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球搶修「新快樂學」 正念是減壓最佳解方

世界變化太快太複雜 快樂再成新顯學

蔡立勳
user

蔡立勳

2019-06-03

瀏覽數 25,550+

成大的「幸福學」通識課。
成大的「幸福學」通識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9 / 6月號雜誌 會員經濟4.0 養出你的超級粉絲

快樂是什麼?如何變快樂?一直以來是人類探尋的問題,隨著近年來國際環境的劇變,人們又開始重新思考快樂的定義,一門「新快樂學」正在全球掀起風潮,你也想搶修這堂課嗎?

想快樂,真的好難?

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曾說:每個人都想快樂,但要得到快樂,我們得先了解快樂是什麼。

這個答案,到了21世紀的今天,依然是人類追尋的標的。

也許你也注意到了,最近幾年,市面上有關快樂、幸福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學者紛紛展開臨床研究,不外是想一窺快樂如何產生、如何維持的祕訣。甚至還衍生出一門「快樂學」,成為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兩所常春藤名校最紅的課程之一。

「快樂」列為各國施政指標

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早在2008年,當地百年名校威靈頓公學(Wellington College)就曾開設「快樂學」課程,當時卻引起教育界一陣譁然。多數意見認為,「如何快樂」不應成為一門課,學生修了這堂課,得到高分就代表很快樂嗎?

但,十幾年後,人們對快樂學的看法已經改觀!也許因為世界變得太快太複雜,快樂反而成為現代人的共同想望,成為全球顯學,也是各國施政重要指標。

2011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發表「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隔年,聯合國將每年3月20日訂為「國際快樂日」,並發布「世界快樂指數報告」(The World Happiness Report),以經濟表現、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及政府貪腐程度等客觀指標為標準。2019年結果出爐,由芬蘭奪冠,丹麥、挪威位居二、三名;台灣排名25名,比2018年上升一名,繼續站穩東亞冠軍。

這些調查的標準或許不同,對快樂的追求卻一致。「人類文明發展,是在追求快樂、幸福,不是追求錢。追求錢,是因為認為錢會帶來快樂、幸褔,」研究快樂學多年,資策會前副執行長、資拓宏宇董事長黃國俊觀察。

翻開哈佛、耶魯深受歡迎的「快樂學」課程,都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講述如何透過轉變心態與作法,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的確,談到快樂,浮現在許多人腦海的,往往是正向心理學。提倡者、美國賓州大學教授馬丁‧沙尼文(Martin Seligman),將其定義為「用科學方法,研究最優化的人類生活功能。」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張仁和指出,這項概念,最早能追溯至80年代的美國。當時,許多名校大學生濫用藥物成習,心理學家從研究發現,若能強化個人自我價值(Self-esteem),便能減輕藥物濫用。

包括加州政府、各地方組織無不持續研究、推廣自我價值,到了90年代,帶動正向心理學興起。2006年,《祕密》(The Secret)在全球出版後,更將這股風潮帶到最高。

「要改變你的狀況,首先必須改變你的想法。」《祕密》傳授正向思考力量的法則,該書四個月就銷售破500萬本,成為美國史上最暢銷的勵志書。

過度正向 恐淪為情緒壓抑

正向心理學概念在學界有過幾次論戰。2011年,美國心理學協會官方刊物,發表對正向心理學庸俗化、誇大宣傳的擔憂。

這並非毫無根據。反對者認為,人的情緒形成,相當複雜,通常得在完整的脈絡下,才能適度地解讀,並不像正向心理學主張,能輕易把情緒分成「正向」「負向」,且其鼓勵人們遇到困難時,儘量往正向思考,等同壓抑負向的那一面。

「你的正向是真的正向嗎?還是為了逃避痛苦?」看見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認清現實、了解自身狀態,才是啟動正向思考的第一步。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如同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主角萊莉(Riley)腦中的喜悅、憂傷、憤怒、厭惡與驚訝等五種情緒,各司其職,沒有誰比誰重要。

