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貿易戰全面啟動,台商汽配件鈑金廠也在越南設廠組生產線,這對父子回憶20年前的中國就是這般模樣,再不加速布局就來不及了!
「這裡就像20年前的中國,」1986年次的尚宗弘(化名)與父親尚達民(化名),站在高處鳥瞰1萬1000平方公尺的偌大新廠房,有感而發。
這對父子不敢用真實姓名接受訪問,《遠見》鏡頭也只能捕捉到兩人的背影,原因是不希望大陸官方知道,他們正默默把部分生產線搬到越南,深怕被上門關切,惹上麻煩。
「大陸鼓勵一帶一路,我們來越南是尖兵,但如果被講成貿易戰的逃兵就不好了,」父子倆糾結在尖兵與逃兵之間,選擇低調。因為雖然轉移產能到越南,並不代表大陸要收了,仍希望打好關係。
父子倆的新工廠位於南越的工業大省同奈,由33歲的尚宗弘從頭到尾參與興建的汽配件鈑金新廠,「誕生」不過三個月。機器到目前為止調適得還不錯,象徵他的接班培訓有個好的開始。
小學四年級,1995年時,因為父親到上海閔行區設廠,尚宗弘跟著移居上海,猶記當時很多生活用品得從台灣揹到大陸。如今,遇到中美貿易大戰,為規避高額關稅,他再度與父親前進越南,設立第二生產基地。
兩次挪移,一切都是從無到有重新開始,為命運刻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貿易戰是一個催化劑,加速了我們的進程,」尚宗弘說,如果沒有貿易戰,南下越南可能到現在還停留在討論階段。
父親尚達民觀察,貿易戰不只把大陸台商逼出來,許多陸企也紛紛到越南。例如他剛從上海搭機到越南,同班機乘客中有許多大陸的技工工程師,都是被派到越南設立新廠的。
實地步入這對父子的全新廠裡,只見廠房裡,平板自動下料機的機器一上一下,把一大片鋼板組件打成網狀。新廠從尋找土地、價格談判再到施工驗收,半年就蓋好,動作迅速。
「不快不行,呵呵,」尚達民笑說,貿易戰瞬息萬變,應變要比競爭者快。
看準缺工潮 投資自動化商機
目前他們在大陸工廠生產的鈑金,出口美國占三成營收,其中一成受到25%關稅的影響,於是將這一成輸美產品,轉移到越南生產。
他們擔心的是,還有3250億美元大陸輸美產品,等待6月底中美兩國領導人在G20的會談結果,如果談不攏,「可能會全軍覆沒,全部輸美產品都要轉。」這樣,他在越南還得擴大設廠!
排除無奈,投資越南也讓這對父子看到了全新的機會。
首先是提升競爭力。「不是每一家大陸的工廠都有能力到海外建廠,」尚達民表示,自己能出來、而大陸的競爭對手不能出來,自己的競爭力便增加了。
另一個機會是自動化。由於大量工廠湧進越南,尚達民判斷五年後越南就會缺工,他所開發的汽配件鈑金「一線流生產」模式(one piece flow),串連整合十餘種機器,能快速換模、快速換線,一件產品所有的生產工序集中在同一台生產裝置中。如此省時高效的製造系統,將開闢出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