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宣布核四復工,有人說,這項爭議已經落幕。但稍一深思,恐怕未必。如張俊雄院長所說,復工是民進黨「痛苦的抉擇」,既然痛苦,哪能甘心?朝野下一個較勁的擂台,是公投法。所以,復工只是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落幕」,整齣戲只怕還沒演完。
核四,只是一項國家建設的公共政策而已,怎麼會演變成這個樣子?追根究柢,是我們的民主政治出了毛病。台灣雖號稱民主了,在民主的實踐上也有若干成績,但是,我們信道不堅,衛道不力,一到了關鍵時刻,一碰上重大議題,朝野就以一黨一人利害相關的「政治」觀點來處理問題,而忘了應該常在我心的「民主」立場。
民主政治不僅有抽象的理想,更有具體的目標,也有運行的規範。若以此來檢視今天台灣的政局,至少可以提出三點討論:
一、執政與在野的問題:人民一旦投票決定政黨輪替,則執政黨和在野黨就應各守本分。今天之執政黨就不能再持續昨天在野黨的作風,這也反對,那也抗爭,仍然「鬥性」十足,演出自己走上街頭的笑話。而應衡量自身的能力,避免權力的傲慢,與在野黨合作,謀國家的正常發展。而今之在野黨,也不能沈溺於失去政權的悲憤怨懟中,而應誠誠懇懇地幫助執政黨建設國家,以贏得民眾信任,圖謀收復政權。
二、口號與政策的問題:政黨和政治人物為了爭取人民的選票,經常會提出各種政見。為了動聽,又經常把政見誇大。結果愈誇愈大,最後就變成了口號,而根本無法實行。民進黨大選獲勝,提出「全民政府」的號召,找唐飛組閣,一時國內外耳目一新。但不旋踵,將唐飛解職,「全民政府」隨之破產。接收政權之初,新政府有「福利國家」的雄心壯志,但錢在哪兒?政府根本入不敷出,大多數社福承諾自然不能兌現。至於核四問題,經濟部提出的「替代方案」已經成了笑柄,何況「非核家園」的言大而誇?
三、民主與民粹的問題:實行民主的首要條件,就是大家要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可是十多年來,執政者因為不願受規則的「束縛」,就鼓動民粹風潮,以遂其個人的政治慾望。寖假以還,公權力日漸式微,公共政策、公共建設都已不能推動。以桃園縣觀音鄉保障村廢棄物處理場預定地為例,由於居民抗爭,四年未能動工。業者日前雇用大批打手圍村,強行動工,與村民再發生嚴重衝突,很多人感嘆:是不是沒有政府了!
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望,是民主政治掙來的。但是,我們的民主雖非「假貨」,但卻是「水貨」,它的劣質已日漸顯現。如果我們不能反省改進,去充實它、完善它,則這樣的民主,將來也許會害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