們都是為自己公司的利益,沒有為中國人的利益。這樣很可能成功,但沒有長遠的成功。

尤其壽險業在大陸是一個新的市場,是個很好的機會,長久以來保險業在亞洲的形象都不是很好,因為大部分的經營機構只為自己的利益,收保費時快,理賠時慢,尤其是在大陸,很容易去騙大陸的客戶,尤其是用外商的招牌去騙更容易。所以我希望能預防這些弊端,因為一個行業開始時,產生很多讓人誤解的事情,以後就很難做得好。

Q:此外,你也主張「雙贏策略」?

A:安泰這一點跟其他外商很不一樣!我們和太平洋在簽合約時有很多成本課題,比如台資幹部(台灣派駐大陸的員工)薪水都比大陸高很多,那這差額誰來付呢?因為若由合資公司來付,大陸方面覺得負擔不來。我觀察很多外商在這方面跟大陸談判時都很麻煩,不願多出錢,我的作法是既然我派高級技術人員來,差額的部分都是由我們來付。

另外一個很大的支出是電腦系統。我們用的電腦系統是當時中文系統中最先進的,比台灣用的更先進,當然很貴啦!但我們也都負擔全部費用,大陸暫時不用出錢,但等到他的技術upgrade(升級)之後,將來合力開發別的國家時,他也必須免付費的將經驗分享給別人,這樣一來中外合作雙方都覺得既公平也很有面子。所以我們安泰在上海算是合資很成功的案例。

知識經濟最重要的是人才

Q:所以你很滿意你們在上海的成果?

A:非常滿意。因為我們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是外商第一名了。

Q:你覺得已經是外商第一了,除了AIG(在大陸稱友邦,在台灣是南山)?

A:數字上是他們第一,但內涵我們已經是第一了。

Q:怎麼說呢?

A:看年輕人願意進來我們公司,很開心,那我覺得我們已經成功了。以前我還不太確定,因為我們知名度不太高,所以不曉得我們會成功,但run(運作)了一年多,就發現了。

Q:怎麼個開心法?

A:看員工怎麼去辦一個活動,就知道這家公司有沒有前途,有些公司的員工就會覺得真沒意思,快點辦完就好了;但有些公司員工就不會,覺得這是很好的磨練機會。年輕人進來了以後若開心,生產力就出來了。

我不太迷信「數字」或靠「指標」來管理。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你說為了公平要有八十分的表現,聰明的人原先可以做到九十分甚至一百分,結果跑去玩了;有的人能力差一些,但他肯學最後還是會達到標準。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知識經濟最重要的是人,要怎麼激發這些人才是主題,跟以前工廠用規格化做個產品出來是不一樣的。

我常常有個想法就是,大部分人想是「對的」不一定是對的,因為為什麼大部分人不成功,一定有瑕疵在裡面,要是他們對了,你就不可能outstanding(傑出的)。

好比求職面談時,大部分的人會問雇主的期許是什麼,這種人我就不錄用,因為你找來的只是聽話的人,而不是能發揮抱負的人,想發揮抱負的人才能為公司創造新的東西出來。

管理自己的老闆是大學問

Q:過去美國安泰總公司常常換老闆,你都怎樣適應?怎樣取得信任?

A:就要重新教育他,讓他對我有信心。管理自己員工是很大責任,但管理自己老闆是更大的學問。因為員工怎樣都會聽你話,但老闆是你聽他的話,但你要怎麼讓他支持你,明白你做的事情。基本上他們雖然是我的老闆,但他們都還是專業經理人,他也不是老闆,所謂老闆是股東嘛!

Q:所以久了之後大概你就抓到,老闆在授權的時候,自己該去做些什麼?

A:如果你去問老闆授權什麼給我,其實他很麻煩,給多也不是、給少也不是。所以不需要問老闆授權什麼,目的就是要把公司經營好,所以不需要去問。至於制度是一定有,但大部分做事不是靠制度,有什麼需要變通的時候你馬上要變通,通常公司都有所謂的工作手冊,但是要求你負責時就是手冊上沒有的嘛!所以不要太迷信制度。

Q:所以管理老闆的訣竅就是,風險你要替他擔,鋒頭你要讓他出?

A:很多年輕人就不服氣,明明是我,為什麼功勞給他,這就是要懂得遊戲規則。我在香港會離開那家公司就是因為這樣,不懂得這個教訓,我搞出來的業務,全部是我老闆的功勞,我很生氣。

Q:那股東又要怎麼管理呢?你怎麼取信於股東呢?

A:台灣安泰第一年做得很成功,所以股東有信心。我不告訴他們我在做什麼新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人都怕改變,你告訴他們新的事,股東會擔心。很多人以為計畫提得很細表示自己很能幹,股東就會對我有信心,其實不然,我們的作法就是,明年我會做這麼多,用什麼方法呢?不會用讓他們很驚訝的方法,但其實我們做很多事情不是照這個計畫做的,我們做很多創新的事情啊,我不會先告訴老闆,因為他們會擔心。

Focus自身能力很重要

Q:你很驕傲的是你能信任別人,然後你從信任別人中看到自己的成就。

A:很多人相信外商,覺得他們薪水、福利比較好,但外商就是不授權,什麼事情都要先給總公司才可以做。而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達成外商的任務嘛!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高薪進來,學習外商怎麼運作,學完就走。所以外商很笨,因為那麼多人走,外商就更不相信local的人,因為每個都做幾年就走了,他們就派自己老外來,但他們自己又不相信自己老外,怕他們跟當地人勾結,所以他們三年一定要走,這個老外就當然更不會關心這家公司的人,三年內我榨乾你們,當問題還沒發生之前我就離開了。

目前國內金融圈裡成功的外商很少是最近幾年進來的,大多是很久以前進來,當年競爭沒那麼激烈,大家都有一點靠特權經營的味道,現在大家必須公平競爭,所以東西方文化一定要結合,要授權相信當地的人。

Q:和國泰等大企業相比,安泰規模不大,你們為什麼能以小搏大?你們的競爭策略是什麼?