以正向心理學研究見長,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過去受訪時也直陳,正向思考或許對短期內的恢復情緒有些幫助,但也可能傷人。「這樣的氛圍會使人隱藏真實情緒,導致人們無法好好處理傷口,」他道出擔憂。

無論是正向思考、建設性思考,「有個重點是不要太用力,」振芝心身醫學診所主治醫師洪敬倫觀察,很多人看待正向思考,「有點像啦啦隊搖旗吶喊,(認為)明天的我要比今天更好。」反而會把自己推往目標導向,加諸壓力。

張仁和分析,過度的自我價值和正向思考,會喪失對自我能力認知的現實感。當正向思考不斷強化,一味告訴自己「我很棒」,容易使人變得更極端,甚至連中性的意見也無法接納。

活在當下 學習面對挫折

當全球反思正向心理學失控時,也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並擁抱「負能量」。有好一陣子,臉書等社群平台上,與負面情緒相關的貼文,常引起共鳴。格蘭特建議,當我們面對逆境,別試著立刻改變情緒,反而應學習接受負面情緒、承認壓力與傷痛。

「人生怎麼可能沒有壓力?我不會期待一帆風順,有面對壓力的能力比較重要,」李介文說。

物極必反。過度正向思考會使人失控;但在負面情緒中循環,可能使人罹患憂鬱症。能學著在兩者間取得平衡,才是解方。

相對於把情緒分類為正向、負面,主張讓心回到當下的「正念」(mindfulness)風潮,這幾年從西方吹到東方。Google、蘋果、美國職籃(NBA)金州勇士隊,到國內的廣達電腦、台積電等知名企業,都在內部開設相關課程。2014年2月,《時代雜誌》(TIME)也以「正念革命」為封面專題。

1979年,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成立正念中心,將在各科別做過治療、服了藥,病情卻無起色的患者集中,進行為期八週的「正念減壓課程」。

結果發現,在情緒、疼痛、壓力等指標上有所改善,也促使各家醫療機構效法。如今包含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在內,北美已有超過300家醫療院所設有正念減壓門診。

正念不只可修復情緒,研究也證實,練習正念,能增強腦部調控情感、專注力,尤其能降低憂鬱症復發的機率。

究竟什麼是正念?洪敬倫解釋,「正」不是指正向,而是正在、不偏不倚,「念」是今天的心;換句話說,是覺察當下身心的所有現象,以及感知外在。

舉例來說,當與友人用餐,就好好享受這段相處時光、細細品嘗食物風味,別滑手機,也別想回家還有什麼工作得完成,否則只是讓自己更焦慮。

面對憂鬱、壓力、焦慮,我們常試著改變它,但念頭愈轉愈煩。就像你眼前有杯混濁的水,無論用任何方式攪動,只會更汙濁;唯有靜待雜質沉澱,才能見得原始的清澈。

也因此,正念的另一要素,是無分別心、放下判斷、執念,在面對挫折時,才能更快進入解決事情的狀態。「事情發生的當下,一定有情緒,但不要抓著情緒不放,這需要訓練,」曾是憂鬱症患者,用心快樂社會企業創辦人趙士懿分享經驗。

但,只要好好練習正念,就一定能快樂嗎?「與其說它是萬靈丹,不如說是種生活態度,而且就像運動,要持之以恆,」張仁和提醒。

洪敬倫強調,正念不是與世無爭,是覺察自己心性後,做出該做的行動;正念也不是修行、遁世,每個人學習正念後,還是得面對原本的問題,找出解方。

聽起來老生常談,但,快樂真的沒有學習捷徑,唯有活在當下,練習與各種情緒同在,從根本改變慣性思考,不求粉飾太平,面對、接受、處理它,才能活得自在。境由心造,當人自在了,內心自然能感到快樂。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