A:當初安泰進來時,怎麼可能跟國泰來競爭?我們市場一定來得小嘛,國泰、新光加起來百分之八十幾的市場占有率,看起來不可能再進去的,而且他們在台灣的關係這麼好,所以我們知道賣團險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因為國泰、新光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我們怎麼去賣給這些企業主,所以我們就賣個人險,因為個人可以積極做,他對國泰不高興就可以不買國泰啊!我們集中做個人促銷,國泰不會留意我們的事,直接跟他打一定輸嘛!跟他比價格一定輸嘛!你比他便宜,他明天比你更便宜,因為大公司的成本一定比我們有利嘛,這樣就不能比,所以我的方法就是創新跟服務。

這招很厲害。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這個方法,這樣不會浪費精力,一般人總以為說成功的人比較努力啦,失敗的人比較懶惰啦!其實是成功的人比較懂得集中他的長處,其他就不能跟他競爭,所以focus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事。

經驗愈多,服務愈好

Q:難怪安泰一直強調創新,因為大機構不容易去創新,也不會太注意服務,反而讓你們找到利基?

A:因為他們已經這麼多的業務量,為什麼需要花成本搞新東西、還要做服務,所以我們做他不會跟著做,這樣我們就有空間。

另一個好的東西就是服務。你想做好服務的話,跟你的經驗很有關係的,因為你經驗愈多,你服務就愈來愈好,從錯誤中學習嘛。沒有人一開始就懂啦,國外的經驗很可能在台灣完全不可靠,但既然一定要在台灣做,就先做,早一天做一定比晚一天做有利。當有一天大公司知道,糟糕,安泰已經在做了,他們要跟我們的時候,就會永遠趕不上我們,因為跟客戶相處的經驗是沒有辦法用錢買得到的,是培養出來的。

所以我們做了幾年後,國泰、新光進來要用更多錢做服務,但是他還是不能真正瞭解客戶想要的是什麼,要知道技巧一定要跟客戶互動,需要時間才會有效果做出來,所以在服務方面我一定贏他的,其他方面不一定。創造一個新產品他明天可以抄,但是服務就不行,因為我比他先做。

所以我們看其他產業,很辛苦啊,比如說電子業,它是做產品的,但明天日本、韓國有新產品出來你就緊張了。產品是沒有所謂的長久性的競爭優勢,服務是有的,所以我很喜歡這個行業,可以有小,可以有大。

Q:的確,出奇制勝是你的優點,可是同業有人說你標新立異、愛作秀、很會利用媒體打形象,像這種批評……

A:好啊,我覺得是恭維,不是批評,我也希望他們像我這樣,這其實是一個老外改變了我的想法。

大概十年前他來做安泰的文化顧問,專門教導安泰去不同的國家打天下之前,要先瞭解對方的文化,他非常懂得各國的人情風俗,他教過我後,我就更瞭解我們中國人怎麼想,瞭解美國人怎麼做事情,西方人對東方人的刻板印象又是什麼,所以我就開始採用兩邊的優點。比如說,西方人很喜歡講話、喜歡用媒體影響其他人,我們東方人就不喜歡,所以如果你瞭解人家的文化,你就知道人家為什麼成功。

Q:沒錯,東方人還會藏一手。

A:藏一手的結果就是很小的成功,只有你這家公司成功,行業就沒有成功啦!其實企業領導人是要出來做一些企業形象的建立和促銷。

Q:尤其是這個行業對不對?因為保險是個信任的行業?

A:對,很重要。其實我們是服務跟marketing(行銷)的行業,並不是financial(金融)。

Q:另外也有一家同業批評安泰太會花錢了,並不是業界最賺錢的壽險公司?

A:我們的return(回收)是沒有它高,但我們並不離它很遠,最大的分野就是我們的客戶跟業務員比它的快樂得多,這是長久成功之道,它很擔心業務員跑去其他公司。我們做很多廣告,它沒有,省很多錢,但是給員工的薪水很差,他們賺的錢,我覺得是員工的血汗錢。你看它客戶保障可能滿好,因為財務滿健全,但是服務不如我們做得好,因為員工不開心,客戶一定不會開心。

Q:我觀察到你是很捨得給的那種人。

A:我覺得一個道理就是,如果錢能夠買的東西是很便宜的,最重要的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Q:你在台灣壽險業這麼久,看台灣壽險業未來的發展在哪裡?

A:我覺得台灣壽險業要有前途就要去外面,像荷蘭的公司一樣,將來賺錢是去外面賺錢,利用台灣的人才去外面賺錢,因為台灣應該有很多的實力做這些事情。國泰、新光在亞洲除了日本、南韓外,是很大的公司喔!所以他滿有實力去東南亞發展,而且他想賺美國錢、日本錢都可以。以前我們安泰都是培養台灣人才啊,我自己都有信心去美國開業,為什麼國泰新光不可以?

你說政府沒鼓勵?什麼叫沒鼓勵,他們兩家公司只要有心就一定可以去賺錢的,不一定要去大陸嘛,要搞很久執照才下來,就是成功也不一定賺錢。賺台灣人的錢怎樣都有限,而且外來的公司競爭愈來愈激烈,賺錢的機會更低,所以守在台灣沒有用,他們有信心投資台灣那麼多家其他公司的產業,為什麼沒有信心投資自己呢?為什麼對自己壽險專業一點信心也沒有?(鄭詩韻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